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观察城市历史变化的一个独特的参照,又是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关联紧密的元素。本书以大量手资料,通过地名变化背后的历史背景,观察上海城市发展变迁。包括租界的拓展、产业的发展、市政的发展、都市娱乐业的更替、道路命名方式的由来。
《澳门世遗路线扩展与城市更新》结合2016至2017年度课程选题 澳门世遗路线扩展与旧城更新 ,建立一套适合澳门城市更新的研究型设计教学模式,包括选题依据、澳门城市历史学习、理论学习、分析方法学习、实地调研、专题设定研讨、设计教学、设计展览的研究型设计教学过程。自2011年开展至今,该套教学方法已经运用在华侨大学建筑学专业澳门城市设计课程,并不断总结和优化,为建筑学境外教育做了有益的探索。
古镇、古村落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根基,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和历史演变的密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各种历史信息的真实遗存,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文化遗产的抢救,更在于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建设。 古村落的保护,建立在文化、社会、公众和政府四个层面上,“政府主导、学者主张、公众参与”是古村落保护的关键。《苏州古村落保护规划》从规划层面对前一阶段古村落保护工作进行了总结汇编,期望通过保护规划方案展示,汲取社会各界对古村落保护规划的反馈意见,达到抛砖引玉、集思广益的目的。
城市,既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新区开发时,对地形地貌、风土特征、地域个性熟视无睹;旧城更新中,数百年来形成的富有人情味和鲜明特色的古老城区,经过一场“脱胎换骨”的打造,消失殆尽;迅猛且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以“旧貌变新颜”换来“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都市空间。简而言之,今天的中国城市面临着整体危机:环境危机、特色危机、文化危机…… 本书作者在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理论进行多年研究,以及参与大量保护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以对国外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为中心,试图全面论述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的含义与意义,并以历史城市保护为核心,阐述整体性(或整合性)保护的理论与规划方法。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学习。
为编制好保护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专门组织了课题组,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景观处牵头,各相关处室参加,邀请同济大学、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对规划的总体构思进行了深入研究。课题组首先对法、英、意、德、日等在历史风貌保护方面有经验且保护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的保护制度进行了仔细分析,对当今世界*的“整体性保护理论”进行了认真学习,并从城市空间功能、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技术法规四个方面对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现状情况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上海现有管理体制,有利于规划管理,科学性与操作性兼顾的规划编制方法。本书是该研究课题的总结。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成体系的文化延续至今,从未间断,在许多领域都反映出历史的传统。城市是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历史城市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在中国广阔的疆域内,保存了许多历史城市,这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保护好这些遗产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本书围绕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保护内容与方法、各国的保护制度等进行了论述,并附有大量的名城保护规划实例、简介与分析。?本书适合作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人员参考。
诸葛净*的《辽金元时期北京城市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辽金元时期北京的城市空间秩序及其变迁展开研究。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将辽金元时期的北京城置于宏观的政治与经济变迁脉络中考察城市角色从地区中心向都城的转换,及其对城市物质空间发展带来的影响。下篇则将宫殿、坛庙、市场、道路等既作为社会力量的载体,也作为主要的城市形态构成要素,从权力运作、经济体系等方面展开讨论,揭示国家制度建构、日常生活状态与城市形态变迁间的关系。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及文化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以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建设的这两个方面为研究对象,并运用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其在都市形态演进中所起的基础性支持作用进行了探讨。以试图在近代上海都市空间演进的市政控制过程和市政设施影响诸方面进行论证,并为今日上海都市空间的发展提供借鉴。 上海开埠之初,英人获得了外滩地区土地租用权;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强在租借地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和安全感,外滩建筑群也开始不断翻造。到了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大量涌入上海,外滩建筑群又一次大规模更新,从而造就了一个“摩登上海”的时代。我们今天所见外滩地区都市形态的基本轮廓,就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的“摩登l5年”内终形成的。外滩地区的演变历程及其都市形态是如此地高效多样,仪态万方,也使我们不由地对其支撑要素发生疑问:这一都市形态的
该书收录了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2014年的毕业设计作品 祁县古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这是同济大学尝试的一次毕业设计课程,教师并不给出具体的设计题目,而是学生通过自己对古城的走访,发现问题,自我命题,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依托于晋商经济发展起来的有着上千所传统大院的古城,今朝面临着怎样的景况,而这种乡土城镇原型的出路又在何方?同时,作者也对如何培育具有引领社会与行业发展方向作用的 活力之源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乃至建筑学学生,进行了建筑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反思。
《颐和园德和园大修实录》为落实2003年《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所有工程资料应当立卷存档并归入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重要工程应当在验收后三年内发表技术报告”和《国家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深入挖掘我国古代营造价值”,“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源,推进资源共享、风险与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重点扶持文博单位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专业技术创新联盟”及《颐和园文物保护规划(2009-2025)》中“加强遗产档案、工程、监测记录”的要求,在德和园文物修缮工程过程中,颐和园管理处联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借助工程修缮的便利条件,对德和园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声学测试、戏楼变形监测、历史变迁与营建过程等专项研究;希望通过这些科研工作的开展,完善颐和园建筑文化遗产
肖爱玲编著的《西汉城市体系的空间演化》从西汉城市的空间发展过程入手,以中央王朝政治权力对城市空间的控制,即政治权力对区域城市地理的影响为主线。《西汉城市体系的空间演化》探讨了城市空间发展的三种模式,系统分析了城市发展的时空特征、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等级、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及其内在机制和规律性,并提出了政治权力是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兴起、发展、分布及其空间结构变化的关键要素。
旧城改造是近来社会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旧城改造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旧城改造理论尚未建立,因此,关于旧城改造的非议也不绝于耳。本书作者立足旧城改造案例,从传承与创新、局部与整体、“大手笔”与“小手笔”、谁来主导旧城改造、中国特色旧城改造5个方面来谈外旧城改造的经验与不足,最后作者从旧城改造案例得到启示,论述了旧城改造为何困难、改造的方向和改造的模式。
《华丽蜕变:城市改造经典案例剖析》为城市区域改造的案例集锦,大量搜集了国内外的城市区域改造经典案例,并进行了改造前后的对比和分析,意图为当下国内的设计师提供灵感和素材。
本书书集合了国内各大城市规划院设计师对于我国城市棚改规划和实践方面累积的经验和对棚改未来的探索建议,对未来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政府人员、规划院设计师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切萨雷·布兰迪著的《修复理论》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人士的 书目。主体部分包括八章正文和七章附文,其中既有布兰迪曾经发表的论文,也有以中央修复研究院的教学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文章: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涉及修复的概念,艺术品的本质、时间性与空间性,伪造的判别,残缺的整合,古锈的保留等论题;提出了可识别性、可逆性、预防性修复等重要原则。本书还包括《修复理论》意大利文版及英文版序言、重要的导言性文章及补充阅读材料,完整收录原版插图,结合保护实例对原文进行注释,完整呈现布兰迪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深远影响。
《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人士的书目。主体部分包括八章正文和七章附文,其中既有布兰迪曾经发表的论文,也有以中央修复研究院的教学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文章: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涉及修复的概念,艺术品的本质、时间性与空间性,伪造的判别,残缺的整合,古锈的保留等论题;提出了可识别性、可逆性、预防性修复等重要原则。《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还包括《修复理论》意大利文版及英文版序言、重要的导言性文章及补充阅读材料,完整收录原版插图,结合保护实例对原文进行注释,完整呈现布兰迪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深远影响。
《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人士的书目。主体部分包括八章正文和七章附文,其中既有布兰迪曾经发表的论文,也有以中央修复研究院的教学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文章: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涉及修复的概念,艺术品的本质、时间性与空间性,伪造的判别,残缺的整合,古锈的保留等论题;提出了可识别性、可逆性、预防性修复等重要原则。《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还包括《修复理论》意大利文版及英文版序言、重要的导言性文章及补充阅读材料,完整收录原版插图,结合保护实例对原文进行注释,完整呈现布兰迪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深远影响。
张帆、邱冰编*的《日常生活视野下的旧城开放 空间重构研究》针对旧城开放空间的各类问题,基于 日常生活 的观察视角,以 自下而上 的方式分 别从价值体系重构、功能重构、布局重构与文化重构 四个方面研究了旧城开放空间重构的基本理论、技术 手段与策略。研究视角、方法内容、理论成果均区别 于以往的同类或相似文献。在进行理论建构的同时, 本书以实证研究为主导,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 跨学科研究为特色,运用了社会调查、SPSS统计分析 、GIS空间分析技术、图解分析等方法,在功能、布 局与文化三个方面设计出了一系列规划设计工具,可 直接应用于实践。 本书可供从事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环 境艺术设计、旅游规划等相关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 员、管理人员及在校学生作理论参考之用,也可作为 开放空间规划设计实践的工具
戴仕炳、张鹏所著的《历史建筑材料修复技术导则》重点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历史建筑围护体表面材料修缮领域的现代理论、新材料、新技术及实践经验,在参照相关省市已有保护法规和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借鉴了欧美在历史建筑围护体修复领域的先进经验、已形成的体系化的成熟技术和控制方法。本技术规程目的是为中国从事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的投资方、建筑师、项目管理者、修缮施工方等提供各建筑围护体类别修缮方法的参考“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