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现代西方建筑理论众说纷纭,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不过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却未必都具有建筑创作实际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不着痛处,难以指导设计实践。更有甚者,唯恐其理论不够“深奥”,乃一味旁征博引,玄之又玄,再加文字晦涩,读后令人如坠五里雾中。 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则一扫上述弊端。作者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我以为这乃是此书的特点。
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做一个素食者,这会使人类与动物和睦相处,也将拯救不堪重负的地球。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正是对人类生命的关注;解放动物,就是解放人类自己……
在过去,空船航行时,船民一般会用压舱石来降低船只重心,以保持稳定。而在我国的政策语境中,“三农”无疑就具有压舱石的地位。作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发展,除了继续将主要资源投向城市建设和产业升级,同时还要将乡村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大后方,以应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震荡,从而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本书中,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田野调查的经验,紧紧围绕“三农”问题中的城乡关系、土地制度、农民工流动、社会治理等方面展开讨论,提出一套符合国情、农情的方案,以期建设面向未来的乡村。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对于缺乏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农村来说,其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路径值得深入探讨。“扎根型城镇化”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涌现的一种城镇化类型。乡村社会在走向开放、异质、流动的同时,出现了一幅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别样图景。农民往返穿梭于城乡之间,社会整合和系统融合共生。 古源村这样一个以宗族社会为底色,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区域“隙地”村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地域社会”到“扎根型城镇化”的变迁。村民以就业、教育、移民等形式融入 与 的系统整合中,与此同时,古源村作为一个“地域共同体”参与到以县域为范围的新经济社会空间和新社会形态的重塑中。在城镇化这一历史性巨变中,古源村依然保持着“脉脉温情”的主旋律,乡土社会的根脉依然
本书的目的是对一个良好的聚落做出一个综合的叙述,一个与人的文脉相应相关的叙述,一个把一般的价值标准联系到具体行动的叙述。这个叙述将只限于表达人的价值与实体城市之间的关系——尽管后者在此更受重视。因此这将仅仅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之所以如此,并非是因为讨论的范围于实体空间方面,而是因为一个综合的城市理论不仅应用阐述一个城市是如何运转的,同量也应用阐述这个城市“好”在哪里。标准理论了是一种不完整的理论,只对后者做了描述,而对前者只做了假设。而流行的功能理论虽有自己的方式,但却也不自觉地像标准理论一样地片面。第二章将讨论标准理论和功能理论的不同,以及在两种理论之间建立联系的必要性。 城市形态的标准理论并不是新理论。在第四章,我们将讨论三种不同的领先理论。本书的部分是为陈述这些理论
《城市规划设计手册——技术与工作方法》由美国城市规划协会编写,详细阐述了城市规划设计公司的技术与工作方法,覆盖了设计的各个操作过程,囊括了多种项目类型和服务的范围: 完善总平面规划,包括如何使市民参与到设计过程中,采用可行的技术分析来评估邻里的构成形式,以有公众参与的专家设计研讨会议为中心: 准备一本手册,在新的传统城镇中指导住宅建筑,包括建筑设计和规划先例,形式上应方便建筑师和建造者使用; 完成相关的建筑设计,包括将多种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运用到当前项目和当前的建筑技术中。这本指导手册能够引导规划的进行程序,为建筑师、规划师、开发商及公众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城市设计》描述了历史上和当前实践中四种最为广泛接受的城市设计方法:一是高楼和高速公路林立的现代主义城市,在世界范围内主导城市发展,但被批评为机械和无情;二是街道和公共空间遍布的传统城市布局,被现代主义者所嘲笑,但如今因人口规模而正在复兴;三是绿色城市设计,其历史在亚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保护地球已成为一个基本问题;最后是系统城市设计,包括基础设施和开发监管及计算机辅助技术,它为设计师管理城市复杂性提供新工具。
近年来,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已进入机动化快速发展时期,汽车交通的迅速膨胀造成日益严重的人车矛盾,对城市步行化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城市建设领域一个紧迫课题。《城市步行化——城市设计策略研究》希望通过研究西方城市步行化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剖析当代城市步行化特征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城市步行化发展现状,从城市设计视角出发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策略,为我国城市建设探求一条人车和谐发展的道路。《城市步行化——城市设计策略研究》可供从事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人员使用,亦可供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交通规划等领域的科研人员、有关高等院校的师生以及其他关注城市步行问题的广大读者阅读、参考。本书由孙靓著。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如何振兴和进行建设乡村是现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共十册,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部分,《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洞庭渔村》正是实践篇之一。 洞庭渔村原是国有西湖农场的渔场,随着农场体制改革的深化,渔场原先的职能逐渐弱化,成为一个普通的村落。洞庭渔村项目的规划设计基于日照、采光、年降水量、温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地域材料等因素。此外,因建筑毗邻洞庭湖,整体建筑营造出临水的空间感。设计师在项目初期考虑了诸多因素,如村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规划设计的便捷程度,以及未来开发旅游业的可能性来建设洞庭渔村。实现了以常德西湖为基地,渔村建设新模式。让现代与民俗同在,让渔村与城镇一体,让文化与产业结合,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书中呈现了大量的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经历了快速城市阶段的城市空间转型,城市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本书通过运用传统拓扑分析和现代空间句法技术,分析了苏州城市形态变化的特征与内涵;总结了苏州城市空间了展过程中的组织机制及自组织特征;提出了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城市系统自组织与外界他组织机制的共同作用,以及通过社会主体价值理性也对其进行合理干预,使城市在科学规划下健康发展的观念。 本书可供城市研究、规划、建设和城市管理者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产业园的规划一直贯穿在产业园开发的各个阶段,本书着重介绍产业园区规划的总体规划思路,对产业进行定位分析,并以此对后续的运作模式、产业生态构建、产业更新、产业新城、招商策略和增值服务进行全面阐述。
产业园的规划一直贯穿在产业园开发的各个阶段,本书着重介绍产业园区规划的总体规划思路,对产业进行定位分析,并以此对后续的运作模式、产业生态构建、产业更新、产业新城、招商策略和增值服务进行全面阐述。
周国艳等编著的《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为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关于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的前沿性 研究成果的介绍。《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共分三个部分:部分为欧洲理论家对城市规划的不同评价性 理论及其观点的全面展现;第二部分为西方关于城市规划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实证研究案例介绍;第三部分为中国学者就城市规划的评价问题以及对中国 城市规划评价的启示作出的系统性评价和论述。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内容具有前沿性、逻辑性,适合从事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城市规划管理和实施的专业人员及其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的学生学习参考。
尹海伟、孔繁花编著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空间分 析实验教程(附光盘)》是作者在总结多年教学与科研 工作经验、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实践的基础上编写完 成 的,并曾作为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城市与 区域系统分析”课程的教程使用。书中主要针 对城市与区域规划实践工作需求,结合城市与区域规 划研究具体案例,以GIS、ERDAS、SPSS等软 件平台为支撑,以城市与区域规划常用空间分析方法 为核心,按照数据获取、处理、分析、应用的技 术流程设计了8个实验,涵盖了数据获取与数据库构 建、地形制图与分析、区域综合竞争力分析、 经济地理空间格局、可达性分析与经济区划分、生态 网络构建、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建设用地发 展潜力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等核心内容,展示 了空间定量分析方法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的 具体应用。 《城市与区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