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实用研究指引——全新修订和增补! 从寻找避免眩光的合适玻璃到了解客户对餐馆外墙颜色的反馈,建筑师都必须掌握研究方法这一关键工具,这样他们才能高效地应对设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技术、美学和行为问题。 本书涵盖的研究方法范围,旨在帮助专业设计师和研究者们更好地实施和理解研究进程。部分介绍了基本的研究问题和概念,内容包括理论与方法的联系,设计和研究的联系。第二部分提供了如何在建筑形式调研中具体运用这些策略。本书总共涵盖了7种研究类型,包括历史性研究、定性研究、关联性研究、实验研究、模拟研究、逻辑论证、案例研究和综合应用。 第2版的新特点包括: ? 调研策略、实际案例和附加信息资源。 ? 当下研究的新趋势和创新点概览。 ? 通过设计工作室中进行的研究,展示书中的研究策略如何应用到实际生
《开放营造:为弹性城市而设计/主动设计丛书》探讨弹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空间营造。呈现了中外学者和实践者应对不同文化、社会、政治和生态挑战而展开的设计思考和部分优选公共空间的设计介入实践。 全书共分为三章:靠前章“弹性社区和主动设计”收录了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思想家埃佐?曼奇尼、娄永琪以及方晓风的学术思考;第二章“增强社区环境多样性”呈现研究实践项目“开放营造(OpenYourSpace)——四平空间创生行动”过程与成果;第三章“优选公共空间的设计介入实践”以公共性、文化多样性、资源整合和社会参与为关键词,收录了十多个靠前学术机构和组织为弹性城市而做出的设计实践。
本书是“中国建筑名家文库”系列丛书之一,收集的阮先生文章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江南园林保护的研究,江南水乡、古镇保护的研究与实践,历史街区、环境保护的研究与实践,纪实、散文、访察、随记等。 如同四合院富有京派的文化底蕴,石库门则颇具海派的建筑特色,而上海的石库门建筑得以妥善保存,我们不能忘记一位从事城市规划的学者的名字:阮仪三。这位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把自己一生的心血、感情都倾注到对古镇、名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这本《阮仪三文集》,让我们的视线更多地聚集到阮老从事建筑五十年来,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江南园林保护、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和历史街区保护这一重大课题上。透过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清晰阮老对于建筑,一生的感悟,更可以感受到他字里行间对于古城守望的拳拳热忱。
绘画之于建筑师,恰似撰稿之于作家。设计师笔走龙蛇、神游物外,匆匆记下的必为手、脸、鼠标等与大脑交互活动、相得益彰的无意识过程。无论纸上涂鸦抑或数字加工,图形贯穿于建筑创作之始终。绘画铸就了设计构想转化为建筑实体产品或其他具象化呈现方式(诸如电脑屏显图像以及其他视觉艺术形式)的基础。此外,绘画也是摆脱建筑窠臼的手段,为我们铺就恣意驰骋想象、尽情挥洒才思的梦幻之路。绘画,的确是建筑原动力不竭的源泉。 《绘画:建筑的原动力》探幽发微,专就绘画在建筑领域发挥的创造性作用展开阐述,堪称图像化设计主要拥趸之一——彼得·库克爵士为建筑绘画书写的一首赞美诗。作者将阐发的主题分成多个章节,有条不紊地剖析了绘画与动机、策略、形象、影像、境界、科技、表面效果、奇幻建筑之间的关系。他以行云流水般
尽管在20世纪初期现代主义就传入中国,其影响力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是一样的,但是有关中国现代主义发展的记录却没有出现在世界现代主义历史的记载中。《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视角与变革)》通过研究现代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独特经历来解读这一问题。中国的现代主义历程具有显著的变化、突出的矛盾和反复的悖论。中国的现代主义在区域、文化、历史和政治环境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独特语言。这是次广泛地研究分析20世纪现代主义在中国建筑和城市景观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视角与变革)》由丹尼森编著。
本书从规划、建筑、景观、室内的角度全方位解读武汉光谷希尔顿酒店的设计全过程。该酒店采用中轴对称,内外分区的分散式布局,在大型酒店内创造性地融入了小型酒店特有的空间尺度和体验。该设计通过创造性的平面布局以及对酒店服务流线以及客人流线做了大量的研究,使一个巨型度假酒店同时具有小型酒店的个性和空间体验性。
宾馆建筑的建造及运营能耗在整个建设生命周期能耗中占有较大比重,可能会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为了科学合理地提升宾馆建筑综合能效,同济大学出版社组织策划并推出“中国建筑能效提升适宜技术丛书”之《宾馆建筑能效提升适宜技术》。本书重点介绍了宾馆建筑的用能特点及其技术路线﹐从宾馆建筑节能的原则与关注点入手,阐述了被动式节能技术与设计、主动式节能技术与设计,建筑调适在宾馆建筑的竣工和运营中的指导效果等内容﹐并对宾馆建筑运营管理中的节能策略与系统优化,设备维护与管理、节能技改措施等能效提升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层探讨。本书的出版旨在为从事宾馆建筑设计,施工及管理的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