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篇章涵盖了美国这位批评家和评论家一生的写作历程!芒福德在他的重要著作中都阐释了他一生的关注,本书就从这些著作里选编有代表性的章节集中出版,以飨读者。马尔科姆·考利曾赞扬芒福德是“人类最后一位的人文主义者。”他一生辛勤笔耕完成大量著述,他的文化批评、建筑评论,领域之广,探索之深,在当代美国文化界都是无与伦比的。他留下了无数论文和三十多部专著,其中包括两部标志性名著《城市文化》、《城市发展史》,因而或许可以说,他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建筑评论家。此外,在一些最重要的公共决策辩论过程中,芒福德也发挥过决定性影响。他笔锋雄健,涉猎了城市发展、交通决策、用地规划、环境保护、裁减核军备等许多学术领域,还探索了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和希望。
《健康城市理论与实践》运用健康促进理论,阐述了健康城市建设的策略和方法,总结了健康促进理论在各类健康场所建设中运用的成功经验,剖析了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应对措施,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上海市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和健康促进的策略和模式模型。参与《健康城市理论与实践》撰写的人员都是多年从事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以及健康城市研究的专家、学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全书汇集了他们对建设健康城市的切身体验及见解。相信,该书会对其他正在或将要开展健康城市建设活动的城市有所帮助和启迪。
《城市设计的维度》是对城市设计复杂的、相互影响的多向维度的全面指南。 通过城市设计的思想、理论、研究和实践,全书以无与伦比的广度展开,帮助读者通过一个个逐步推进的概念形成城市设计的全面视野。 作者们解释了变革和更新的催化剂,探讨了和当地的语境,以及城市设计操作所处的进程。本书展现了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六个关键维度社会的、视觉的、功能的、时间的、形态的和认知的既便于在专题上深入阅读,也可逐页浏览。全书清晰、易读,对这个复杂的题材进行了全面广泛的讨论。 本书是一本全方位地说明城市设计思想和方法的论著,是英国多所高等院校的城市设计著作,受到了国际城市设计界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单位曾是社会主义中国城市中的基本社会组织、空间单元、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导并影响了中国城市与社会的结构与衍变。薄大伟编著的《单位的前世今生: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与治理》从空间形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着眼,追溯了单位制度的谱系、起源与发展,阐述了社会主义中国城市通过单位制度实现的城市管理、社会组织与政府管制,以及与社会变革相伴随的单位制度的瓦解与消亡。 《单位的前世今生: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与治理》可供社会、历史与城市空间研究的相关人员,城市管理与规划人员;单位、企业管理者与单位职工和居民,以及从事单位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岁月侵蚀了建筑的肉体,改造延续了建筑的精神,赋予它们新的灵魂吧———把回忆留住,直到永远;循着过去的风华,走向明日的辉煌。 真正的改造,尊重历史,继续精华;真正的改造,古今交融、新旧撞击;真正的改造,侧重于提高旧的环境品质;真正的改造,着眼于满足新的功能需求。
朱合华、闫治国编著的《城市地下空间防火与安 全(精)/城市地下空间出版工程防灾与安全系列》为 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 金资助项目、上海市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 入选项目。 本书围绕人们目前日益关注的城市地下空间防火 与安全问题,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隧道火灾特性、隧道 火灾应急通风与排烟、城市地下空间火灾监控预警以 及城市地下空间火灾疏散救援等问题。全书内容丰富 ,反映了当前外城市地下空间防火安全方面的新 成果与新趋势,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地下空间火灾的认 识,推动学科研究的深化发展和新成果的工程应用。 本书可供从事隧道及地下空间防火灾研究、设计 、施工、运营管理与教学等人员学习与参考。
城市设计是当今外城市规划建设中广泛关注的学术领域,也是一个正在发展完善的学科领域。城市设计是指以城镇发展建设中的空间组织和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本书力图站在该学科的发展前沿,为读者提供较为全面、系统和综合的城市设计知识,并尽可能反映作者十多年研究城市设计的成果、认识和体会,同时也充分吸取并参考了外同行在该领域取得、特别是一些已有实践案例证明的研究成果。本书主要论述和分析城市设计的目标,对象层次、类型构成及价值判断,城市空间要素和景观构成,城市典型空间和景观设计,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和调研技艺,以及在解决我国面广量大的城市建设实践中的城市设计实施可操作性方面的思考。 本书理论与方法并重,图文并茂
管娟编著的《理想空间(No.58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与实践)》选取上海、天津两大城市的创意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编制城市创意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将有利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并按照地域的分布对项目案例进行划分,分为龙头城市、大中城市,中小城市,选取不同地域的规划编制或已经实施完成的创意产业的项目,从规划设计、实施运营以及后续影响等方面探讨创意产业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文中同时以国外发达地区的设计经验作为切入点,为中国的创意产业规划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读者对象:规划管理部门、规划院、科研机构、规划及相关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