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清末民国(1898—1937)北京的城市空间变迁史,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考察近代北京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社会因素与文化表征。本书立足于文化研究的视野,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帝都、国都、故都的身份变化为节点,梳理保守的政治制度、传统的文化观念与现代化两股力量在近代北京的碰撞过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揭示出传统的政治、文化是抑制北京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因素,也是形成北京传统与现代相交叠的空间形态的主要原因。
地名是观察城市历史变化的一个独特的参照,又是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关联紧密的元素。本书以大量手资料,通过地名变化背后的历史背景,观察上海城市发展变迁。包括租界的拓展、产业的发展、市政的发展、都市娱乐业的更替、道路命名方式的由来。
《漳州古城保护与开发研究》从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学、有机更新三个理论维度对古城进行研究剖析,结合巴黎、京都、苏州、丽江、平遥等国内外五个古城保护与开发成功案例,在对漳州古城历史、山川形胜、文化价值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漳州古城保护与开发工作应按照 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渐进改善 的思路开展。从论证目标、整体保护、分类引导、功能布局、文化挖掘、风貌维护六个方面入手,实施古城保护与开发策略;从技术、法制、机制、社会、经济五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完整的古城保护与开发保障体系。
《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人士的书目。主体部分包括八章正文和七章附文,其中既有布兰迪曾经发表的论文,也有以中央修复研究院的教学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文章: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涉及修复的概念,艺术品的本质、时间性与空间性,伪造的判别,残缺的整合,古锈的保留等论题;提出了可识别性、可逆性、预防性修复等重要原则。《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还包括《修复理论》意大利文版及英文版序言、重要的导言性文章及补充阅读材料,完整收录原版插图,结合保护实例对原文进行注释,完整呈现布兰迪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深远影响。
历史和传统就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 (费孝通)1964年,《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原真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原真性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原则之一,它是定义、评估和监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城市形态与城市记忆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当前城市大规模的改造与频繁的更新不仅使城市结构丧失记录真实历史的功能,同时也给城市社群带来种种的记忆认知、认同问题。朱蓉、吴尧编著的《城市记忆形态——心理学与社会学视维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从较为本质与深层的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出发,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阐述了城市记忆的基本理论,并深入研究了城市记忆与城市形态的时间观与价值取向,同时对城市形态中的记忆要素以及相应的表现原则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我国的城市设计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提供较为科学、整体的发展新思路。《城市记忆形态——心理学与社会学视维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选题新颖,视角独特,具有鲜明的学理性、学术性和科学性。它既可供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人员、城市管理决策者以及城市社
为编制好保护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专门组织了课题组,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景观处牵头,各相关处室参加,邀请同济大学、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对规划的总体构思进行了深入研究。课题组首先对法、英、意、德、日等在历史风貌保护方面有经验且保护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的保护制度进行了仔细分析,对当今世界的“整体性保护理论”进行了认真学习,并从城市空间功能、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技术法规四个方面对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现状情况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上海现有管理体制,有利于规划管理,科学性与操作性兼顾的规划编制方法。本书是该研究课题的总结。
《颐和园德和园大修实录》为落实2003年《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所有工程资料应当立卷存档并归入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重要工程应当在验收后三年内发表技术报告”和《国家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深入挖掘我国古代营造价值”,“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外资源,推进资源共享、与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重点扶持文博单位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建立国家级技术创新联盟”及《颐和园文物保护规划(2009-2025)》中“加强遗产档案、工程、监测记录”的要求,在德和园文物修缮工程过程中,颐和园管理处联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借助工程修缮的便利条件,对德和园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声学、戏楼变形监测、历史变迁与营建过程等专项研究;希望通过这些科研工作的开展,完善颐和园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为探索在文
本书收录了“安阳古城勘察记”、“河南安阳农贸公司晚唐壁画墓发掘简报”、“安阳何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试论安阳古城的保护与改造”、“谈安阳的地下文物钻探”等多篇安阳古建筑修缮和对安阳传统建筑的论述。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载人离心机的发展历史、概况及主要结构与性能,以及载人离心机在加速度生理学研究、飞行员抗荷装备研制和飞行人员高加速度训练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本书内容比较丰富,既有作者长期的信息积累,又有载人离心机性能、结构和使用过程中的实际经验,可供航空军医、航空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亚洲城市建筑史》是日本“亚洲城市建筑研究会”的学者多年以来研究成果的积累,有着很浓厚的功底。该书的特点是多层次地展现了亚洲城市、建筑历史的多样性。特别是关注了城市与建筑的密切关系。关于建筑的介绍除了
本书为《桥梁工程》教材的配套教学参考书,由五个比较典型的简支梁(板)桥计算示例组成,均按交通部《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3-85)编写。示例包括: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计算示例:钢筋混凝土整体式斜交板桥计算示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T型梁桥(包括桥墩)计算示例;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型梁桥计算示例(用锥形锚具);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型梁桥计算示例(用OVM锚具)。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专业的师生和从事桥梁工程的有关技术人员使用参考。
本书是继《澳门世遗路线扩展与城市更新》后,《澳门城市与建筑设计教学丛书》的第二辑。本书结合2017至2019年度课程选题“澳门黑沙环工业片区更新设计”,建立一套适合澳门城市更新的研究型设计教学模式,包
本书主要介绍了交河故城的保存现状及布局、建造工艺及技法特点;研究了交河故城的地质环境、风场、温度、降雨等环境特征和遗址土的工程特性;分析了遗址的主要病害及其成因;总结了PS加固土遗址的室内和现场研究成果;研究了土遗址锚固灌浆技术,重点是以楠竹加筋复合锚杆对危土体进行锚固技术,同时,对灌浆效果进行了现场检测;归纳了加固遗址本体和崖体的主要工程措施及技术方法;介绍了部分典型遗址本体和崖体加固工程实例。本书适合大专院校文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和研究生参考使用,对有关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及广大文物爱好者也有的阅读、参考价值。
在化的,千百年相对稳定的城市形态遭受着巨变,中国许多历史性城市的个性正在丧失。本书选择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为案例进行理论研究,整理其历史脉络,探寻其演化机制,剖析其中的规律性和真实性,从而引导和调控人们去进行正确的城市维护整治和更新建设,以保持古城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活力。全书由五部分组成。导言部分阐明本书的选题缘由、概念界定和研究框架;章从保护理论出发,提出运用城市形态学方法对名城演化进行个案研究;第二章对古代苏州结构形态演化进行分阶段论述,揭示其选址思想、营建模式、生长机制以及空间形态的组织方式和要素特征;第三章对近现代苏州结构形态演化进行分阶段论述;揭示其规划模式、生长机制以及空间形态的组织方式和要素特征;第四章对当代苏州结构形态演化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思考和展望
本书以南岭走廊瑶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空间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传统村落文化环境保护与发展路径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在桂、湘、粤交界区南岭走廊瑶族六个支系中选择具有代表性和不同发展模式的七个传统村落进行田野调查,在村落个案调研及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瑶族传统村落多维空间形态特征和文化环境演化规律,从而提出了富有创见的整体性保护对策建议。从空间理论入手理解村落的本质,建立“空间”与“文化环境”的理论关联,实现了村落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突破;同时,其丰富而深入的个案研究为我国当前倡导的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扎实的材料和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