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园区是什么?智慧园区做什么?智慧园区怎么做(如何实现)?围绕这几个问题,本书作者在15年以上信息化和智慧园区研究实践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行业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规划、实现和展望三个层面构建了完整的智慧园区建设、管理和应用体系。本书从智慧园区概述出发,论述了智慧园区关键技术和规划方法,探讨了智慧园区的基础资源、开发建设、招商服务、运营管理、资产管理、安全管理、公共服务、园区智慧大脑等各功能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展望了智慧园区未来发展趋势。本书可以为智慧园区学习者、建设者和研究者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城市更新正在逐步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而城市设计作为塑造和干预城市空间的重要技术手段,早已摆脱了单纯的美学控制功能,走向更加广泛的公共政策范畴。当前我国城市更新制度建设中城市设计相关制度安排的缺失,使得城市更新的空间质量、过程效率、多元价值难以得到保障。英国著名学者马修 卡莫纳教授于2017年提出的城市设计治理理论为破解这一局限提供了新思路。 《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治理:英国实践与中国探索》从分析设计质量对于城市更新的价值,以及城市更新中设计思维与规划思维的差异入手,回溯中英城市更新运作环境的演进历程,系统介绍英国城市更新和城市设计治理的基本理论、政策体系,对中英两国城市更新中具有城市设计治理性质的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阐释引导工具、激励工具、知识工具等十五种城市
作者山崎 亮通过归纳整理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从事社区设计的约翰 罗斯金、威廉 莫里斯、阿诺尔德 汤因比、奥克塔维亚 希尔、埃比尼泽 霍华德、罗伯特 欧文、托马斯 卡莱尔为代表的早期 社区设计 师的思想,作者从英国的社区设计和社会主义者出发,阐述了自工业革命后在英国发生的历史变化,期间以罗斯金为代表的诸位先驱们如何将自己的理念融入到社区设计之中,以及这些理念和实践对于例如山崎亮经营的studio-L等当代社区设计工作室和社区工作者们带来的影响和启发。书籍内容详实脉络清晰,包含大量考证和引据,有志于社区设计工作,对于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发展历史作为研究英国社区设计发展的历史的参考文献之一,本书收录的内容对当代的社区设计师带来一些积极影响。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与城镇化,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城市规划职能、体系与内容,城市用地及其规划,城市生态与绿地景观系统,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以及村镇规划,分八章阐述。在内容组织上本着偏于简而不失之于详的原则,对规划理论与思想部分适当简化,仅提供理论性纲要﹔指导实践操作的理论和案例则比较详尽。本书的使用对象是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管理等专业的学生,以及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本书可作为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中规划建筑类专业使用的核心课程教材,也适合于全日制规划建筑类本科教学使用,以及作为在职人员岗位培训、自学进修和岗位证书考试的教学用书。
随着城市的全球化竞争,智慧城市已成为城市复兴和发展的重要的新战略驱动力。智慧城市正在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寻求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促进新的集体生活形式。这使得智慧城市成为工程师、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和政治家以及很多企业的重要关注点。本书试图将智慧城市与文化问题联系起来,并通过解读其对城市空间和经验的影响来采取真正的批评立场。这种文化和批判的视角尤为重要,因为智慧城市既是一种渗透着乌托邦信仰的理想,也是一种具体的城市转型过程。这本书一开篇就考察了智慧城市赖以建立的技术现实,从使我们能够监测基础设施内发生之事的芯片和传感器到连接个人的智能手机。通过这些技术,城市空间似乎被激活了。这种激活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愿景:一方面是以*有效的方式引导城市的新控制论的野心;另一方面是自下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实证研究-城市空间治理政策工具对城市空间增长演变的效用检验。2.1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首先分析讨论国内外城市空间治理产生的历史背景、政策工具和实施效用,试从空间规划体系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等视角对城市空间增长这一现象进行重新解释和梳理,以国内外*新理论研究动向和成果为基础,并在中国当前 新常态 下的制度环境、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总目标的分析框架下,完成了中国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部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增长阶段特征及趋势分析;中国城市空间增长的动力机制分析;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体制设计;中国城市空间治理政策工具及其作用机制。
《从城镇体系到国家空间系统》内容有国家系统研究的基本问题——进化与创新、研究国家系统的意义、我国“国家系统”现状基本特征——农业时代、延续而来、我国“国家系统”现状基本问题、国家系统变革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变革、国家系统变革的微观基础、国家系统变革的方式——多体系联动进化等。
本书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依据,分四个部分阐述了不同目标需求的教育历史建筑升级改造过程,即建筑修缮、建筑规划与设计、历史保护建筑的改造与应用及建筑的现代化改造。其中,部分侧重于修缮方案分析,第二部分侧重于功能诉求与改造方案分析,第三部分侧重于社会影响与方案分析,第四部分侧重于社会影响与应用价值分析。本书内容涵盖教育历史建筑升级改造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与特点、不同情况下的功能需求、不同的方案设计和不同的社会影响等内容。
很多人都对城市区域的设计和重建感兴趣,但人们的关注重点往往集中于建筑形式,而忽略了开放空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海伦?伍利将景观设计领域的广泛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为读者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开放空间为社会和个人带来的机遇和益处。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部分讲述了城市开放空间在社会、健康、环境、教育和经济等方面所能提供的益处;第二部分讨论了可供个人或社区日常使用的各种开放空间形式;第三部分则详细介绍了十六个优秀的实践案例,包括伯明翰的维多利亚广场、克罗伊登的雷德格次学校花园,以及贝尔法斯特的斯托蒙特庄园等。
《十年十划》精选天津城市设计规划研究院建筑分院十年来的十个城市规划项目,如天津文化中心、滨海文化中心、天津热电厂、河西八大里、泰安道五大院,义乌异国风情街、西开教堂等城市设计实践。 以项目为主线,从方案构思、发展、完成等各个方面剖析设计者的思考全过程,对环境、地域、城市、文化、技术等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尝试呈现现代城市设计思想的主要发展趋势,践行 规划、建筑、景观 的全过程一体化设计的思想理念,深刻地认知到继承、传统在现代互联网思维语境下精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丁士昭、杨胜军主编的《政府工程怎么管--深 圳的实践与创新研究》是《深圳市政府公共工程管理 体制与机制改革和创新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共 分为课题总报告、课题子报告、附录。本书主要通过 深圳市政府公共工程现有体制和机制存在问题的深入 分析,以及对香港与几个典型的工业发达国家(美国 、英国、德国和日本等)政府公共工程管理体制和机 制方面值得借鉴的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 管理手段的研究分析,对深圳市政府公共工程管理体 制和机制改革与创新提出一些建议。 本书面向读者为:工程管理人员、相关行业从业 者,以及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可供国家和地 方各省市政府公共工程管理改革与创新参考。
《中国建筑论》2003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初版后,在建筑界引起广泛关注。《中国建筑论》是部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体系的形成、发展、衰亡作全面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理论巨著(近80万文字并配有60多幅彩图和400多幅黑白图),内容翔实、厚重。为更适应目前社会快节奏的现状,应读者要求,今将原著中大量汇集的名家之说,比较、评述,以及引证的例子删去,将分析、研究的方法保留,简化了过程,明确了结论;尽量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原书中研究所得的意旨和结构,浓缩、简化成这本《简明中国建筑论》。著者张家骥以多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对建筑历史实践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客观存在的内在规律;从中国古代建筑生产方式的特殊性质这个关键点人手,从社会宗法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研究论证,找到了因“毁旧国,建新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