《药用植物图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280种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别方法及食用宜忌等,并提供了温馨小贴士,以期帮读者了解和掌握常见药用植物的相关知识。本书图文并茂,高清大图清楚介绍相关植物的品貌特征,方便读者按图索骥,更有植物的性味、归经、别名、分布、功效等内容,简单易读,方便读者了解和掌握药用植物的相关知识 本书以分门别类,并配以高清彩图和细节图解,方便辨认。本书主要结合了《本草纲目》《中医大辞典》等多部典籍,对生活中常见中草药的详细资料及实图加以汇集,旨在帮助读者正确识别中草药。
早的那批可以自我复制并且随机突变的复杂有机分子,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才终造就了如今这个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 生命为什么要登上陆地?鸟类为什么要学会飞翔?鲸为什么会重返海洋? 两性、胎生、毛发、直立.....这些属于我们的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特征,究竟是如何发展出来的? 跟随每个生动的生命,一次次回到过去。通过不同视角与尺度,了解一部细节丰富、同时也更可能接近真实的地球生命史诗。
2017年6月,作者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观赏槭树品种图谱》(林乐静、祝志勇著),该书展示了181个槭树园艺品种生物学特性,本书在此书基础上新增了160个槭树园艺新品种,用彩色图谱展现了各种(品种)树形、不同季相叶色、花、果实等,并对其生物学特征进行简单描述。本书图文并排,彩色印刷,适合绿化苗木生产者、林业工作者、大专院校园林园艺学生、科研院所植物资源研究人员、园林绿化公司、景观设计院、森林公园及城市公园管理者等阅读。
你知道吗?假如在山野间看见了丝带凤蝶,那中药马兜铃可能就在不远的周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长白山“仙草”,其实就是中药列当;旅游时如果有人向你推销灵芝,要当心,那有可能是长得与灵芝极其相似、功效却远不及灵芝的“木灵芝”……中药原来这样有意思,一花一叶都有故事,一草一木都是学问。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懂一点中医药,本书正是这样一本带你走近国之瑰宝――中药的趣味“说明书”。跟随作者的镜头和文字,让我们一起进入多姿多彩的中药生长环境,到山上、房前屋后、花果蔬菜园和动物世界里认识生长在大自然里的鲜活的中药,了解它们的模样和功效,也探究它们与自然万物的联系。博物王国里的中药,不再只是中医处方单上的名词,而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植物、动物、矿物。走,采药去,一起踏上一段寓教于乐的科
当你品尝一颗颗豆子时,是否思考过它们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作为人类忠实的食物伙伴,在上万年的栽培历史中,不起眼的小豆子经历了怎样的身份变迁?在本书中,食品历史研究专家肯·阿尔巴拉剥开一枚枚豆荚,揭示隐藏在豆科植物平凡外表下的文化内涵。从新月沃地到安第斯山脉,从完美的肉类替代品到饱受争议的转基因实验对象,书中详细梳理蚕豆、豌豆、菜豆、羽扇豆、大豆等十余种豆子与人类文明的关联,既有对古代豆类饮食的细致探寻,也有对现代豆类应用的科学解读。我们将跟随豆子的生长足迹,窥探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群与豆类间的爱恨情仇,开启一段跨时代、跨地域、跨文化的奇妙旅程。
《植物,不说话的邻居》内分四个小辑,每一小辑收录的作品在主旨上相对接近。比如 小辑的文章主旨细分为二,一为作者自我与植物亲缘关系的建立,每一次与植物的珍贵遇见中,目光皆会生长出根系,进而驻扎在内心情感的河流之中;二是对植物习性的准确切脉与再现,尤其对于那些在自然界具备 的生存、繁殖之道的植物,生存法则与自然之道如此贴近,它们不仅值得人类学习,其生存秘密 值得人类敬畏。第二小辑主要集中于生态忧思之上,与男性作家不同的是,作者并没有直接举起观念作为 ,批判人的欲望如何切割植物的命运,而是从事例、数字出发,从人与树木命运交集的细节出发,呈现那些失衡的关系内容。行文中藏着母性的感伤与低语,情感的沉浸使得其笔下的树木生发出柔软而悲伤的色调,无论是红豆杉、甘草,还是崖柏与杜仲,它们急速损
兴冲冲地去阿尔卑斯山旅行,为何会被“发配”到牧场上拔杂草?欧洲小馆风味独特的红酒鹿肉,竟如同花园里的臭椿树一般让人头疼?悉尼水族馆里养尊处优的儒艮,是否像华侨思念艾草那样,惦念大海的浪涛?外形软萌性情孤僻的仓鼠,何故被德国人作为对抗疫情的宝贝,又如何会与园中的番茄扯上关联?……植物达人天冬从旅行见闻和园艺实践着笔,在小说般的叙事中,呈现了不同寻常的他乡风物,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道出植物的喜怒哀乐。 花,代表缤纷各异的植物;鸭嘴兽,则代表令人神往的异域和远方。看似毫无关联的二者,在天冬的眼中,却有着耐人寻味的内在关联:珍稀濒危的植物若是其貌不扬,则只能沦为植物里的鸭嘴兽,受人冷落和嘲讽。 全书分为 “花与异乡人”“花与园艺家”“花与旅途”这三部分,记录了天冬所经历的旅途趣事和
……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体系化的现代科学知识的完善,西方博物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它的任务被各个分支科学所取代。 在 ,除科学史家以外,很少有人会从学科的角度关注博物学和博物图谱,它们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遗存,是人类认识和再现自然的总体文化史的重要部分。 作为一种文化史,博物图谱不仅涉及时代的知识分类和对象描述,还涉及时代的图绘技术和印刷技术,它们以 为直观的可见形式保存了各个时代义化及义明的印痕,它们就像文明的密码,需要我们用文化的视角去解读。而这也正星 去阅读这些罔谱时应当采取的态度。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特殊的知识考占学热情,才有了“世界博物学经典图谱”系列丛书,其内容涉及多位博物学家的作品。这些博物学家中的一些在博物学发展过程中可能算不上鼎鼎大名,因而
在北美原住民的创世故事里,茅香是 初生长在大地上的植物,是大地母亲甜美芬芳的秀发。原住民把采来的茅香编成三股发辫,象征着思想、身体和精神的合一,以此传递他们对脚下土地的敬畏与感激。在印第安人看来,植物和动物是 古老的老师,它们的教导能帮助我们消解病痛、渡过难关。 作为一名森林生态学家,罗宾?沃尔?基默尔能够熟练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关于自然的疑问;而作为北美波塔瓦托米部落的一员,她在内心深深认同原住民的观念,即植物和动物是 古老的老师,每当我们遇到难题,它们会用自己的语言 我们找到答案,我们所要做的唯有静静聆听。 这两种认知犹如基默尔洞察世界的两面透镜,影响着她的思维方式和人生选择。基默尔在书中以蒙太奇的手法将二者巧妙地融合交织,诗意讲述了印第安原住民所倡导的感恩文化,以及人类
《玫瑰之书:世界大师手绘经典》在19世纪初法国皇后约瑟芬在巴黎南部梅尔森城堡玫瑰园里种植了当时所有知名的玫瑰品种,1789年约瑟芬皇后聘请画风独特的雷杜德,耗时20年将这部《玫瑰图谱》绘制成功。它共有170幅版画,配有由法国园艺家兼植物学家的格劳德-安托万·托利撰写的介绍文字,并在1817年至1824年间分30期出版,共有10余名艺术家和雕刻师及上百名配色工人参与制作。而今,很多玫瑰已经消失,而我们只能从这本著作中亲其芳泽了。 这本玫瑰专集的推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此后的180多年的时间里《玫瑰图谱》以各种语言和版本出版了200多种复制本,《玫瑰图谱》在艺术和学术上取得的成功使杜雷的一直享有“玫瑰大师”声誉,而《玫瑰图谱》本身更是被后世推崇为“玫瑰圣经”成为无人可以逾越的艺术*。
在现代花园中,野草不再是“格格不入的植物”,而是来自大自然的野性呼唤。它们以坚韧不拔之势,静静生长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或拥有迷人美丽的外表,或可食用、药用,或滋养生灵。在追求自然和谐之美的 ,野草也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野草:野性之美》中,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用凝练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为我们讲述这些植物世界里无名英雄的故事。它们拥有无限的能力,可以治愈地球,治愈我们的身体,或许,也能治愈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