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建筑师林徽因给年轻人的中国古建常识。 收录了我国 20 世纪杰出的女建筑师 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和论述, 包括对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力求展现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的一面。林徽因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具有科学之严谨,同时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了我国古建筑在技艺方面的精湛成就,充满诗情画意。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林徽因的文章对当下的年轻建筑师仍有着借鉴意义。 《林徽因讲古建 手绘插图版》特别增加了50 余幅原创手绘图,图文并茂,版式典雅, 希望能帮助读者直观感知中国古建的艺术魅力。本书既可以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学习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古建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该书为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一书的修订版本,作者为原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楼庆西。该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体系、类别、用途、特点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结构清晰,按用途将中国古代建筑分为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坛庙建筑、园林建筑和民居建筑六大类,加上建筑小品,共列7章;内容丰富,不仅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各类建筑的源流、特点,还辅以许多代表性的建筑实例并加以详细阐释。该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入门读物。
本书以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概貌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为总论,按不同建筑结构和规划的特点,对中国古代土木建筑、都城规划、建筑外观等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对古代建筑的时代性差别把握得当,且总结了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一般性特点。傅熹年先生善于运用模数分析控制规划和建筑设计,对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类建筑进行复原行研究。
《长城史话》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全面介绍了长城从先秦到明清的历史,长城的用途和构造,长城是怎样修建的,以及长城的几处遗址。本书对宣传和了解长城文化,正确认识长城的地位、历史作用及其现实意义,促进长城的保护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京古建筑物语三:八面来风》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150幅精美手绘图和照片,介绍了74处北京外来风格建筑的前世今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颐和园清晏舫、六国饭店、西什库天主堂、顺天中学、卢沟桥等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
解析建筑理念与传统文化之融合、再现古典建筑精妙 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大师珍贵手绘,复原中国古代建筑
本书以中国古代建筑景观作为主要书写对象,在观览过程的叙述中,描绘这些历史建筑所负载的人文印迹。书中所涉猎的中国古建筑,被作者细分为16大景观,除人们耳熟能详的亭台楼阁,还有庙窟塔桥、城园及他人极少涉足的墓关矶坊,几乎涵括了中国古建筑的各类景观。虽景别大而广,但聚焦则不同。全书文200篇,追求精致凝炼,表他人未表之意,达自己独特之境。加之每篇配以精选的景观图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北京土木建筑学会编著的《图说混凝土工现场操作技能》针对混凝土工岗位工作内容、技能要求,通过简明易懂的插图,清晰直观地表述施工操作过程。全书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混凝土工识图、混凝土原材料及搅拌、混凝土工现场施工操作技能、混凝土泵送施工、混凝土结构浇筑施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浇筑施工、混凝土季节性施工、混凝土养护与拆模等。 《图说混凝土工现场操作技能》实用性、针对性强,可作为工人岗位工具书和培训教材,也可供施工现场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使用。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包含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是先民留给后人的一份极其丰赡、弥足珍贵的宝藏,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汲来中国传统文化这渠活水,它可以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学习和吸收中华传统文化,“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以收获”;“它能给懦弱者以坚强,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
《雕梁画栋》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中的一本,介绍的是乡土建筑木结构各个构件的功能和特殊形态,这些构件大多数显露在外,所以乡土建筑很注重对这些梁枋构件进行美化加工,且形式和内容上都比较生动自然,不受的法式约束。《雕梁画栋》内容丰富而全面,图文并茂,充分展现了乡土建筑木结构之艺术美。对乡土建筑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具很好的收藏价值。
《图说中国古典建筑:塔·寺庙》以塔和寺庙为专题,阐述其意义与特色、发生与发展、类型与形式、材料与构造、艺术与文化,是一本既有学术性又有详实知识性的通俗易懂的图文书。为学习研究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和建筑绘画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近250幅的插图随着文字带您进入异彩纷呈的塔和寺庙的建筑境界。
《装饰之道》图文讲述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共分四个部分:建筑装饰的起源与发展,建筑装饰的表现手法,建筑装饰的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地域特征与时代特征。全书文字既有概括梳理,又有细节分析,生动耐读。并配有5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
《北京古建文化丛书》是一套资料全面,学术水平较高,可读性、普及性强,具有浓郁建筑文化气息的作品,是北京文物建筑研究保护领域以及出版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出版对于展示中华民族建筑文化,对于普及古建文化知识,为世界建筑学界提供宝贵资料,强化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促进北京市的城建规划工作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共计10册,按照北京现存文物建筑的类型和风格分成十大类,每册选取本类型典型性、代表性和特色性的文物建筑加以叙述,分别为《城垣》、《宫殿》、《园林》、《陵墓》、《坛庙》、《寺观》、《府邸宅院》、《桥塔》、《近代建筑》、《其他文物建筑》。 本套丛书以生动、凝练的笔触,结合精美的图片、建筑结构图,通过叙述每类建筑的历史脉络、发展概况以及建筑特色,介绍每座古建的建筑之美以及蕴含的丰富文化
本书将作者七年的测绘成果加以整理、遴选、完善,这些测绘图是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师生们辛劳和汗水的结晶,是一份珍贵的资料集,展示了响水观整体与局部的结构、造型与细部,尽可能多地保留了响水观测绘的原始数据。本测绘集不仅可为古建筑研究爱好者所用,也可以为从事古建筑修复、保护与传统风格设计的建筑师们提供较为丰富的资料,对我国大连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深厚意义。 大黑山位于辽宁省南部,大连北部,金州城以东 15 公里,距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 11 公里,又被称作大和尚山、大赫山、老虎山等,海拔 663.1 米,面积约 110.9 平方公里。自明代起,大连地区逐渐繁荣起来,大黑山也兴建了一批重要的建筑号称辽南第 一名胜。古金州八景,大黑山就以“响泉消夏”“南阁飞云”“山城夕照”“朝阳霁雪”占了其四。现今山上依旧留
本书以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为主线,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的组成,按照从基础到屋顶,从结构到装饰装修的顺序,分别介绍了古建筑基础、台基与地面构造,古建筑墙体构造,古建筑木构架构造,古建筑斗?砉乖欤?古建筑屋顶构造,古建筑木装修构造以及古建筑彩画知识。每个部分都渗透了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江南《营造法原》的内容,在学习中可以相互比照。在每一章后都设置了实训项目用以对单项构造内容进行实践训练。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照了国家的古建筑构造、施工、监理等方面的相关标准、规范,内容上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及高职院校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岗位技术培训及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的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建筑意”是林徽因先生从审美的角度表达出中国古建筑在“诗意”与“画意”之外的美感。这个词,早出现在林徽因、梁思成发表在1932年11月出版的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引起了中外建筑学者的兴趣。林徽因在建筑研究中创造性地提出“建筑意”,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她与梁思成及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改变了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建筑史的认知,改变了《弗莱彻建筑史》中没有中国建筑史分类的观念。 本书收录了林徽因先生关于中国古建筑之美的思想及赴全国考察古建筑的老照片,用优美的笔触记录历史,使读者对中国建筑的历史、文化、风格、演变、审美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真实感人,令人动容、不由心生敬佩。本书文笔流畅,内容严谨,语言丰富,思路清晰,可读性强,富有逻辑,极具优美之感。
本书既汇集了全国各地不同建筑、不同风格的“三雕”图片,也进行了综合的和分门类的阐述,它既是给建筑界和建筑史界提供了系统的参考资料,也可供其他艺术门类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同时也可供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关注的人们来了解和欣赏,以此打开认识中国雕刻、绘画、建筑学、民俗学、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的大门。
《 十年精华文丛之风俗民情(B卷)(珍藏版)》内容简介:中国有10多亿人口,谁也无法割舍父辈或祖辈扎根土地而涌动在血液里的一脉乡情。乡村人读了她,觉得熟悉而热爱;城里人读了她,觉得亲切而喜欢。“乡土”是一个质朴纯净的词语,这本书把这个词诠释得十分到位。读她,带给我的不只是怀旧和抚慰,更多的是回溯精神之源,探寻生命之根。《 十年精华文丛之风俗民情(B卷)(珍藏版)》是“读者乡土人文版十年精华文丛”的其中一册,供读者阅读。
虽然采用了功能强大的工具、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培训,软件开发组织仍然逃脱不了一直以来的恶梦:进度落后、成本超支,软件的交付日期一拖再拖,软件开发人员的效率差异竟然高达10:1。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根据自己在柯达公司的亲身经历,作者Karl E. Wiegers指出:只有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软件工程文化,软件组织才能够保证自身绩效的不断提高。 本书介绍了软件工程文化的创建步骤,而且还在每一章列出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文化建设者和文化杀手行为。作者通过清晰的文笔和思路,介绍了改进软件开发过程的质量和效率的综合性方法。这些系统化的软件工程文化创建方法,使处于当前高度不确定开发环境下的软件组织拥有一个始终通向成功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