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世遗路线扩展与城市更新》结合2016至2017年度课程选题 澳门世遗路线扩展与旧城更新 ,建立一套适合澳门城市更新的研究型设计教学模式,包括选题依据、澳门城市历史学习、理论学习、分析方法学习、实地调研、专题设定研讨、设计教学、设计展览的研究型设计教学过程。自2011年开展至今,该套教学方法已经运用在华侨大学建筑学专业澳门城市设计课程,并不断总结和优化,为建筑学境外教育做了有益的探索。
古镇、古村落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根基,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和历史演变的密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各种历史信息的真实遗存,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文化遗产的抢救,更在于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建设。 古村落的保护,建立在文化、社会、公众和政府四个层面上,“政府主导、学者主张、公众参与”是古村落保护的关键。《苏州古村落保护规划》从规划层面对前一阶段古村落保护工作进行了总结汇编,期望通过保护规划方案展示,汲取社会各界对古村落保护规划的反馈意见,达到抛砖引玉、集思广益的目的。
为编制好保护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专门组织了课题组,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景观处牵头,各相关处室参加,邀请同济大学、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对规划的总体构思进行了深入研究。课题组首先对法、英、意、德、日等在历史风貌保护方面有经验且保护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的保护制度进行了仔细分析,对当今世界*的“整体性保护理论”进行了认真学习,并从城市空间功能、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技术法规四个方面对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现状情况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上海现有管理体制,有利于规划管理,科学性与操作性兼顾的规划编制方法。本书是该研究课题的总结。
本书从城市规划角度介绍上海的建制沿革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包括自开埠以来,各阶段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公共建筑、基础设施和住宅等方面的建设规划,时间跨度从解放前到2000年以后。其中有虹桥开发区的设立、浦东新区的规划过程、世博会的选址及建设等。本书可供城市规划专业人员及研究城市发展和城市历史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书集合了国内各大城市规划院设计师对于我国城市棚改规划和实践方面累积的经验和对棚改未来的探索建议,对未来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政府人员、规划院设计师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颐和园德和园大修实录》为落实2003年《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所有工程资料应当立卷存档并归入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重要工程应当在验收后三年内发表技术报告”和《国家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深入挖掘我国古代营造价值”,“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源,推进资源共享、风险与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重点扶持文博单位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专业技术创新联盟”及《颐和园文物保护规划(2009-2025)》中“加强遗产档案、工程、监测记录”的要求,在德和园文物修缮工程过程中,颐和园管理处联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借助工程修缮的便利条件,对德和园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声学测试、戏楼变形监测、历史变迁与营建过程等专项研究;希望通过这些科研工作的开展,完善颐和园建筑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