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宅的雕刻装饰,从审美角度讲,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文化角度讲,凝聚了更多的人文情节。徽州是一片学派林立、文化融合的沃土,它借助于走南闯北的徽商,凭靠着独特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的优势,在先秦思想智慧的基础上,产生了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安理学,以渐江、黄宾虹为代表的新安画派,以“三雕”“三绝”为风格、以自然山水为依托、以儒士风范为情调的徽派建筑,也产生了积淀丰厚、品味极高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神工意匠——徽州古建筑雕刻艺术》作者从徽州古代建筑雕刻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艺术特色、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南方、北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差异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论述。
北宋东京城,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繁华都市,城内各种游艺场所如勾栏、瓦舍如春笋勃发,遍布各地,酒数饭店、商号店铺鳞次栉比。满城金翠耀目,罗绮飘香,天子与民同乐:调弦弄管于茶坊酒肆,宝马香车驰骋于御路天街,挥金如土,竟相,给东京市容带来奢华的富饶气象。至今我们从北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还可约窥见当年的繁华景象。
本图集主要包括基础与台基工程、古建筑砌体、大木工程、屋面工程、地面工程、木装修工程和彩画工程等内容。本图集集实用、形象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工程针对性、示范性与可操作性。可供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大中专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福建偏居华夏东南一隅,在地貌、水系乃至气候等方面,都呈现的独立性,亦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样貌。本书对福建各地重要古建筑的分布、类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汇总,对各古建筑所在地情况、各古建筑的历史沿革作出介绍。此外,在对各古建筑的形制特征和保存状况的详细解说中,也融入了作者的切身感受和评价。通过这种全面梳理和勾勒, 生动呈现福建古代建筑文化的风格特征和历史演变;而作者自身点滴感受的汇总,也或许能够鼓励读者去实地寻访、自己发现。
本书是北宋时期将作监李诫组织编撰的由官方颁行的一部建筑设计学著作,完成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首次刊行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全书有“总释”二卷、“制度”十三卷、“功限”十卷、“料例”三卷、“图样”六卷、“目录”和“看详”(补遗卷)各一卷,共计三十六卷,此外前有“劄子”和“序”。这部中国古籍中最完整、有理论体系的建筑设计学经典,融人文与技术为一体,不仅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理论发展的重要界碑。而且,还形成了现代中国的“营造之学”,魅力无比。非常适合建筑师、建筑史学者、建筑专业师生、建筑爱好者、艺术设计专业师生以及相关专业人员阅读。
本书介绍了古建筑设计与施工的知识,内容包括:古建筑常识、基础与台基工程、古建筑砌筑工程、古建筑石作工程、木构架工程、木装修工程、古建筑屋面工程、地面及甬路工程、油漆彩画工程。本书综合介绍了古建筑工程中的各分项工程,可供古建筑设计与施工人员使用。
本书是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梁思成、刘致平、莫宗江等根据学社在1939-1940年对云南、四川、西康(现属四川)西南诸省约53个县、市古建筑的野外实地调查成果,整理、撰写的报告及绘制的实测图。其间工作被迫停顿、资料遗失、搁浅多年,最终没有完成。近年林洙女士将之整理成册,向学社前辈致敬,并为建筑院校师生、古建筑研究人员、古建筑修缮单位以及史学界和文化界人士等提供研究学习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