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建筑师林徽因给年轻人的中国古建常识。 收录了我国 20 世纪杰出的女建筑师 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和论述, 包括对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力求展现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的一面。林徽因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具有科学之严谨,同时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了我国古建筑在技艺方面的精湛成就,充满诗情画意。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林徽因的文章对当下的年轻建筑师仍有着借鉴意义。 《林徽因讲古建 手绘插图版》特别增加了50 余幅原创手绘图,图文并茂,版式典雅, 希望能帮助读者直观感知中国古建的艺术魅力。本书既可以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学习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古建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该书为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一书的修订版本,作者为原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楼庆西。该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体系、类别、用途、特点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结构清晰,按用途将中国古代建筑分为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坛庙建筑、园林建筑和民居建筑六大类,加上建筑小品,共列7章;内容丰富,不仅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各类建筑的源流、特点,还辅以许多代表性的建筑实例并加以详细阐释。该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入门读物。
本书以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概貌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为总论,按不同建筑结构和规划的特点,对中国古代土木建筑、都城规划、建筑外观等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对古代建筑的时代性差别把握得当,且总结了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一般性特点。傅熹年先生善于运用模数分析控制规划和建筑设计,对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类建筑进行复原行研究。
《明清古建筑概论/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丛书》是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入门教材,内容以北方官式古建筑为主,包括古建筑从业者必知必会的各工种基础知识。 《明清古建筑概论/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丛书》采用新颖的活页教材形式,授课或自学时,可携带某一项目的工作页,按推荐路线展开工作。书中有图片和可播放的视频,通过现场或线下教学,观察建筑实物并完成练习。书中内容覆盖古建筑考试中的专业知识点,适合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及建筑学、历史学、艺术设计、文物与博物馆、旅游等专业的学生学习,也可供广大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爱好者参考。
本书以科学准确地保护、修缮砖石作古建筑为编写目的,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砖石作古建筑的构造 原理及专业术语、文物保护原则、工程施工步骤等。本书通过设计不同的实训项目,使学生由点及面 地理解古建筑如何完成从地面到台基、墙面、屋面的构造方式,由浅入深地掌握古建筑砖石作的传统构造技艺。 本书还介绍了砖石作典型历史建筑的构造与保护修缮方式,增加了保护施工案例实操分析,进一 步明确了科学保护砖石瓦材料的重要性。 本书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新颖,行文浅显易懂,可操作性强,可作为高等院校古建筑、历史建筑 专业师生,以及相关设计、施工单位人员的专业教材和参考用书。
中国传统建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我国的古建工作者对古建筑有系统、全面、专门的研究。随着国家进一步落实宗教政策,各地寺庙有恢复重建及新建的设计需求,笔者将四十余年来设计的三十余座寺庙建筑的经验汇编成书,供设计人员参考借鉴。 本书采用公制计量单位,通俗易懂且实用,避免了单位换算的麻烦,设计者可直接使用,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上手。另外,本书以典型单体建筑为例进行介绍,如遇组合式建筑,设计者可自行组合,方便实用。 本书适用于教学、岗前培训和在职人员专业技术指导等。
《北京古建筑物语三:八面来风》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150幅精美手绘图和照片,介绍了74处北京外来风格建筑的前世今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颐和园清晏舫、六国饭店、西什库天主堂、顺天中学、卢沟桥等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鉴赏》以类型学为体例,内容包括城市建筑艺术、宫殿、坛庙、陵墓建筑艺术、民居建筑艺术、宗教建筑艺术、园林建筑艺术、学宫与书院建筑艺术、桥梁艺术。每一类建筑都基本介绍了其历史发展、艺术特征、典型实例鉴赏等内容,集学术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鉴赏》既可作为建筑、艺术、历史文化、旅游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提高艺术修养的参考书,又可供广大建筑艺术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阅读,提高艺术情趣。
罗哲文著的《长城史话(精)》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全面介绍了长城从先秦到明清的历史,长城的用途和构造,长城是怎样修建的,以及长城的几处遗址。本书对宣传和了解长城文化,正确认识长城的地位、历史作用及其现实意义,促进长城的保护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连通华界和奥匈租界的金汤桥,见证了天津的解放。金汤桥一侧的奥匈租界更是承载了这块土地的屈辱、抗争、繁荣、富强。从1917年天津警方接管奥匈租界算起,至今正好百年,百年是值得纪念和回忆的。 翻开《一楼一世界:海河东岸三名楼》,您可以了解原奥匈租界,品读海河东岸三名楼。都说以史为镜、以史为鉴,这些陈列在大地上的建筑文化遗产,会使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我们祖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国园林古建筑制图》一书为建筑工程制图技术的基础教程,旨在培养学员具备规范的作图意识和较强的识图能力,掌握园林古建作图工具的使用,理解投影的基本原理,灵活运用制图原理绘制园林古建筑设计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施工详图。本书采用逐步引导、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与园林古建筑工作环境紧密结合,大量选用已实施的园林古建筑设计方案图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对理论的阐述以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性。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鉴赏》以类型学为体例,内容包括城市建筑艺术、宫殿、坛庙、陵墓建筑艺术、民居建筑艺术、宗教建筑艺术、园林建筑艺术、学宫与书院建筑艺术、桥梁艺术。每一类建筑都基本介绍了其历史发展、艺术特
本书以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概貌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为总论,按不同建筑结构和规划的特点,对中国古代土木建筑、都城规划、建筑外观等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对古代建筑的时代性差别把握得当,且总结了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一般性特点。 傅熹年先生善于运用模数分析控制规划和建筑设计,对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类建筑进行复原行研究。
本书详细介绍了颐和园 清晏舫大修的过程。详细介 绍了颐和园清晏舫的历史沿 革、文化价值和修缮过程,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这一特 殊园林精致的来龙去脉重现 于读者面前。全书分为研究 篇、工程篇和科技篇。
《北京古建筑物语二:晨钟暮鼓》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115幅精美手绘图和照片,介绍了44处北京宗教建筑的前世今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潭柘寺、白云观、牛街礼拜寺、王府井天主堂、珠市口教堂等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
中国古典建筑形式多样:高大宏伟的宫殿、庄严肃穆的陵墓、朴素实用的民居、精巧优美的园林……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功能和审美性,由此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本书将中国古典建筑的众多样式汇聚在一起,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您一一讲述它们的历史及魅力。
中国古建筑作为东方建筑体系的主流代表,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而在中国古建筑装饰艺术中,采用各种材质、形式多样、寓意深邃的吉祥图案无疑是中国古建筑有别于西方建筑的重要特色。本书选取了部分古建筑装饰中具有典型吉祥寓意的装饰图案,从彩画、木雕、石雕和砖雕等四个方面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吉祥装饰图案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和应用方式。本书适合古建施工、建筑装饰、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室内外设计等专业人士和院校师生使用,也可为爱好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的文化人士提供参考、借鉴。
《装饰之道》图文讲述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共分四个部分:建筑装饰的起源与发展,建筑装饰的表现手法,建筑装饰的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地域特征与时代特征。全书文字既有概括梳理,又有细节分析,生动耐读。并配有5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
本丛书是一套雅俗共赏、具有工具书性质的建筑知识系列图书。作者从全面系统、全新的角度,解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进程、构架、细节处理、风俗、风水、装饰等内容。全书以图彩和照片的形式生动有趣地介绍了中国古建小品。读者对象:建筑研究者、建筑工作者。中国以汉族建筑为传统建筑的主流,其内容包括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石窟、佛塔、衙署、景观楼阁、王府、民间公共建筑、民居、防御建筑和桥梁等门类。重视群体组合的美是中国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构图方式严谨,常取中轴对称的模式。但在园林、某些山林寺观或民居中,也常有采取自由式组合的构图方式。从内在的模式分析,中国建筑遵从平易、中和、深沉、含蓄的审美习惯,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在美学上的追求。
《中国古建筑》纪录片以各个历史朝代的典型建筑为例,系统地研究中国各个时期的古代建筑特征,高超的技艺,对于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对建筑的文化内涵的欣赏和理解非常有益。 本片以大众易于理解的叙述方式来制作,从历史、技艺、文化、传承四个角度系统向大家介绍中国各时期的建筑特征和高超技艺,深度揭示建筑文化内涵,真实再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建筑形式更是愈加丰富多样。建筑、建筑形式、建筑的生产方法、建筑师的社会文化地位、欣赏者与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身份,以及建筑与建筑形式的社会功能等等,都随着物质的增长,出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诸多新特征。本书正是探讨了建筑形式与消费时代的关系,并通过大量的建筑案例分析,阐述了建筑形式的社会功能作用,对当代建筑创作方法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适合建筑学、社会学、美学等理论研究者及中国文化爱好者阅读、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