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经历猛烈变动的时候,超过一万五千种三叶虫,以最早演化出的眼睛,冷眼观看远古世界的变化,直到全数灭绝。 它们存活了整整三亿年,几乎盘踞整个古生代。现代人类,究竟能从它们的化石里 看 到什么? 著名的三叶虫研究专家、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理查德 福提一直醉心于三叶虫的研究工作,在本书中他用十章节的内容,向读者介绍了三叶虫化石的发现、外壳结构、附肢特点、眼睛演化、寒武纪大爆发、标本、三叶虫生活环境的重构、演化历程以及背后的研究故事等多个方面,为我们还原三叶虫的生活世界。这不仅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三叶虫科普书籍,也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关于三叶虫研究历史以及科学研究历程的普及书籍。
抗生素药物使人类寿命得到历史性增长,但它们也在无意间扰乱了人类与栖息在人体中的细菌之间古老而亲密的平衡关系。于是,抗生素耐药性现在成了严重的医疗问题之一。本书不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而且探讨了 卫生假说 一个将现代的过度卫生与免疫疾病及流行性疾病的增长联系起来的理论。作者萨克斯叙述了人类在与细菌的战斗中所犯的严重错误,对数量远超人体细胞的细菌与人类之间的共生关系提出了一种崭新的观点。本书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在抗生素得到更广泛设计和使用的未来,人们可以用专门设计的细菌来替代抗菌药物和清洁剂,这将给人类健康带来益处。
哥斯达黎加的高地森林,短短一年便从蛙鸣如鼓变得万籁俱寂; 美国西部,松疱锈菌将一片美丽的白皮松林变成布满结节的幽灵树,在此之前,它们已经在恶劣的天气、肆虐的病虫害中顽强地存活了几个世纪; 佛蒙特州的山洞里,冬眠的小棕蝠再也没有醒来,锈腐假裸囊子菌引发的白鼻综合征杀死了数百万只蝙蝠...... 霉菌、锈菌、壶菌,我们周围到处是真菌孢子。然而,正是这微小到让人忽视的生物,会对其他生命展开前所未有的围猎。与此紧密相关的,是生物网的撕裂与裂痕的不断向外延伸,可是我们却对此知之甚少。 真菌的威胁并不是一次性的、单个物种的问题,而是一种持续时间长、覆盖面广、具有潜在灾难性的问题。大灭绝时代,人类如何进行自我的救赎?这本书讲述了5个真菌感染导致灭绝的故事,也讲述了5个人类争分夺秒展开自救的故事 我们或许
细菌无处不在,与我们共栖共生,学会如何与它们相处几乎贯穿了人类全部社会发展进程。本书以细菌为主题,颠覆了以往人们对细菌的固有认知,全面介绍了细菌的特性、细菌美丽的颜色、细菌中万能的模式生物 大肠杆菌,以及琼脂等。本书将带领读者了解科学家在拓展知识边界的同时如何改变人类发展的进程,看细菌如何在修复艺术品中大显身手,探索细菌在新领域的应用与拓展,走进危险又美丽的微生物世界,从一种独特的视角了解它们无尽的可能性。
重现神奇物种征服世界之旅! 是什么让英国人放弃咖啡,从此只喝茶? 茭白笋不是天生就长那样,而是受到真菌感染? 让豆子变成美味酱油、让米变成清酒, 创造出王者之酒、蓝纹奶酪、臭豆腐的,都是真菌; 产黄青霉的发现协助同盟国打赢二战; 在显微镜下长得像圣诞树的绿色木霉,是自然界的树木医生; 里氏霉菌让你的牛仔裤出现石磨水洗效果,黑麦角菌能让人走一趟天堂或地狱; 爱尔兰大饥荒、猎巫行动、造就了罗马暴君尼罗的罪魁祸首,也都是真菌; 当然,不能不提众多美味的菇品,从洋菇、金针菇、香菇、松茸,还有被视为神丹妙药的冬虫夏草和灵芝 也许你从未注意,你的生活已被真菌包围,这些不起眼的微生物,掌握着生死存亡的关键,甚至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小的真菌
《红蓝视差系列·微生物大图鉴:有好有坏的细菌》介绍细菌为原核微生物,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红蓝视差系列·微生物大图鉴:有好有坏的细菌》着重向读者介绍了细菌的种类、繁殖以及如何参与大自然循环过程等知识,并且向读者具体讲解了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和如何正确与其相处等知识。
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的一种原始的生命体,病毒同所有的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的能力,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北元宪利所著的《微小神奇的病毒(精)/微生物大图鉴/红蓝视差系列》向读者具体讲述了典型的病毒例子,让读者正确认识病毒,了解病毒,与病毒和谐相处
人们对嗅觉世界的关注正在增长,在伦敦可持续遗产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正试图建立一个集体嗅觉体验的“有意识的档案”,一种气味记忆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为了保护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东西,并在未来能够回忆起它们。基于这个想法,作者罗伯塔·戴安娜从嗅觉历史文化调查开始,写下了《气味博物馆》。在此书中,作者讲述了数十种气味的记忆旅程——从新修剪的草坪到落下的雨滴,从钢笔到汽油,从新车到口红,从威士忌到皮革。如作者将高温下沥青的气味形容成旅行的味道,仿佛处于日落大道和沙漠之间,并联想到了冒险和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气味是无形的东西,但在作者涉及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的包罗万象的叙述中,你会发现气味是强大的,具有讲述故事和唤醒记忆的独特能力。
100℃的土壤里,植物为什么能存活?蚂蚁为什么会在巢穴里种真菌?鲸吃虾时怎么剥壳?不洗手或勤洗手,都容易让人生病?身材的胖瘦,与肠胃微生物群落有关?细菌可以改变人的心情?……借助大量生动的实例,法国 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马克-安德烈·瑟罗斯在书中讨论了微生物共生,向我们展现了微生物如何在动植物体内生活,帮助它们完成各种时常关乎性命的任务,以及微生物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文化。我们会发现,微生物无处不在,它们不仅仅与疾病或物质腐烂有关,还秘密地参与构造了植物、动物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