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建设的这两个方面为研究对象,并运用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其在都市形态演进中所起的基础性支持作用进行了探讨。以试图在近代上海都市空间演进的市政控制过程和市政设施影响诸方面进行论证,并为今日上海都市空间的发展提供借鉴。 上海开埠之初,英人获得了外滩地区土地租用权;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强在租借地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和安全感,外滩建筑群也开始不断翻造。到了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大量涌入上海,外滩建筑群又一次大规模更新,从而造就了一个“摩登上海”的时代。我们今天所见外滩地区都市形态的基本轮廓,就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的“摩登l5年”内最终形成的。外滩地区的演变历程及其都市形态是如此地高效多样,仪态万方,也使我们不由地对其支撑要素发生疑问:这一都市形态
戴仕炳、张鹏所著的《历史建筑材料修复技术导则》重点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历史建筑围护体表面材料修缮领域的现代理论、新材料、新技术及实践经验,在参照相关省市已有保护法规和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借鉴了欧美在历史建筑围护体修复领域的先进经验、已形成的体系化的成熟技术和控制方法。本技术规程目的是为中国从事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的投资方、建筑师、项目管理者、修缮施工方等提供各建筑围护体类别修缮方法的参考“路线图”。
在人类创造物中,城市是最持久和最卓越的。在《城市的形成》这本著作中,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斯皮罗·科斯托夫试图探索城市建造的普遍现象——即城市如何及为什么成为目前的样子。科斯托夫教授重点讨论了有机模式、网格、图形式城市、壮丽风格以及城市天际线等一些主题——从中解释城市模式蕴藏的秩序,书中数百张照片、历史图片和特别制作的图解镶嵌出一个关于城市建造的全球画面:精心塑造而成盼中世纪锡耶纳。作为英国人统治中心而建立起来的新德里,自封为世界社会主义首都的莫斯科的改造,以及城市天际线从宗教与公共性的象征物到商业集团私有摩天楼群的转交……在所所有这些章节中作者不断强调出自己的观点,即城市是社会共同体的象征。对于建筑师、规划师、社会历史学家,以及所有希望了解我们所在世界的过去与现在的人来说,这
《正定古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丛书”之一,丛书主编阮仪三。本书力图通过对正定古城的佛教文化、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历史人物等描写,反映正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正定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思路,向读者展现正定的千古之美。
《姑苏新续: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共分三部分,包括苏州的街巷,苏州的街道,苏州的建筑等。苏州是我国古城保护较为成功的城市之一,《姑苏新续: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详细回顾和总结了苏州古城保护更新的过程,方法和经验教训,
本书收录了“安阳古城勘察记”、“河南安阳农贸公司晚唐壁画墓发掘简报”、“安阳何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试论安阳古城的保护与改造”、“谈安阳的地下文物钻探”等多篇安阳古建筑修缮和对安阳传统建筑的论述。
《颐和园德和园大修实录》为落实2003年《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所有工程资料应当立卷存档并归入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重要工程应当在验收后三年内发表技术报告”和《国家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深入挖掘我国古代营造价值”,“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外资源,推进资源共享、与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重点扶持文博单位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建立国家级技术创新联盟”及《颐和园文物保护规划(2009-2025)》中“加强遗产档案、工程、监测记录”的要求,在德和园文物修缮工程过程中,颐和园管理处联合天津建筑学院,借助工程修缮的便利条件,对德和园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声学、戏楼变形监测、历史变迁与营建过程等专项研究;希望通过这些科研工作的开展,完善颐和园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为探索在文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