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写给 小地方 的深情告白。作者凭借独特的漫游者与 造城市的人 的身份,深入城乡一隅,重新审视那些在媒体和公众视野中鲜少出现、易被忽视的 小地方 ,探寻宏大叙事之下人与地方的隐秘联结。 作者认为 小地方 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大时代背景下舞台边缘的 小地方 遥远的小镇、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基层地区;二是大都市的寻常角落、被忽略的边缘地带以及在那里生活的普通人。在剧烈变革的时代中,在主流的镜头之外, 小地方 保持着一种不被代表与概括的真实。 作者在豫南村庄参与了一场农业社会传统的葬礼,在霍尔果斯观看各族少年的足球赛,于杭州郊外目睹了几万人生活在一个仿造的巴黎,并为一座并未开放的博物馆而特意造访了敕勒川的小镇。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到几万元买一套房的鹤岗,从没入南海的珍宝海
本书描述了三种相关的现象:区域主义的出现、郊区的成熟以及旧城街区的复兴。每种现象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另两种现象相关联的。 本书试图提出区域城市的框架,考察正在兴起的区域、正在展开的郊区以及得到更新改造的城区之间的关系。本书的*部分 蔓延的终结 ,提出了这种新都市形式的性质和原则。我们认为,不能用传统的城市和郊区的理论来解释 区域城市 , 甚至也不能把新都市形式的原则解释为政治司法的汇编。必须从经济、生态和社会的角度把 区域城市 看成一个单元,它由街坊和社区综合而成,这些街坊和社区把大都市联合成一个整体。 第二部分 区域城市的建筑学 ,提出了把我们的都市转变为区域城市的政策和形体设计原则。必须在区域和街坊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对区域城市和街坊层次的建筑环境和公共政策进行设计。如同区域城市,这些
城乡规划的发展动态与新变化对其内容、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书结合近几年城乡规划的新观点和新方法,重点阐述中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对各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做了简单介绍。本书更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及《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颁布执行后的城乡规划的新内容,且与国家城市规划执业制度及其考试相结合,将执业考试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书中,直观且明确地阐述城市性质和类型、城市人口构成和规模、城乡用地分类标准,以更好地适应城市规划实践的需要。 《城乡规划原理》一书可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及从事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人员的参考书。
《总体设计》本书是已故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 林奇的经典著作。书中包括对总体设计程序的论述,典型实例的分析和十章相关问题的研究,即用户分析、设计纲要、修建场所和总体设计、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及规划含义、造价估算、发展中国家住宅建设的总体设计、设计战略和环境分析等,各部分都有照片、墨线图和旁注草图加以说明。书后的大量附录论述了专门的技术,提供了详尽的原始资料和标准数据简表。 本书条理清晰、资料丰富,适合建筑规划管理和设计人员以及建筑院系师生阅读,对基地开发、规划设计管理的策划组织以及社区维护管理者,则是简明的专业指引。
本书由三篇构成。*篇从 4 个切入点解释广域规划的概念与内涵。第 1 章对日本广域规划的发展过程进行回顾,以可持续性社会发展为目标,就当代社会条件下重构广域规划体系的必要性进行论述。第 2 章聚焦于多元化价值的 多元统合 论进行展开说明,对能够 整合 多元意见的规划编制方法进行论述。第 3 章则以地方城市为舞台,对区域自主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成果进行整理,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自主化发展理想状态。第 4 章广域规划核心内容,针对产业振兴展开专题论述。结合亚洲各国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实践,区域产业政策的理想状态进行系统论述,对持续强化区域产业政策必要性进行说明。第二篇为案例分析。第 5 章列举日本国内实例,通过对东京圈、近畿圈、中部圈大都市圈规划评价,以观光为主题的区域合作动向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针
乡居革命是村落建筑的革命,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革命,是生态环境的革命。从另一个角度看,乡居革命又是乡村居住着的人的革命,是乡村生活方式的革命,是乡村规划设计的革命。总言之,乡居革命就是乡居的现代化。本书所倡导的,是新的农村生活和居住方式,是以联排住宅、四层以下的叠拼住宅为代表的新的乡村住宅,是资源和能源节约的建筑形态,是优美宜居的乡村绿色生态环境。要在本世纪中叶,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必不可少,这其中,乡居的现代化是一出重头大戏。希望本书的研究,能为这一历史进程添砖加瓦。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18年2月,国务院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作为乡村工作人员,如何才能有效响应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号召?我们认为,要抓住广大乡村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城镇化带来的乡村空心化进而导致社会整体对乡村的 需求失效 ,才有可能打破僵局。 面对乡村的 需求失效 ,我们至少可以做以下五件事。 *,
本书选取了新型城镇化和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两个有紧密内在关联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本书通过对于国内现有经验的分析,以及国外经验的借鉴,以期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有所裨益的思考与建议。本书适合从事城乡教育规划的专业人员、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领导者及所有关心城乡基础教育规划的读者阅读。
《城市知与行》认为,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城市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恰当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虽然可以走向兴旺,通过创造财富,促进就业,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但也可能走向衰败,造成新的贫困,成为社会退落、环境恶化的温床。这一切取决于我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践行。本书从对城市的认知出发,结合城市发展实际,为城市科学规划、培育竞争优势、公共资源有效配置等方面提供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 《城市知与行》对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分析结构合理,逻辑严谨,客观科学。既有理论分析,也有数据支撑,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迈向包容性发展的全球城市》的主题是上海如何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城市。 全书分为两部分,一是从全球城市治理角度,讨论如何建设一个中国的上海、世界的上海和人民的上海,以及政府为此进行的改革和努力。二是从社会发展角度讨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演变,以及这些重要政策日益增长的包容性。内容丰富、充实,叙述简明扼要。
本书为《美丽乡村建设丛书》分册之一。 为了适应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和进行村庄整治的需要,特从收集到的资料中精选出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新农村住宅设计方案汇编成本书。全书分为6章,内容包括新农村住宅施工图,新农村特色、独立式、并联式、联排式住宅,以及多层庭院住宅。
本书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人士的书目。主体部分包括八章正文和七章附文,其中既有布兰迪曾经发表的论文,也有以中央修复研究院的教学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文章: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涉及修复的概念,艺术品的本质、时间性与空间性,伪造的判别,残缺的整合,古锈的保留等论题;提出了可识别性、可逆性、预防性修复等重要原则。本书还包括《修复理论》意大利文版及英文版序言、重要的导言性文章及补充阅读材料,完整收录原版插图,结合保护实例对原文进行注释,完整呈现布兰迪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深远影响。
放眼全国,“无处不有城市综合体”,近两三年来,“城市综合体”这个名词已成为房地产行业的最热词。各地纷纷上马的综合体项目,总量有上千个之多。全国各地一夜间都在建设各种各样的城市综合体项目,而城市综合体的建造也成为了一个城市发展速度的标志。“城市综台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中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也被称为“城中之城”。一般来说,酒店功能、写字楼及购物中心功能是最基本的组合。城市综合体具备了超大空间尺度、树型交通体系、现代城市景观设计、高科技集成设施、地标式的城市建筑这五个特征。 《理想空间56:城市综合体2》围绕“城市综合体”的主题,收录了
本书围绕京津冀城市群功能空间分布失衡问题展开,以揭示京津冀城市群功能空间分布失衡的本质、影响因素为目标,按照理论推演、模型建构、实证分析和对策设计的逻辑路线展开。阐述了城市群功能空间的基本内涵、城市群功能空间演化的理论依据及动力机制模拟、 城市群功能空间演化的 经验及京津冀城市群功能空间演化的历史逻辑、京津冀城市群功能空间失衡的现实表现、失衡状态的测度并揭示失衡的本质和影响因素,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功能、交通功能、生态功能、城镇功能的失衡现状和原因进行了表征,揭示了京津冀城市群功能空间分布失衡的本质和关键性影响因素。并运用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功能空间分布再平衡的基本原则、优化方向、着力点和相关对策。
该书通过对苏州健康城市发展实践研究的总结,包括发展模式、人力资源、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建设指南等研究,为健康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本书是已故美国有名城市规划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林奇的经典著作。书中包括对总体设计程序的论述,典型实例的分析和十章相关问题的研究,即用户分析、设计纲要、修建场所和总体设计、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及规划含义、造价估算、发展中国家住宅建设的总体设计、设计战略和环境分析等,各部分都有照片、墨线图和旁注草图加以说明。书后的大量附录论述了专门的技术,提供了详尽的原始资料和标准数据简表。 本书条理清晰、资料丰富,适合建筑规划管理和设计人员以及建筑院系师生阅读,对基地开发、规划设计管理的策划组织以及社区维护管理者,则是简明的专业指引。
张立、陆希刚编著的《理想空间(No.61新型城镇化转型与应对)》收录了新型城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内容涵盖规划管理、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等领域,客观反映了目前国内新型城镇化研究领域的前沿。书中实践案例由一线的规划管理、规划编制和高校研究人员研究总结,案例覆盖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省份,通过横向比较,更好把握中国城镇化的区域差异,为因地制宜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和中国发展的新常态下,智慧城市成为近年来城市规划研究和实践的热点,其核心是如何有效的将大数据、云平台和相关技术与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实施相结合,实现城市规划的精准化和精细化。黄勇、孙旭阳、田炜主编的《理想空间(No.73智慧城市数据增强设计)》在介绍智慧城市的概念、内涵及其在国内外发展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高水平和有代表性的智慧城市规划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对智慧城市技术、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的发展进行探讨。对城市建设和规划行业发展具有很高的实际指导价值和一定的学术借鉴意义。
基于乡村发展的时代使命感和城乡规划教育的责任心,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于2 0 1 5年共同组织了以“ 乡村规划” 为主题的三校联合毕业设计联盟, 并希望通过开展持续性的乡村及乡村规划研究与教学实践, 积累乡村规划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为我国乡村发展及乡村规划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此外该联盟以“ 走进乡村, 向乡村学习” 为主旨, 意在倡导务实、谦逊的工作态度和深入田野的工作方法, 鼓励师生走出课堂、走进乡村、接触农民, 向乡村学习乡村规划的原理与方法。 2 0 1 5 年的三校联合毕业设计组织者结合湖北省乡村的类型特征, 拟定了大都市周边地区、山地地区和平原河网地区三种类型乡村的选题方向, 选择的三种类型的乡村在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是较为典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