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分四章并附录。*章首先介绍了认知过去建筑的几种方法,诸如活用现存的建筑、从绘画和图纸着手调查、通过遗址发掘来调查和从样式、技术等方面推测等,并具体地讲述了史前建筑的营造。第二章讲述的是日本中世、即镰仓、室町时代的建筑,主要内容有东大寺烧毁后重建时采用的大佛样、禅宗寺院与禅宗样、中世镰仓、奈良和地方上的建筑以及寝殿造的蜕变和庶民住宅、画卷中所见武士和庶民的住宅,还有日本自治都市寺内町和战国大名的根据地城下町等。第三章从近世、即安土桃山时代的城郭建筑、草庵式茶室说起,间插建筑的标准尺度和 间 ,一直讲到江户时代的都市规划和建设、近世城下町和书院造的成立、日光东照宫和京都桂离宫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近世民居的成立和地域特色、都市店铺和戏院的出现等。第四章为近代、即明治维新至二战
这是一本世界建筑指南,带领我们穿越以恢宏的纪念性建筑为特点的古代世界,跨出由神圣庄严的教堂与城堡构成的中世纪,通过文艺复兴盛期、巴洛克的狂喜,来到注重创新与自我反思的现代世界。本书涵盖各种建筑风格与建筑类型,并有着贯穿全书的各种主题,讲述了流淌于建筑史中的思想和观念。本书介绍了许多伟大的建筑师,如印何阗、维特鲁威、贝尼尼、依理高·琼斯、克里斯多佛·雷恩、勒·柯布西耶等等,以及 的明星建筑师们。
自1929年到1946年的十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在社长朱启钤和战争年代(1937—1946)的代社长周贻春的指导下,始终致力于在全国系统地寻找古建筑实例。考察了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并从考古和地理学两个方面对它们加以研究。本书是梁思成先生在学社南迁后,于四川李庄写成的。1946年4月,梁思成在妻子林徽因、学社同仁的帮助下,完成了这本 的英文著作,目的在于向世界介绍过去十五年来,中国营造学社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梁思成用英文写成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旨在借助大量照片和图版,以及十分扼要的文字,给予西方读者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演变的通俗的解说。书中照片和图版大部分是梁思成及其学社同仁拍摄和绘制的。他们笔下的中国古建筑测绘图,不仅秉承了西方建筑学的
《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第7辑,精选25篇口述记录与论文,以 人称叙事方式,深入挖掘中国建筑历史的细节,如同揭开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内容囊括传统匠作技艺、名师名作、建筑行政、设计院史、建筑教育、建筑和规划设计实践、历史与理论研究、遗产调查与保护实践、中外交流、地方和社区等多个领域,彰显了中国建筑口述史工作的全面性,呈现出丰富的成果,成为当代中国建筑研究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本辑汇集来自内地与欧美16家高校与7家研究机构的65位学者,采访了52位受访者,完成的16篇口述访谈、6篇论文、3篇历史文献研究以及2篇建筑师年表,特别增加历史档案识读与建筑师年表章节。专辑聚焦湖南地区的5篇访谈、3篇论文涉及历史保护、建筑教育、地方建筑技艺以及建筑师,包括作为文物保护法的地方条例——湖南省文物保护条例的制
本书是中世纪图书馆领域 代表性的著作,对于研究手稿时代的书籍和图书馆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作者在梳理了希腊——罗马图书馆历史的基础上,对中世纪早期、盛期和晚期不同地区和国别的图书馆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全景式地展现了中世纪欧洲公共图书馆和私人图书馆创建及发展的历史,说明了图书馆管理和书籍的形成与保护情况,展现了中世纪图书馆所取得的成就和手稿留存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引证了大量一手文献资料,列出了众多颇具价值的手稿,并以冷静、客观的视角阐述和评价了欧洲不同地区图书馆的藏书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反映了欧洲中世纪图书馆在古典著作留存方面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呈现了中世纪图书馆自身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本书对于中世纪史的研究者和学生而言,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 的参考工
本书是一本关于廊桥的文化随笔。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廊桥不仅仅是公共建筑, 是一些地方的文化图腾。本书作者亲历亲历十多个省市、数百座廊桥,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了中国的五大廊桥群,十七座典型廊桥,梳理了廊桥两千多年的曲折历史,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廊桥的制作工艺、发展历史、 文化、宗教信仰、保存状况等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将自己寻访过程中的故事融入其中:对廊桥建造、保护背后一个个动人故事,进行了深入挖掘。书中配图精美,很多现已不存的精美廊桥照片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有利于读者 加了解中国廊桥的灿烂历史和保存现状,引发对廊桥文化的关注和保护。
若没有参观过上海老建筑,上海之行就是有缺憾的。本书是由一名老建筑爱好者,通过实地摄影与记录,通过探究、考证与查阅,描绘了一幅上海老建筑的经纬地图,讲述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名人掌故。本书适合旅游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建筑爱好者,以及美术、建筑、历史等专业的学生阅读和使用。
在2006年夏秋之交,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创作》杂志社与中国文物研究所文物保护传统技术与工艺工作室联合组成了旨在保护、研究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非官方学术组织,名叫“建筑文化考察组”。这个考察组组成至今不过8个月,却已经踏访了8省40个县市约250处古建筑遗构、遗址,在《建筑创作》杂志上开辟“田野新考察报告”专栏,陆续发表考察报告8篇,约15万言、数百张新旧照片资料和实测图,这些连接传统与现代建筑的文献的发表,对业内可谓成绩斐然。 现该考察组拟将其撰写的考察报告陆续结集出版,总名为“田野新考察报告系列丛书”,并已编辑完成了这个丛书的、二卷。出版在即,嘱我作序。我忙于公务,本无更多的闲暇,但这些报告我是每篇都读过的,因此愿以我的读后感言代序。 记得前人说过:“史学即史料之学。”所谓史料,
近现代目前,江阴更是人才辈出,有并称“刘氏三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刘半农、中国现代民族音乐奠基人刘天华、民族音乐大师刘北茂三兄弟,有中国橡胶工业先驱薛福基先生等。历史是城市的底蕴,文化是城市的灵
刘伦编著的《法国(世界建筑旅行地图)》选取法国经典建筑(1900年以前)及现当代(1900年至今)建筑大师代表作品约360个,作为线索,配以实用详细的地图、交通信息和简介,辅以精美的建筑图片,并介绍不同时长参观游线设计,将这些建筑串联起来,形成对法国代表性建筑的探寻,成为了解、探访法国建筑的指南手册。
《承尘集:史说新语建筑史学人随笔》收录中国建筑学、建筑史学知名学者王贵祥自世纪之交以来,有关建筑理论、文物保护、建筑历史研究的随笔与感悟。在对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先哲们致以敬意的同时,亦对当下有志投身建筑事业的年轻人寄予殷切的期望。
汪晓茜编著的《大匠筑迹(民国时代的南京职业建筑师)》重点介绍了民国阶段(1912―1949年)曾在南京注册执业或开展过职业实践的27个代表性中外建筑师或设计机构的背景、职业履历、历史地位、在宁创作经历
汪晓茜编著的《大匠筑迹(民国时代的南京职业建筑师)》重点介绍了民国阶段(1912―1949年)曾在南京注册执业或开展过职业实践的27个代表性中外建筑师或设计机构的背景、职业履历、历史地位、在宁创作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