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更新与再生的根本在于个体汇集下的自发组织力量对社会未来的参与和承担,社会可以给个体如此大的可能性用行动完成对 更加美好的生活 的期盼。 基于当下社会背景,本书探讨了公共空间该有的样子以及针对 公共 这一概念的未来思考。本书分别从公园、政府机关、滨水空间、学校、航站楼、图书馆、住宅小区几个方面,介绍了公共空间改造过程中的思考、成功案例以及改造构想等内容,同时书中还收录了艺术策展人森司和制作人清水义次的两篇访谈。 全书内容兼具理论、实践与创意与一体,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即视为该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从世界范围看,老年人住宅大致分为社区式照顾老人住宅、机构式照顾老人住宅和居家式照顾老人住宅。社区式照顾老人住宅也称呼为 养老社区 ,它主要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机构共同为老年人设立,是集合了居住、餐饮、医疗、娱乐、文化、学习等各种功能的养老场所。 本书以养老社区作为阐述对象,从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社区现状、老年人需求以及居住体系进行分析,对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包括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原则、空间组织模式、建筑布局及服务配套设施。并且精选了多个国内外的养老社区案例,能为设计师、管理者、城市规划师和高校师生等提供参考价值。
城乡景观风貌是地方本土基因和文化气质保存和延续的核心载体,蕴含了乡村的 乡愁 以及城市的 灵魂 。近年来,城乡建设同质化等问题凸显,景观风貌管控与特色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本书稿聚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乡景观风貌规划,探讨面向不同规划层次与对象的新时代风貌规划方法论,结合创新型实践研究其在日常管控、治理中的应用路径。书稿集中呈现了以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内大型规划机构在城乡景观风貌规划与实践中的探索和创新,对规划专业人员和规划专业学生具有很好的实用参考价值。
本书基于 生产力 空间形态 关系理论,探讨我国传统乡村人居空间演进表象下的客观规律,阐释传统乡村人居空间形态衰败的根本原因,揭示由于生产力变革导致乡村社会结构巨变并深刻影响建立在社会结构基础上的空间形态的本质特征。农业生产力质的飞跃及其带来的社会结构和空间形态的演进,本质上体现了乡村进化的过程。乡村进化论为我国传统乡村人居空间有机更新开拓视野和路径,并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活化再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提供理论解释和实践指引。传统乡村人居空间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新产业、新动能的培育提供物质载体,为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广阔天地。 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适用于高等学校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相关
本书描述了三种相关的现象:区域主义的出现、郊区的成熟以及旧城街区的复兴。每种现象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另两种现象相关联的。 本书试图提出区域城市的框架,考察正在兴起的区域、正在展开的郊区以及得到更新改造的城区之间的关系。本书的*部分 蔓延的终结 ,提出了这种新都市形式的性质和原则。我们认为,不能用传统的城市和郊区的理论来解释 区域城市 , 甚至也不能把新都市形式的原则解释为政治司法的汇编。必须从经济、生态和社会的角度把 区域城市 看成一个单元,它由街坊和社区综合而成,这些街坊和社区把大都市联合成一个整体。 第二部分 区域城市的建筑学 ,提出了把我们的都市转变为区域城市的政策和形体设计原则。必须在区域和街坊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对区域城市和街坊层次的建筑环境和公共政策进行设计。如同区域城市,这些
目前,世界的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并且这个趋势在近20 年间仍在不断扩大。快速的城市化意味着比乡村更高的人口密度,然而这只是意味着人口的快速集中,相应的居住环境却并没有匹配,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人类历史上从未面临过的如此复杂的难题。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无法得到安全的环境管理服务、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设计不当的城市交通系统也会造成包括道路交通伤害、空气和噪声污染以及安全身体活动障碍等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城市内部人口的快速流动也使得城市本身成为让人不得不重视的疾病传播中心。因此如何以多领域的视角去看待城市健康问题,以合理的方式去帮助制定良好城市规划的体制和政策框架,以增进城市居民健康和福祉,成为当前最突出的城市问题。本书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影响到居民健
本书的写作灵感和素材源于2017 2023年在浙江省课题研究和规划实践中的大量田野调查。作者借鉴类型学研究方法,根据产业类别进行乡村聚落分类,从 产村互动 的视角归纳拥有不同类别地方产业的乡村聚落的发展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了对 浙江模式 的归纳。因此,本书不但具有传递研究经验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启迪规律性认知的理论意义。从现实意义及应用层面看,浙江省的改革开放和自下而上的工业化、城镇化及乡村振兴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书揭示了其背后的大胆探索、政策制度创新、发展模式的不拘一格等经验。从理论层面看,主要以产业经济学和城乡规划学的双重视角,将研究对象聚焦在 具有地方产业发展基础的乡村聚落 ,通过不同产业门类对乡村聚落进行类型学特征规律总结,进而解析地方产业驱动乡村聚落发展的内生机理,以及探究乡村聚
本期《乡村振兴与村庄规划:吉林探索》紧密围绕新形势背景下乡村振兴的要求,以村庄规划为主题,研究乡村空间需求,紧抓东北地区地方特色与发展阶段,从不同视角和领域对村庄及村庄规划编制开展深度研究,剖析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工作特点难点,探索村庄规划编制的技术要点,汇集各家智慧,分享众多坚守在规划实践领域工作第一线的规划师、管理者、研究者的经验与思想结晶,从管理、设计、理论视角,探讨村庄发展的基本理论、实施路径,结合实践案例以及国际经验,为东北地区科学编制 多规合一 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提供支撑,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有意的参考。
《总体设计》本书是已故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 林奇的经典著作。书中包括对总体设计程序的论述,典型实例的分析和十章相关问题的研究,即用户分析、设计纲要、修建场所和总体设计、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及规划含义、造价估算、发展中国家住宅建设的总体设计、设计战略和环境分析等,各部分都有照片、墨线图和旁注草图加以说明。书后的大量附录论述了专门的技术,提供了详尽的原始资料和标准数据简表。 本书条理清晰、资料丰富,适合建筑规划管理和设计人员以及建筑院系师生阅读,对基地开发、规划设计管理的策划组织以及社区维护管理者,则是简明的专业指引。
本书是 智能城市规划 丛书的第5本,主要内容依托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课题 中国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 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内容系统介绍了人工智能城市概念,阐述了从智慧城市到人工智能城市的发展理论基础,人工智能城市的智化要素、核心目标、发展前沿,以丰富的实际城市案例带入对人工智能技术与城市规划的衔接、人工智能城市发展前景的深入讨论,以人的需求的视角,预判下一代人工智能学者和城市规划者可共同解决的城市难题和共同突破的技术挑战。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对于缺乏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农村来说,其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路径值得深入探讨。“扎根型城镇化”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涌现的一种城镇化类型。乡村社会在走向开放、异质、流动的同时,出现了一幅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别样图景。农民往返穿梭于城乡之间,社会整合和系统融合共生。 古源村这样一个以宗族社会为底色,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区域“隙地”村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地域社会”到“扎根型城镇化”的变迁。村民以就业、教育、移民等形式融入 与 的系统整合中,与此同时,古源村作为一个“地域共同体”参与到以县域为范围的新经济社会空间和新社会形态的重塑中。在城镇化这一历史性巨变中,古源村依然保持着“脉脉温情”的主旋律,乡土社会的根脉依然
本书引用了改革前的中国和俄罗斯城市中没有土地市场或劳动力市场的情况,说明“城市规划者的臆断”所造成的低效率和浪费。柏图凭借其在世界40个城市50年的城市规划经验,将城市生产力与劳动力市场规模联系起来。通过大量实证检验和案例分析,本书说明了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市场机制可以相互补充,研究了城市土地价格和密度的空间分布,强调了流动性和可承受性的重要性,并批评了一些旨在重新规划设计现有城市而不试图缓解明显的负面外部性的土地使用条例。 ,柏图向我们描述了由城市规划者和经济学家组成的合作团队在改善城市管理方式方面可以发挥的新作用。
本书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人士的书目。主体部分包括八章正文和七章附文,其中既有布兰迪曾经发表的论文,也有以中央修复研究院的教学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文章: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涉及修复的概念,艺术品的本质、时间性与空间性,伪造的判别,残缺的整合,古锈的保留等论题;提出了可识别性、可逆性、预防性修复等重要原则。本书还包括《修复理论》意大利文版及英文版序言、重要的导言性文章及补充阅读材料,完整收录原版插图,结合保护实例对原文进行注释,完整呈现布兰迪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深远影响。
智慧社区精细化治理丛书 是对城市智慧社区的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与治理进行系统阐述的专业书籍。本书紧密围绕大数据时代我国社区建设及社区治理的变化,根据我国多年来建设智慧社区的成果及经验,结合我国大数据技术应用和国外智慧社区服务系统的建设现状,分析了大数据在智慧社区建设及智慧城市规划中的价值,并从社区管理、物业管理及社区居民角度优化我国智慧社区服务信息化需求,进而提出了大数据时代智慧社区的建设策略。全书共分6章,内容包括智慧社区与大数据、智慧社区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分析、智慧社区大数据的关键技术、智慧社区大数据的建设与运营、智慧社区安全与隐私保护,以及智慧社区大数据实践案例和发展趋势。
《城市设计/世界城市规划经典译丛》突出反映了自当代“城市设计”学科确立以来,多次跨学科大讨论的思想碰撞。通过集结1956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城市设计会议,以及后续的关于城市设计大讨论的18篇论文,整合来自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学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表达出各方面不同的声音,以呈现城市设计学科的演化、评估城市设计领域的现状、预测当今飞速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以及提出城市设计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性建议。演绎出当代城市设计作为一个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大规模建设而复兴的学科,发展至今的理论与实践相互砥砺的思想历程,为城市设计学科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更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城市设计的学科发展、设计实践、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启迪价值。
本专著拟从山地校园规划理念与设计实践中要服务的目标客户群体 当代大学与山地环境两方面出发,对山地大学在三全育人、功能满足、环境营造等方面进行规划视角的分析与解读,期望总结出适应当代山地大学校园规划的一般经验与方法。本书旨在在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指引下从环境育人角度出发,对山地大学校园规划和设计中的得失进行反思;通过案例分析与解读、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和高校发展目标等方面研究,对当代山地大学校园的功能与需求进行重新思考。
本书主要研究代表着未来发展趋势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其中包括对当前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制和方法研究,涉及到城市地下商业休闲空间、地下综合体、地下交通、地下市政设施等各领域,另外包含国外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经验借鉴。 本书编著突出实用性,主要针对政府官员、规划师、建筑师,开发商等,对理论研究也颇具借鉴价值。
《黄岩实践: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索》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村、乡、农村社区规划标准研究”和“农村住区规划技术研究”的后续研究和实践成果。全书分为三篇,内容包括:上篇从建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适合环境、适用技术、适宜人居的“三适原则”,产业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环境“三位一体”指导思想,以及乡域、村域和村庄建设“三个层面”的认识框架。中篇规划篇是基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大量实践,选取了七个不同类型的村庄案例,诠释具有针对性的规划建设策略。下篇实践篇着重对黄岩区屿头乡沙滩村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进行了生动展示和分析。 《黄岩实践: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索》理论联系实际,案例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适用于大专院校城乡规划、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
智慧社区精细化治理丛书 是对城市智慧社区的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与治理进行系统阐述的专业书籍。本书结合人工智能赋能智慧社区的概念及内涵,围绕社区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三大应用需求,介绍了支撑社区智慧安防、公共卫生防护、灾害应急管理、公共空间治理、公共交通优化、智慧养老助残、个性化精准服务等核心应用场景实现的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及算法模型,以及基于泛在智能打造人性化、智慧化的未来社区。全书内容精炼、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领性。
本书是 智能城市规划 丛书的第二本,汇集了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诸多院士和专家学者近年来在智能规划研究领域的 15篇重要文献,探讨了智能技术辅助城市规划理论范式的变革导向,探索了基于大数据的空间结构和时空行为活动研究方法及其在规划中的应用实践,提出了数字化设计的理论平台和进一步研究的分析框架。 全书由 范式转型 大数据与空间结构 大数据与时空活动 数字化设计 四个篇章构成,可作为智能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参考资料,供从事智能规划研究与实践的相关专业人员和在校学生借鉴与参考。
本书是 智能城市规划 丛书的*本,汇集了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诸多院士和专家学者近年来在智能城市研究领域的 17篇重要文献,探讨了我国智能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理论创新和评价体系,分析了智慧能源、智慧养老、交互设计等智能系统,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技术,同时引介了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智慧城市理论与实践案例。 全书由 战略思想 理论探索 智能评价 智能系统 智能技术 他山之玉 六个篇章构成,可作为智能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