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案例遍及世界各地,既有现代景观设计史上的经典项目,也有富有时代感的项目。基于城市更新的视角,借鉴国内外实践成果及图文并茂的分析方法,向读者展示出如何创造具有包容性、可持续性和韧性的景观。书中内容分为8大部分,分别是小微空间(口袋公园)改造,社区花园改造,城市街区改造,菜市场改造,城市公园改造,桥底空间、架空层改造,旧厂房、仓库改造和滨水区、港口改造。 书中的相关案例和经验能为我国从事城市更新工作的读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感悟,为公共空间景观体系营造者和运营者提供实践参考和指导策略。
20世纪90年代新城市主义理论引入到了中国并对我国的城市建设起到了的促进作用,当前低碳城市的理念被广泛提倡,新城市主义的核心理念与其不谋而合。《新城市主义理论——中国城市设计新视角》正契合时代背景,通过崭新的视角从新城市主义的理论及现实背景谈起,并从地理、生态、社会、交通、形态等五个维度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希望通过对新城市主义理论核心理念的研究同时结合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入地域性的影响因素,提出一些符合我国特点的城市发展策略,为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指导。 《新城市主义理论——中国城市设计新视角》可供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建设等的工作人员使用,亦可供从事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科研和有关高等院校的师生阅读和参考。本书由曹杰勇著。
本书是关于研究城市色彩专项规划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城市色彩的研究与实践进展、我国城市色彩研究的三个难题、美国的孟塞尔颜色体系、城市色彩三要素理论、城市色彩的文化原型分析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大城市土地开发及空间发展问题,一直是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等空间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我国1990年代后大规模的城市增长,一方面带来城市结构形态的变化,引发城市空间结构重组;另一方面也导致大城市都市区的初步成型。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大城市,内聚型城市区域化背景以及由大江大湖分割所导致的都市区簇群式发展趋势,使其城市发展及空间演化过程与其他大城市既有共性特征,又有显著差别。对其进行典型案例解剖,可以丰富我国大城市土地开发及空间发展研究。 本书汇集了武汉城市土地开发与空间发展研究的实证、策略两部分内容。 ~3章为实证研究部分,章以1990年代以来武汉城市土地开发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对1992年武汉城市土地开发的空间分布、时序、类型、规模的分析,总结了城市土地开发特征,提出了城市空间内聚型发展、区
洛杉矶UniversalCityWalk、伊斯坦布尔AkmerkezEtiler、新加坡IONOrchard、北京来福士、上海新天地、高雄统一梦时代购物中心、香港朗豪坊……近年来,城市商业综合体已其强大的功能和多元的空间,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成为新的建筑设计风向标。本书作者在结合自身商业综合体设计经验和外经典设计案例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剖析了城市商业综合体设计的方方面面:内部空间组织、内外部交通动线系统,外部景观,以及公共空间、餐饮空间、服务空间等,并配有大量作者手绘图和自拍的照片,实战性和应用性颇强。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村镇建设将得到迅速发展。如何加强村镇建设的管理,提高村镇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是摆在村镇建设管理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本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编写的,目的是宣传国家关于村镇建设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介绍村镇建设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内容,包括:目标管理,规划管理,村镇工程建设管理,基础设施管理,环境管理,村镇节能、节水、节地管理,资金管理及档案管理等。本书可作为广大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的工具书和培训用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
《街道与城镇的形成》一书追溯了街道设计与规划的历史,批判了我们今天身处的现状,提出了关于较少受到僵化控制的、更灵活通融的、更适当地实际情况的替换方案的建议。本书的初版于1997年出版,此次再版收录了经过修订更新的内容,着重介绍了当前时新的主题,新增了一些插图和一个关于狭窄街道图解的附录。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这本书主要分为部分,分别是理论篇、设计篇和案例篇。主要讲述的是绿色、生态时代的高密度城市中心区是一个体现绿色、节能、文化、集约等综合内涵的有机生命体,城市规划研究者和设计者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必须保证这个有机生命体不会因其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而呈现病态和不适,通过有效的规划方法和策略使其呈现勃勃生机和强韧的生命力。本书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理论思维和实践经验的有效结合,探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生态设计思路,为规划设计者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法和典型案例,为生态城市设计方法的持续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北京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化与重组》在综述大城市边缘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核心边缘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城市边缘区空间组织的运行规律,分析了我国转型期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借助遥感影像数据和GIS技术,从数量、类型、方向、强度等方面展现了北京城市边缘区的空间扩展规律;以产业和人口两个主导因素为切入点,研究了社会经济条件对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结合北京实际剖析了北京城市扩展过程中带来的居住一就业的空间错位现象,分析了“钟摆式”空间错位的模式及其形成机制,并从空间错位的主体、原因、形式等方面对比了中美的差异;在借鉴国外典型郊区空间组织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城市边缘区空间优化重组的原则,构建了“非显性功能区划”的重组模式。《北京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化与重组》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