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上海计划”可以称为是近代上海城市规划史的分水岭。 本书将上海城市规划体系的变迁放回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嵌入特定的制度脉络,将其视为都市计划在中国的移植转化,对“大上海计划”的时代背景、重要内容、技术特征、运作模式及延承与变异进行考察;最后,以史立论,对上海城市规划变迁和空间演进的历史意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和展望。 本书可供城市研究人员、城市规划人员阅读,也可供社会学研究人员及相关专业师生学习。
本书选择武汉市汉口的一个沿江街区进行微气候实测,采集了湿度、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地表面温度、风速、风向等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全面了解街区环境的现状,然后分析现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江面冷空气对街区微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书绘制了街区的城市气候图,主要包括气候分析图、气候建议图。通过城市气候图的绘制,提出街区微环境改善的策略,并绘制规划建议图。通过设计手段优化街区规划,从而营造良好的街区环境,这对于改善城市气候及实现城市节能减排有着实际的应用意义。
本书介绍了北京大学赵鹏军教授团队研发的博雅智城?CitySPS平台。该平台聚焦城市系统的计量、精准预测和精细模拟,综合运用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交通工程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基础理论,量化解析城市运行规律,构建城市全系统计量模型,具有支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等多样治理需求的综合技术能力。该平台开发是对城市理论的完善、城市模拟技术的创新、城市决策科学化和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手段的提升,也是研发我国自主产权的智慧城市软件的重大突破。
城市工业用地的调整与改造,是城市从工业化社会向后生工业化社会转变的一个必经之路,随着我国许多大城市开展的工厂搬迁和产业调整,一场城市的重构运动正伴随进行。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正在面临城市功能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关键时期,北京中心城工业用地的调整与利用对于实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北京市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中心城区内有污染工业企业的搬迁工作,通过20多年的努力,大大地促进了城市功能与布局的优化,改善了首都的居住环境,同时,对于中心城工业用地的调整与改造,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教训。近年来,北京市积极开展了中心城工业用地调整与利用的规划研究工作,在工业用地调整过程中突出了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引导,注意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相
如今,如同以前的功能齐全的城镇一样的HOPSCA(豪布斯卡),即集宾馆、办公楼、公园、购物中心、俱乐部、公寓于一体的综合体建筑,成为新兴的建筑形式。功能齐全的城镇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发展,相互融合,相互联系,慢慢形成的,而HOPSCA是在利用了旧有城镇模式或采用了全新的建筑理念一次性形成的。《城市综合体》共精选了40多个案例,并对每个项目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对广大建筑、室内设计师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空间载体,开发区建设实质上是为吸引加工制造环节集聚而发生的空间生产过程。由于人文景观、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社交网络等的迅猛变化,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逐步成为本地失地农民与外来劳动力等“无根者”集聚的空间,转型升级和持续协调发展面临挑战。为此,本书主要借鉴产品内分工、空间生产、地方感、新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上海闵行和浦东、江苏昆山、湖南长沙等地典型开发区的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开发区的空间生产机理及其对所在地区社会文化空间的影响,主要包括开发区的经济活动特征和社会结构特点、开发区周边“无根者”的地方感、外来女性和儿童等的空间行为、开发区空间生产绩效的评估及优化策略等内容。
《城和市的语言》以深深的赞美和谨小慎微,传达了城市设计和规划的世界。为了这部集百科辞典、图解设计手册和绝妙的专题摄影作品于一体的汇编著作,建筑师和城镇规划师迪鲁·A·塔塔尼以及超过50位专家撰稿人共同注入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财富。 与之前相比,城市场所的品质对世界人口具有更关键的重要性。超过半数的人类居住于城市地区,并持续增长,而糟糕的城市设计和规划则带来多种消极影响,从缺乏公平的贫民窟条件到社会隔离,再到过度的道路和交通造成的千钧重负。本书则向所有人贡献了为全人类建设更好的人道环境所需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知识。 与医学和法律专业不同,建筑和规划并不掌握讨论城市主义的专用语言,词汇的滥用已经并将继续发生于交流城市理念、要素和观点之中,而《城和市的语言》则通过形象地界定与建
迄今为止,生态城市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文献报道较少。本书以简洁的方式对当前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大量图表对60个精心挑选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这些方案都是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作品。 本书为建筑师、规划师、风景园林设计师或者广义上任何从事城市设计和规划领域的人员提供了基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