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德和园大修实录》为落实2003年《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所有工程资料应当立卷存档并归入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重要工程应当在验收后三年内发表技术报告”和《国家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深入挖掘我国古代营造价值”,“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外优质资源,推进资源共享、风险与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重点扶持文博单位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建立国家级专业技术创新联盟”及《颐和园文物保护规划(2009-2025)》中“加强遗产档案、工程、监测记录”的要求,在德和园文物修缮工程过程中,颐和园管理处联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借助工程修缮的便利条件,对德和园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声学测试、戏楼变形监测、历史变迁与营建过程等专项研究;希望通过这些科研工作的开展,完善颐和园建筑文化遗产保护
《正定古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丛书”之一,丛书主编阮仪三。本书力图通过对正定古城的佛教文化、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历史人物等描写,反映正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正定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思路,向读者展现正定的千古之美。
《中国城市规划史》主要从工程技术与文化思想相结合角度,述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对古代史,重点放在阐述先秦时代和秦、汉统一之后几个重点阶段城市发展特点、水平及其技术成就的评介,典型城市布局形态横向比较,以及对规划思想、山水城市、园居成因、设计方法、科技文化、世界影响等技术特征进行综合剖析;对近代史,重点放在阐述外国入侵之后,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严重对峙,中国规划技术艰难成长过程,以及重点城市发展实例;对现代史,较详细叙述在两种经济体制下,各阶段的发展特点,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各类城市实例发展评介,以及对居住小区、道路交通、抗震防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旧区改建、立法管理方面的专项成果,进行归纳总结。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学习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历史、
《中国煤层气资源》是中国煤层气资源科学测评和煤层气地质理论研究的一本学术专著。全书共分8章,从煤层含气性要素、资源量、资源级别、资源品级、埋藏深度、聚气区带规模等方面地展示出中国煤层气资源的地域和层域分布特征,根据我国复杂多样的地质条件从煤层气成因、煤储层物性、构造作用、沉积作用、水文地质条件等角度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煤层气赋存和分布的地质控制因素,以全新的技术思路和方法流程建立起“递阶优选十定量排序”的中国煤层气有利区带优选理论和方法体系,展示出中国煤层气有利区带优选的成果。书中成果资料丰富,研究思路新颖,理论与方法,受到同学科领域专家的高度评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学术价值,适合于煤层气勘探、开发和利用领域的领导决策者、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生及本科高年级学生阅读参考。
《正定古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丛书”之一,丛书主编阮仪三。本书力图通过对正定古城的佛教文化、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历史人物等描写,反映正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正定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思路,向读者展现正定的千古之美。
《旧建筑改建和重建》一书详细地研究了古旧建筑的更新和再利用问题——这是建筑设计的新领域。书中列举了44个国际杰出建筑,充分肯定了古旧建筑再利用的必要性及价值,并预言这必将为建筑业开拓出新的领域。书中所阐明的建筑理念既不是复原也不是保护古旧建筑,而是要改建古旧建筑。利用科学而非传统的方法赋予古旧建筑以新的生命。 现今,全球范围内的建筑师们都热衷于从事古旧改建:改建工程不仅具有环保意义,而且通常比新建工程更便捷、更经济。建筑的复兴产生了许多充满智慧和富有创机关报精神的现代改建建筑;其中不仅包括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作品,例如伦佐·皮埃农,理查德·罗斯和诺曼·福斯特,以及埃里克·欧文·莫斯和伯纳德·楚米;也包括一些不太出名的小设计怕的建筑工程。
本书收录的论文绝大部分是作者1988年以来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写成的部分有代表性的成果,其中约有40%是未公开出版的文稿,有的是作者多年来给研究生的讲课稿、会议报告和论文,有的是课题总结和有代表性的规划报告中的核心内容。全书共分四篇,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及有关地区区域发展研究、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国外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从中大致可以看出他的研究工作轨迹。
本书为《桥梁工程》教材的配套教学参考书,由五个比较典型的简支梁(板)桥计算示例组成,均按交通部《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3-85)编写。示例包括: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计算示例:钢筋混凝土整体式斜交板桥计算示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T型梁桥(包括桥墩)计算示例;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型梁桥计算示例(用锥形锚具);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型梁桥计算示例(用OVM锚具)。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专业的师生和从事桥梁工程的有关技术人员使用参考。
“门户”一般指出入必经的要地,有大、小、虚、实之分。交通枢纽是城市的门户,它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是交通换乘组织的中心,也是城市活动集聚的重要场所。当前,我国深水港、航空港等大型交通枢纽设施得到大力发展,而随着高速铁路网络的构建,铁路枢纽也将迎来新的建设高潮。区域交通枢纽和网络格局的改变,对城市的区位条件、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城市内部交通结构也面临着新的调整机遇。在环境、能源等各种压力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成为大城市的必然选择。而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大型的轨道交通站点也日益成为运送客流和组织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总体来说,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和等级的枢纽,其功能和交通组织要求有很大不同,枢纽与周边地区以及整个城
全国各地有各式各样的古镇、老街,他们都蕴含深沉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古镇游的热潮盛行,各地地方政府都纷纷注资打造地方古镇、古街。该书从介绍古镇的历史概况、商业规划入手,并详尽解析了历史街区改造、规划与古建筑修复等各方面设计要点。其中涵盖西蜀地区、岭南地区、江南地区以及中原地区的特色古街与古建,完整和真实地展现当地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全书从规划设计图纸到古建细部改造和施工说明,配合精美丰富的实景图片,内容详尽面面俱到。
2005年5月,受成都市洛带古镇的委托,北京大学城市设计研究所(深圳)和香港中营都市与建筑设计中心为洛带完成了古镇整治和复兴整体设计方案。该方案包括镇域旅游规划、总体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古镇城市形态设计和建筑工程导则,街道和广场设计,本结构主体建筑设计。方案设计中也借鉴了欧洲古镇设计和复兴的理念和方法。在方案完成之后的五个月里,设计中心作为总顾问参加了工程的实施。本书真实记述了洛带古镇改造工程从策划、设计到工程结束的全过程,并从上万张照片中选出一些,表现出古镇150天的变化。本书将为中国目前正在开展的古镇设计和复兴工程提供有益的经验。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是中国近代大学建筑的佳作和典范,由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与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和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一起作为首批中国大学校园内历史建筑群现址,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正式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总面积在入选的三所高校建筑群中居于首位。 作为一本全方位展示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厚重之作,该书是武汉大学诸多同仁通力合作的结果。编者从2000年起开始收集整理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最基础、原始文献。终在六年后的今天,以第一手资料、全新的理念出版了“令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