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回顾南京老城历史变迁及分析南京老城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城市历史保护和旧城更新领域的先进经验进而提出古城南京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选择。老城丰富的历史文化提升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资源,规划首先确立了“保护优先”的发展对策,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展示置于首位,建立完善的老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确定保护名录和保护措施;其次,充分挖掘老城的土地利用潜力,以保持老城功能和容量在严格保护前提下的“适度发展”;第三,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力求改善环境质量,提升老城活力,凸显老城空间环境特色,最终实现老城“文化之都”、“活力之城”、“宜人之地”的总体发展目标。 本书在城市历史保护与旧城更新领域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提出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应从消极被动的保护走向积极主
本书详细介绍了公路养护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办法,适合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公路养护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员学习使用。
这本《建筑手记(精)》是作者卢峰多年工作、教学、研究经历之成果,主要内容包括旅行笔记,建筑速写,建筑草图-项目成果。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速写写生,另一部分则是近20年来的各种设计资料收集的线条图。本书可用于建筑学院学生参考用书,另可读性非常强,也可作为图书阅读。
无障碍设计包括物质的无障碍、制度的无障碍、信息的无障碍和心理的无障碍等方面内容,需要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综合考虑,最终形成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措施。对于拥有大量残疾人口并且已经迈入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实施居住建筑、公共建筑以及交通设施等生活环境的无障碍化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但面向设计者和大中专院校学生的无障碍设计系统化教材明显不足。因此,借此次全国“十一五”教材规划系列编辑的机会,促成了《无障碍建筑环境设计》的出版。 本书为无障碍环境设计的综合性读物。全书共分12章,以无障碍环境的产生、发展及重要性起始,为无障碍设计提供了翔实的背景资料;从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和信息环境三方面探讨了宏观的无障碍环境,构建了无障碍环境的综合体系;针对适用人群及其障碍环境因素,从居住建筑到公共建筑乃至城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城市发展的著作,针对现代中国城市遇到的各类问题提出综合解决方案。作者运用了自己多科跨界的能力,采取了宏观和微观综合的分析方法,立体客观地分析了很多国际城市,也研究了众多的中国城市,提出了解决中国城市问题的方案,给出了很多国际规划大师及其理论无法解决中国城市的原因,使中国的城市建设具有世界范本的意义。之所以称为《城市法则》,是因为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城市发展的原则和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它的整个理论体系和实际运作都属于原创性内容,特别是城市极限理论、城市发展模型、国土释放、雾霾结构、城市提速、地球城、虚拟国度等内容,更是次提出。读这本书需要耐心和宽度的专业知识,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作者还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图例和表格,提高本书的可读性。
本书在研究运用协调理论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和业务流程,阐述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的特征,针对三个不同层面的协调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包括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与外部协调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子系统之间协调和内河集装箱子系统内部协调发展。本书分析研究过程中注重从理论高度,深入分析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理论和机制,为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相关部门评估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程度提供适用的方法,并提出促进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的措施建议。
该书虽为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专业书籍,然而其以森林为中心营造城市的设想和理念,通过在世界各地的实践已经得以实现,森林与人类通过现代城市的营造而得以和谐共存的思想更接近于哲学。这也是德汇华泰公司和此书的翻译者极力想要传达的核心理念。 本书是一部生态城市建设的畅想曲,该书从全球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出发,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下带来的一系列都市问题,试图“为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提供与自然环境愉快共存的新型都市”。全书始终贯穿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线,并结合实证,提出了城市开发建设的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且为之进行了详细的勾勒和展示。 希望借助中文版的出版,让更多的人, 特别是关注环保,关注我们的居住环境的建筑设计师们及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官员们读到它。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如何振兴和进行建设乡村是现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共十册,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部分,《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洞庭渔村》正是实践篇之一。 洞庭渔村原是国有西湖农场的渔场,随着农场体制改革的深化,渔场原先的职能逐渐弱化,成为一个普通的村落。洞庭渔村项目的规划设计基于日照、采光、年降水量、温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地域材料等因素。此外,因建筑毗邻洞庭湖,整体建筑营造出临水的空间感。设计师在项目初期考虑了诸多因素,如村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规划设计的便捷程度,以及未来开发旅游业的可能性来建设洞庭渔村。实现了以常德西湖为基地,渔村建设新模式。让现代与民俗同在,让渔村与城镇一体,让文化与产业结合,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书中呈现了大量的设
多层面立体城市是城市形态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模式,在中国城市化以及存量建设背景下,能否与城市集约化建设需求相适应,是我国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董贺轩著的这本《立体城市(空间营建理论与实践)》共7章,分为3个主体部分:靠前部分是对与城市立体化相关的城市实践和发展需求在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方面进行的分析,找寻城市立体化存在与发展的现实依据与价值基础。第二部分是对城市立体化系统与使用以及城市立体化景观的分析,力图建立城市立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法与理论体系。第三部分是对有利于城市立体化建设实施的相关机制的分析,力图形成对城市立体化实施条件与发展前景的初步评估。另外还有对本书部分研究成果的实践验证与后继研究工作的展望。 本书可供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研习、实践者阅读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功能-结构的核心地带,是城市和区域社会经济运作的“市场中枢”。 本书结合作者多年相关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较全面地论述了城市中心区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全书分为“城市中心与中民区”、“城市商业中心规划”和“CBD——中央商务区规划”三部分,分别国城市中心、商业中心和中央商务区的发展态势、发展趋向和规划实践理论与方法进行阐述。 本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适于城市规划专业人员、城市建设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GIS已经全面融入城乡规划的全过程之中,成为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的平台。《城乡规划GIS空间分析方法/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以ArcGIS为分析工具,详细阐述城乡规划主要的空间数据规整过程,重点介绍城乡规划编制阶段常用的地形分析、填挖分析、视域分析、水文分析、短路径分析、生态敏感性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矢量叠加分析、交通网络分析和CityEngine三维建模的实现过程,数据表达与成果输出方式,简要介绍几种城市遥感信息的提取方法和景观格局的初步应用。 《城乡规划GIS空间分析方法/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适用于城乡规划方法与技术、数字规划、生态规划、数字景观等相关领域的读者阅读,可以供城乡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风景园林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
艾伦B雅各布斯认为,城市应该是一个给人提供生活空间的美丽而充满魅力的地方,是社会集体成就的最终体现。在这里,人们可以恣意发挥,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自由、爱、创意、激情、平静和欢乐等不同元素在这里交织。雅各布斯是世界上最的规划师和城市设计师之一,拥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在国际舞台上享有盛名。本书中,他以近60年的专业经验为依托,与读者分享了他作为城市规划师和城市热爱者的心得体会。从儿时起,雅各布斯就对家乡克利夫兰有着浓厚的兴趣,热衷于挖掘城市的美感,享受在城市中生活的乐趣。本书中,雅各布斯将他对城市环境迷恋之情的不同阶段呈现在我们面前。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曾在印度、巴西、意大利、日本、中国和美国众多的城市工作过,最显著的经历是在动荡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担任旧金山城市规划总监。在这些地方
经典语句…………Ⅰ序言…………Ⅸ译者序…………XIII引言I1.自给自足…………003I2.城市…………009I3.网络…………019自给自足的城市1.住宅(1~10)…………0432.楼宇(100)…………0653.城市街区(1000)…………0874.社区(10000~100000)…………1095.公共空间…………1276.城市(1000000)…………1517.大都会(10000000)…………179结语 从大城市到超级栖息地…………203致谢…………209参考文献…………211后记 新常态下反观城市发展…………219
本书系统的介绍了土工试验的目的、方法、仪器设备以及成果整理方法,内容主要包括土的含水率试验、密度试验、土粒比重试验、液塑限联合测定法、圆锥仪液限试验、筛析法颗粒分析试验、密度计法颗粒分析试验、渗透试验、击实试验、固结试验、直接剪切试验、无测限抗压强度试验、三轴压缩试验和静止侧压力系数试验,每个试验项目均配有详细的试验操作步骤,便于学生开展和完成土工试验的全过程。
该书虽为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专业书籍,然而其以森林为中心营造城市的设想和理念,通过在世界各地的实践已经得以实现,森林与人类通过现代城市的营造而得以和谐共存的思想更接近于哲学。这也是德汇华泰公司和此书的翻译者极力想要传达的核心理念。 本书是一部生态城市建设的畅想曲,该书从全球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出发,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下带来的一系列都市问题,试图“为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提供与自然环境愉快共存的新型都市”。全书始终贯穿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线,并结合实证,提出了城市开发建设的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且为之进行了详细的勾勒和展示。 希望借助中文版的出版,让更多的人, 特别是关注环保,关注我们的居住环境的建筑设计师们及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官员们读到它。
《理想空间》第五辑是例系统研究、论述“城市发展战略”的集萃工作,由城市发展战略专家、同济城市规划系主任赵民教授出任总顾问。 “人系列”:本辑编辑部专访了同济城市规划系有史以来的任系主任、城市发展战略专家、教授、博导陶松龄先生。陶先生开创性的探索和研究了城市发展动力机制,并潜心研究芒德尔的城市观。陶先生的城市功能结构研究深深影响着每一代同济规划人。 本辑主题板块是“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城市发展战略事关城市的长远发展和民众的福祉,更关系到区域和国家生存发展大计,不可不察。本辑从理论探讨到实践运用,足以成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典范和新坐标。 本辑的其他板块沿袭了前四辑的特色,内容丰富生动;另外,本辑还在板块设计中有所创新和尝试,新增了“名家看城市”,本辑可以领略到学者费孝通
生态海绵城市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本书收录了十余个来自外设计师设计的有关海绵城市以及景观设计中的雨水收集及其再利用的项目案例,通过丰富的技术图纸、实景照片以及详尽的案例说明加以展示。同时还邀请一些相关景观设计师,以他们独特的视角,阐述他们对于海绵城市的理解和设计,从而使读者全面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及雨水景观的设计趋势。
被逐出天堂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回到想象中的世界、原始的状态,相反,我们必须直面未来、关注未来,为全球存在大量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不平等找到解决方案。建筑能够、也应当为此作出贡献。《更新德国:100个让未来更美好的方案》分别从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与艺术领域选取、介绍了为更美好未来而做的99个项目。这些项目是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研究项目、真正的建筑物和开发产物,同时也有乌托邦式的预想。它们 源于富有才智、令人惊喜,但胡时也只是很简单的创意。相对于是有益于世界前进的方法和见解。 然而,重大的、有影响力的项目仍不多。你的项目仍在路上,那是你提出的创意、你作出决定的理念、你支持的计划项目。 《更新德国:100个让未来更美好的方案》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大家行动起来,鼓励新创意,帮助我们不断
“城市设计”这一术语是在1950年代中期提出的,然而20年以后,在城市辖区四维开发有关人员这个小圈子以外仍无人使用。现在它几乎被用于与人居有关的任何论述。这一变化的发生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城市设计所感兴趣的范围的重要性,不准确地说它为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提供了机会,准确地说是为地球提供了机会。此外,主流建筑师和城市设计者已经发现,把自己从技术和专业上与城市设计活动分隔开来是愚蠢的,虽然他们一直被要求这样做。这种分隔的结果是受到批评的建筑学思想体系以及1950和1960年代的多楼建筑方案的结果。那些基于环境质量的工程,秉承了现代主义的范式。幸运的是,相对来说有一小部分主要的建筑师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吸取了经验,把新兴的城市设计领域推向正确方向,使之能够以本身拥有的权力,作为一个潜在学科被严肃地讨论。
浅田孝(Takashi Asada, 1921—1990年),日本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新陈代谢运动的核心人物,提出“环境发展论”,开创了日本真正意义上的规划设计。浅田孝在丹下健三研究室的一系列项目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参与的项目包括南极昭和基地、横滨市规划、濑户大桥、孩童之国等。他还筹办了1960年东京世界设计大会、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和1975年冲绳国际海洋博览会。本书收录了浅田孝的照片、草图和文稿等珍贵资料,从不同的视点全面介绍了浅田孝的思想与工作。
江河是人类最宝贵的淡水资源。江河之水灌溉了农田,哺育了人民,但是人类的母亲河越来越难以挑起这副重担。在本书中,资深的科学专栏作家弗雷德·皮尔斯面对世界上大江大河陷入的困境,绘制了一幅世界水资源紧张状况的示意图,为我们每一个人敲响了警钟。 在写作本书期间,皮尔斯访问了30多个国家,考察了这些国家的江河命脉,如中国的黄河与长江、美国的科罗拉多河、非洲的尼罗河、南美洲的河,以及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等。皮尔斯全面考察了这些地区的缺水状况,揭示了背后深层次的科学、经济与历史原因。其中既有错误实施的引水灌溉工程造成的巨大浪费。也有看似解决了饥荒的高产农作物高昂的耗水量。 本书还讲述了许多与水相关的生动故事,如黄河不断抬高的河床可能会引发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旨在向贫苦大众提供干净饮用水的工
自1983年《共享式停车场》版出版以来,共享式停车理论已经成为多功能建筑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恐怕是作者本人都始料不及的。初期的研究证实,当一处建筑拥有补充的停车形式时,可以使用相同的停车模式,泊位的需求数量将减少。由于当时并没有对每块面积的停车需求分析的先例,也没有公认的参考文献资源,这些数据便成为了原始研究的一部分。在随后的二十几年中,共享式停车理论已经成为了审批和设计公共多用设施的必要程序。随着多功能建筑的发展以及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人们对停车空间的需求也在逐步改变,更新1983年停车参数的需求迫在眉睫。本书在依照原理论基础的同时,更为多个不同潜能的建筑需求提供了符合当今要求的参考数据。 本书是关于介绍“共享式停车场设计与管理”这一概念的专著,具体包括了:共享式停车场概念、泊位
本书系“中国公共艺术与景观”丛书之一,从制度设计角度透视了公共艺术的理论与实践,阐述了对公共艺术的一些深层次思考。 全书内容共分5个部分,包括:问题讨论,中国公共艺术家,经典案例,国际公共艺术家,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