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解读,以通俗而感性的笔触,深入挖掘颐和园背后的历史、造园手法和人物逸事,生动展现了这座园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同时,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和可视化图表,帮助读者更直观地领略颐和园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全书共分八章。上半部分讲述前身清漪园的建造过程,还有整体山水构架、建筑布局,以及造园的意境和手法。其中乾隆年间的盛世风华,洋溢在字里行间,甚至于乾隆对西湖胜景的偏爱,对海外仙山的向往等造园轶事,都被作者亦庄亦谐的笔调娓娓道来。下半部分深入挖掘颐和园的重建过程、帝后生活空间,以及现今景区的概况。作者笔调转为沉重,湖光山色、亭台楼阁、砖石土木都散发着人文气息。
这部由本地达人 地头蛇 原创的《南京民国建筑地图》,用图文并茂的便携口袋本的形式,汇集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全部精华。 全书介绍的南京优秀民国建筑多达630余处,并独创将分散的民国建筑串连设计成了7条完整的参观路线,首次具备了实用功能。 书中将南京民国建筑按街巷沿线门牌号码,一个不漏地有一处讲一处。不仅提供每处建筑的精确地址、背景信息和欣赏看点,还给出了具体寻访路径,细致到告知你*近的地铁站的几号口、如何转弯、相距多少米,且手绘了多幅街巷小地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作者还以亲身经验,给出了参观每处建筑的注意事项。 书中展示的近300处南京民国建筑的精美实景照片,均由专业摄影家拍摄。其中很多建筑形象是读者前所未见的,皆由本书首发,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 该书既是一部南京民国建筑资料大全,又是一本人文旅
城市里大部分建筑和景观设计因为不起眼而游离于日常的视线之外,却处处都有门道 这就是这部非典型城市漫游指南的主题。 本书将带你饱览城市建筑背后的秘密:为什么电线杆总是一撞就断?为什么有些垃圾箱带锁?想让超速的汽车主动减速有哪些方法?公园和机场的座椅为什么让人难受?这些看似平凡之物之中蕴藏着人类的智慧与创新、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想象,守护着城市的平和与活力。它们是留给城市漫步者的彩蛋,是让设计细节控会心一笑的暗号,也是写给人文爱好者的谜语。 让我们跟随 99%视线之外 播客的创始人罗曼 马尔斯,开启这场大开眼界的city walk!
这是一本从历史到现代,从建筑到规划,从文化到生活,多角度梳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建筑和艺术美学等特质的可视化百科。 全书共分3个章节,分别讲述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历史、建筑发展和生活文化。通过将大量的文献、论文进行梳理、加工,共汇集成39个主题 关于北京中轴线,人们关心、希望了解的主题。它们包括了14个北京中轴线上的 明星 建筑场景,14个中轴线上古今都市生活画面的纵向对比,11张独特角度的城市历史信息图。古今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尽在其中。 在本书中,不仅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还探讨了北京中轴线所展示的中国都城建造和发展观。硬核解析中轴线的宏大与市井、古老与鲜活。 全书90%以上页面采取竖式阅读方式,通过极强的形式感、线性的阅读体验,达成逻辑与设计感的结合,于画面中感知北京中轴线内含的东方美学和
《藏在木头里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建筑作为衣食住行中的一个支柱,自是其中重要一环。不过对于想要了解传统建筑的大众读者来说,要么被建筑典籍的古体字及拗口的建筑构件名称所吓退,要么被散文化的优美文字弄得云里雾里。似乎存在一个缺口,即以建筑设计为视角来审视古建筑,从而对当下的建筑设计及生活有所启发。本书试图以建筑设计为视角,回归到人的生活与建造活动。一旦回归到基本的生活及建造,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却不知所以然的东西,以及需要耗费心神来记忆的那些知识点,一下子便有趣生动起来。于是,个中的生活智慧、建造智慧便不再是冷冻的过期食品,而是应季的生鲜,对当下的建筑设计更有营养。在此意义上,本书为填补 缺口 贡献了一方木料。 本书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制
日本染织史家吉冈幸雄,在本书中以深厚的美学素养细数存在于京都的建筑,探究建筑与美学元素的根源,记录面临消失危机的美丽日本传统风景。全书分为两个篇章,章讲述京都的住宅与生活设计,如玄关、窗、坪庭等;第二章讲述京都的街景与建筑设计,如门、塀、垣、屋顶、小径等。全书收录超过320张专业摄影照片,并附有京都美学散步地图,读者可从摄影师喜多章所拍摄的珍贵照片中,窥见留存在京都建筑中的怀旧风景与装点京都街道的日本传统设计
自1929年到1946年的十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在社长朱启钤和战争年代(1937 1946)的代社长周贻春的指导下,始终致力于在全国系统地寻找古建筑实例。考察了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并从考古和地理学两个方面对它们加以研究。本书是梁思成先生在学社南迁后,于四川李庄写成的。1946年4月,梁思成在妻子林徽因、学社同仁的帮助下,完成了这本唯一的英文著作,目的在于向世界介绍过去十五年来,中国营造学社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梁思成用英文写成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旨在借助大量照片和图版,以及十分扼要的文字,给予西方读者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演变的通俗的解说。书中照片和图版大部分是梁思成及其学社同仁拍摄和绘制的。他们笔下的中国古建筑测绘图,不仅秉承了西方建筑学的
本书是对伊东忠太1902年4月至次年6月在中国进行历访调查时所保存的5册野外笔记原书进行了拍摄、整理、附加图注以及解说等编纂而成。900余幅手绘图片,包含建筑文物、风俗古迹,其中大部分图片为彩图。其中所绘建筑,因战乱及自然灾难,有的已损毁,有的已不复旧时模样,伊东忠太的手绘笔记是中国建筑文物难得的历史记录。
截至目前,山西共有国保单位531处,数量傲居全国。山西古建筑占现有全国国保古建筑总数近五分之一,古建大省地位显赫。《山西古建筑地图》介绍了自北朝至近代各个时代古建筑的时代背景、建筑形制特征、附属建筑、现存状况等,并邀请古建筑专家对重要古建筑细部结构进行精彩讲述与点评,堪为本书一大亮点。本书将各时代、各类型古建筑标示于多幅地图中,使读者一目了然。本书具有一定的研究及参考价值,可作为一本山西古建筑的高级科普读物,也可作为一本游览探访古建筑的书。
李允鉌(1930年-1989年),祖籍广东,出身书香世家,其父李研山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岭南画家、书法家和诗人,被誉为 山水画大师 。李允鉌在其父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便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基础。1953年李允鉌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他曾先后在沈阳、北京、香港、曼谷、新加坡、广州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及室内设计工作。 李允鉌先生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他借鉴西方建筑设计理论方法,继承中国古代典籍的论著体裁,以现代建筑科技的观点和语汇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验证了中国自古便存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其中许多设计思想及技法属中国独有或**,在世界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
本书以多视角的阐述,以大量实地拍摄和航拍照片作为例证,探究石库门住宅的传统建筑元素与江南民居的渊源,是石库门住宅建筑形态研究中比较系统和深入的专著,兼具学术性和观赏性。有利于读者认识石库门住宅与江南民居的渊源,了解江南建筑文化。书中所收大量表现上海老城厢历史建筑的照片,大都是作者2010 2012年所摄,有成片街区和民居的全貌,也有门、窗、各类装饰、题刻等细节照片。文字部分按照上述分类,在进行类别概述后,又分别介绍了有代表性或历史人文价值的单体民居。目前老城厢经历拆迁和重新规划,不少历史民居已难觅踪影,本书为其留下了珍贵的图像资料。 本书对于上海石库门住宅和江南传统民居的形态和演变有独特的解析。适合业内人士及相关爱好者参考阅读。
当今,中国正从增量建设的粗放型发展向存量更新的高质量发展转变,本书以 城市记忆 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上海城市记忆的问卷调查和分析,探讨了 城市记忆 对于 城市更新 的重要意义,收录了各领域专家的真知灼见,以跨学科的视角讨论城市更新中的问题与机遇,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本书精选了近年来数十个全国尤其是上海城市更新的代表性案例,研究不同类型更新项目中延续和创造城市记忆的工作模式与创新亮点,总结了产业、文化、生态、交通、智慧、业态、社区等多方面的运营策略,并对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的城市更新政策进行了汇编和学术性剖析,全面展现了上海等城市践行 人民城市理念 ,不断追求变革和创新,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发展进程。
《世界现当代建筑史》探讨了1900年至今的主要建筑,分析了受到为重要的艺术运动影响的建筑设计思潮和建筑师。该书以时间为基本框架,按5至7年的间隔对建筑师及其作品进行梳理,并与同时期的其他建筑师进行比较,反映出不同艺术思潮与建筑师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全书以时间为主线,介绍了从现代到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的演化和发展,通过代表人物和典型作品体现了创新思维,透析了建筑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随着时代发展的趋势与走向。
本书详尽地介绍了20世纪建筑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 路易斯 康及其建筑作品,并阐述了他的建筑哲学。其中, 人物篇 以时间线索讲述了路易斯 康坚韧而传奇的一生,并梳理其建筑思想从青年到晚年的嬗变轨迹; 建筑篇 选取了路易斯 康建筑生涯中10座重要的作品,诸如金贝尔艺术博物馆、萨尔克生物研究所,详述了其建筑过程; 图集篇 精选了大量建筑实景摄影图片和手绘草图。本书对之前精简版本做了修订增补,新版本图片达300余张。除了文章和有简单的标题与说明的图片外,本书还列出了完整作品表和检索表,以保证本书的学术性,并且注明了对康的建筑说明的出处。
本书通过轻松易读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串联起了从史前时期的聚落到明清北京城的建立这一宏大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前二十四讲是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都城或城市来进行分析,后六讲是总结性的内容,分别从城市的形态与建造、城市的军事防御、城市的风水理论、城市与水利的关系、城市的商业发展、中国城市的伟大之处等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总结。本书基于大量专业著作文献,却以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述,无论你是专业读者还是零基础小白,只要热爱中国古城和中华文化,都可以轻松阅读。
《装饰的功能》以图解的形式分析了当代建筑中的典型案例,探讨建筑与装饰功能直接的关系。书中的案例按照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分类。种基于建筑构成要素的深度,将建筑从形体、结构、隔层和表皮4种分类介绍,探索建筑外部与内部的协调增效作用;第二种基于素材分类,如功能布局、表象等,素材的运用构成了建筑的装饰;第三种基于效果分类,不同的装饰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每个案例都或深层次或浅显易懂地展开,探寻了外部和内部之间的特定协同作用,及其在装饰和材料之间构建内部秩序。本书揭示了装饰的功能才是建筑效果的关键因素,摒弃了装饰只是作为非重要的实体附着于建筑物的观念。
《梁思成的作业》的主要内容是梁思成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史课的笔记和作业,从1925年9月28日开始至1926年3月22日,一共有36节课,是否是完整的建筑史课的笔记和作业,目前不可考。 《梁思成的作业》这些笔记内容分为三部分,*部分是梁思成先生上课的笔记内容,第二部分是建筑图,第三部分是梁先生根据上课的内容,课后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后做的摘录和笔记。 《梁思成的作业》在摘录的文字前有一个括号,括号里是这些摘录文字的来源,比如(芒茨),就代表这部分文字的内容来自于法国作家芒茨的著作。 有一点特别需要向读者朋友们说明的是,因为西方建筑的中文译名众多,为了防止混淆,我们按梁先生当年修读这门课时的指定参考书《弗莱彻建筑史》(Sir Banister Fletcher s: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中的译名来做了统一。 《梁思成的作业》涵盖的文
本文就19世纪中叶以来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主导特点,分别从城市平面格局变迁、城市管理技巧、土地产权争夺与地理信息转译的角度,从宏观视角到中观层面,从空间表现到社会结构调整,全面探讨老城厢在租界的影响下形成的快速而激进的城市现代化过程。阶段1843 1895,社会变化对老城厢产生间接影响;第二阶段1895 1914,老城厢开始试探性学习租界城市管理方法;第三阶段1914 1927,老城厢全面学习租界城市管理技巧与制度;第四阶段1927 1947, 租界的影响式微。
《外部空间设计》: 《外部空间的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 芦原义信 的作品。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 东京大学 ,曾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 饶有兴味 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街道的美学》: 现代西方建筑理论众说纷纭,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不过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却未必都具有建筑创作实际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不着痛处,难以指导设计实践。更有甚者,唯恐其理论不够 深奥 ,乃一味旁征博引,玄之又玄,再加
在中日两国建筑史上,关野贞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所建立的遗产调查、研究方法和保护理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关野贞也是近代 日本的中国建筑史学 创立者之一。他在涉华建筑与实地考古方面,是一位先驱者,一生来华不下十余次。其侧重建筑与考古研究,尤其是运用考古学方法,对建筑及其艺术作详实考证,以微观研究见长。在1906~1935年之间,关野贞通过对中国建筑的广泛考察和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中国建筑与遗产观。在这个过程中,关野贞拍摄了大量照片,全面记录了20世纪初中国建筑遗产的保存状况。这些对中国建筑及文物的记录包括陵墓碑碣、石窟造像 内容详细全面,次序条理清晰,兼具整体性与前瞻性,反映了关野贞在遗产记录上的专业素养。 关野贞有关中国的论考等,后汇编为《中国古代的建筑与艺术》一书。可以说
《一点儿北京》是当代北京细致优美的城市绘本,全书包含三本主题分册和一本建筑读本。作者以建筑师的方式用电脑软件绘制了北京有趣时髦的三个地方:三里屯,七九八和南锣鼓巷。 全景式的轴测图将三里屯,七九八和南锣鼓巷复杂的城市空间一览无余的呈现出来,它们是三维的地图,复杂如同迷宫。连环画部分讲述了30个关于场所的小故事,配以麻辣点评。建筑素描通过组合典型的建筑图纸将民间自然生长出的小建筑以立体派的原则呈现。单幅绘本是对现场氛围的艺术加工,让真实的场景充满童话般的色彩。 本套书既可以作为优美的绘本来欣赏,同时也可以作为另类的旅行指南来使用。作者在本书中描绘的30多个地方正是当下北京年轻人常去休闲娱乐的场所。吃饭购物,观展看剧,内容丰富,景点集中。作者用‘生于斯长于斯’的多年体验,
本书由世界知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拉菲尔 莫内欧带领读者观看并理解与他同期且全部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八位建筑大师:詹姆斯 斯特林(James Stirling)、罗伯特 文丘里和丹尼斯 斯科特 布朗(Robert Venturi Denise Scott Brown) 、阿尔多 罗西(Aldo Rossi) 、彼得 埃森曼(Peter Eisenman)、阿尔瓦罗 西扎(Alvaro Siza)、弗兰克 盖里 (Frank O. Gehry)、雷姆 库哈斯(Rem Koolhaas)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de Meuron),讨论他们的理论态度、技术创新以及设计贡献。莫内欧对八位建筑师的探讨,是以既口语又深入的一系列当代建筑大师建筑讲座的方式展开的。读者读到的不是冰冷、毫无感情的学术理论,而是莫内欧看待当代建筑时其独到深刻的信念与说服力。内文还辅以超过600张的图例作为解释说明。
一本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有机结构的入门读物;一部不甚完备却 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 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长时间的、科学的调查,他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一起,在那个社会动荡、物质资料匮乏、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对全国近两百个县城的两千余个古建筑项目进行了考察和详细的测绘,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并撰写了详尽的科学研究报告。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与《中国建筑史》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写作于四川省李庄,其时“宿不蔽风雨,食只见菜粝”,“贫病交加,故人寥落”,而梁思成正是怀抱着殉国者的心态,为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保存发奋著述。因种种原因,书稿未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