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都城往往都是经过精心选址和规划布局以后才建设的,而且很早就使用了规划平面图,从而使之布局进然有序,美观大方。都城选址是综合考虑政治、军事、经济、区位、地形、水资源、交通等诸要素的结果。都城的规划布局思想则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与文化传统的产物,其核心就是“天人合一”,即用都城的物质形态和布局来体现天上人间的一种礼制秩序,追求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因而中国古都往往是以皇宫为中心,采用轴线与对称的方法强化帝王至高无上的。 中国古都的选址与规划布局受多种思想的影响。《周礼·考王记》虽然最后成书稍晚,但其记述反映了西周都城营建制度。这是以尊卑等级、礼治铁序为特征,和当时宗法分封政体相适应的一种城邑营建制度。 总之,城市外在的面貌
为编制好保护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专门组织了课题组,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景观处牵头,各相关处室参加,邀请同济大学、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对规划的总体构思进行了深入研究。课题组首先对法、英、意、德、日等在历史风貌保护方面最有经验且保护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的保护制度进行了仔细分析,对当今世界的“整体性保护理论”进行了认真学习,并从城市空间功能、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技术法规四个方面对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现状情况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上海现有管理体制,有利于规划管理,科学性与操作性兼顾的规划编制方法。本书是该研究课题的总结。
全书共分五个专题,从文献、考古、实际遗存等多个方面,通过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深入研究,从秦都咸阳到隋唐长安的城市发展与城郊布局,从秦汉都市水利与华清池到唐代曲江园林文化区、从西安周边地理环境及其变迁到古都西安城市发展的比较研究,作者对古都西安的建都历史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考证,对历代建都西安的城市布局和地理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立体,多维的古都西安发展变迁史。
《中国煤层气资源》是中国煤层气资源科学测评和煤层气地质理论研究的一本学术专著。全书共分8章,从煤层含气性要素、资源量、资源级别、资源品级、埋藏深度、聚气区带规模等方面地展示出中国煤层气资源的地域和层域分布特征,根据我国复杂多样的地质条件从煤层气成因、煤储层物性、构造作用、沉积作用、水文地质条件等角度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煤层气赋存和分布的地质控制因素,以全新的技术思路和方法流程建立起“递阶优选十定量排序”的中国煤层气有利区带优选理论和方法体系,展示出中国煤层气有利区带优选的成果。书中成果资料丰富,研究思路新颖,理论与方法,受到同学科领域专家的高度评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学术价值,适合于煤层气勘探、开发和利用领域的领导决策者、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生及本科高年级学生阅读参考。
“门户”一般指出入必经的要地,有大、小、虚、实之分。交通枢纽是城市的门户,它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是交通换乘组织的中心,也是城市活动集聚的重要场所。当前,我国深水港、航空港等大型交通枢纽设施得到大力发展,而随着高速铁路网络的构建,铁路枢纽也将迎来新的建设高潮。区域交通枢纽和网络格局的改变,对城市的区位条件、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城市内部交通结构也面临着新的调整机遇。在环境、能源等各种压力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成为大城市的必然选择。而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大型的轨道交通站点也日益成为运送客流和组织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总体来说,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和等级的枢纽,其功能和交通组织要求有很大不同,枢纽与周边地区以及整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