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30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学术积累,根据保存的文字材料,精选从未发表过的、主要在各种规划评审会和相关会议上的发言,以及少量颇有价值的材料,反映作者在实践中的学术思考、信仰与坚持——学者的求真精神。全书分4各栏目(评规划、评城市、评师友、评自己),共50篇文章,时间跨度为1978-2011年。每篇文章均短小精悍,可读性强,文前有简短的“题注”,为背景介绍或心得体会,与正文彼此呼应,是本书最精彩之处。作者是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界“敢于说真话的学者”,本书对中青年学者、学生、实际工作者的“治学”、“求真”、“求实”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本书针对我国乡村景观和田园综合体的具体现状(涉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三农问题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景观的特点、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目标、乡村景观规划的设计原则的主要内容等),深入研究国外乡村景观理论及经典案例,参考其成熟的发展模式,结合我国的成功案例,对我国乡村景观和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同时也为关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和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戴维·哈维教授在《叛逆的城市》中汇集了他近年有关城市理论(城市阶级冲突、建筑环境的政治经济学和城市社会运动)的学术论文(一部分)和有关重大城市社会运动理论解释的报纸评论(二部分)。本书可以说是戴维应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探索城市、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导论。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第3版)》是一本研究我国城市发展问题的专著。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第3版)》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发展以及未来趋向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我国21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的基本对策,从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发展、城市中心区的更新、城市道路系统的建设和城市景观序列的组织等方面对城市发展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第3版)》适合于规划学、建筑学、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专业人士、管理者和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西安於我:一个规划师眼中的西安城市变迁(规划历程)(2)》内容包括历代长安城传统规划思想脉络、新中国成立后前几轮总体规划、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唐皇城复兴、大山大水之城、新区崛起、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大西安总体规划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被逐出天堂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回到想象中的世界、原始的状态,相反,我们必须直面未来、关注未来,为全球存在大量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不平等找到解决方案。建筑能够、也应当为此作出贡献。《更新德国:100个让未来更美好的方案》分别从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与艺术领域选取、介绍了为更美好未来而做的99个项目。这些项目是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研究项目、真正的建筑物和开发产物,同时也有乌托邦式的预想。它们 源于富有才智、令人惊喜,但胡时也只是很简单的创意。相对于是有益于世界前进的方法和见解。 然而,重大的、有影响力的项目仍不多。你的项目仍在路上,那是你提出的创意、你作出决定的理念、你支持的计划项目。 《更新德国:100个让未来更美好的方案》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大家行动起来,鼓励新创意,帮助我们不断
“城市设计”这一术语是在1950年代中期提出的,然而20年以后,在城市辖区四维开发有关人员这个小圈子以外仍无人使用。现在它几乎被用于与人居有关的任何论述。这一变化的发生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城市设计所感兴趣的范围的重要性,不准确地说它为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提供了机会,准确地说是为地球提供了机会。此外,主流建筑师和城市设计者已经发现,把自己从技术和专业上与城市设计活动分隔开来是愚蠢的,虽然他们一直被要求这样做。这种分隔的结果是受到批评的建筑学思想体系以及1950和1960年代的多楼建筑方案的结果。那些基于环境质量的工程,秉承了现代主义的范式。幸运的是,相对来说有一小部分主要的建筑师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吸取了经验,把新兴的城市设计领域推向正确方向,使之能够以本身拥有的权力,作为一个潜在学科被严肃地讨论。
本书对桥梁预应力和索力张拉施工技术现状以及测控方法手段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提出了桥梁预应力和索力“精细化”施工理念及“全程化、系统化、定量化、智能化”测控技术原则,构建了张拉施工智能测控体系,并结合大量应用实例,介绍了智能测控体系的软硬件组成、功能特点、操作方法和应用效果等。 本书主要用于指导桥梁预应力和索力张拉“精细化”施工,也可供相关专业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对桥梁预应力和索力张拉施工技术现状以及测控方法手段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提出了桥梁预应力和索力“精细化”施工理念及“全程化、系统化、定量化、智能化”测控技术原则,构建了张拉施工智能测控体系,并结合大量应用实例,介绍了智能测控体系的软硬件组成、功能特点、操作方法和应用效果等。 本书主要用于指导桥梁预应力和索力张拉“精细化”施工,也可供相关专业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既有城市生命线风险控制管理的理论性总结,又有大量工作实践方法、措施,通过对典型的城市生命线风险控制管理经验事例进行剖析,阐述城市供水、排水、燃气、供电、通信等主要城市管网的风险类型、风险辨识、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具有较强的教学指导和工作参考意义。
《空中读城》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的一本城市摄影图集,全书共收录五十五座城市,以五大洲划分章节,共计三百四十五张精选照片。十五年来,作者往来于世界各地,用普通单反相机在普通民航飞机起飞和降落的瞬间俯拍城市。然而,作者的学术背景又使得这一行为变得不普通,本书详细记述了作者的“空中读城”之道。
本书基于可持续城市设计的理论视野、城市更新的实践探索,密切结合城市宏观发展战略与内涵发展路径,梳理了上海本土的、极富代表性的项目案例——苏州河两岸、黄浦江西岸、张家花园、上生所、东斯文里地区等,并将与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发展所需的功能与空间塑造、提升城市竞争力相关的政策及制度建构融入进来—— 15 分钟生活圈、微更新、旧住房成套改造、社区规划师制度等,来积极探索存量发展时代城市规划和建设发展的思路。 本书是对当前我国城乡发展问题的有益探索,应和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紧要任务和迫切需求。其中,多学科综合的、冲突分析的思路与阐述是一以贯之的,也促使本书具有了更为深刻的反思性和相当的借鉴意义,不仅对规划设计行业的学者、专业人员和学生有所助力,每一个关注城市发展的人都可能会有所启发。
《反渗透水处理系统工程》详细阐述了反渗透水处理的基本原理,预处理,污染和结垢的控制,膜元件(组件)的选择,反渗透装置的设计、调试、运行、清洗、维护和系统诊断技术,后处理等。书中的大量实例和图表资料,为专业人员提供了翔实的工作依据。 《反渗透水处理系统工程》可供电力、石化、电子、制药、食品、饮料、环保等行业的水处理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使用,并可作为培训用书。
《城市生态服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沪嘉杭地区城镇发展的生态服务功能及调控机理”(39930040)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北京城市生态系统过程及演变研究”(KZCX3—SW-424)的研究成果之一。本研究选取沪嘉杭地区这一人类活动密集的生态系统类型为主要对象,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景观生态学及系统工程方法,辨识不同城镇化程度下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研究由于高强度的社会经济活动、快速的工业发展,以及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兴起给地区的水体、大气、土壤、生物等造成的生态胁迫效应,及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与评估方法,探讨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的系统调控机理。本研究将为我国人类密集区(如京津唐地区、珠江三角洲等)及其他城镇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保护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决策依据。
智慧管理是社会管理智慧的集中体现。书稿选取2001年到2011年武汉市“三车”整治、城中村改造、排堵保畅等八个社会管理经典范例,从个案入手,还原实例的背景、主要内容、主要做法、主要成效,总结概括主要特点,同时对每个实例辅以点评,重点展现武汉社会管理改革、探索、创新的艰难历程,提炼升华经验启示,晓以利害得失,以期对我国各大城市正进行的社会管理创新有所借鉴和帮助。
城市设施国外也称“城市家具”,是现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设施,也是一个城市风格和面貌的标志性内容。城市设施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介于环境设计和工业设计之间的一个跨专业设计门类。本书试图跨越、融合传统专业的边界,从与城市环境设施紧密相联的诸多要素入手,系统地阐述了城市设施设计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以及各分类设施的设计要求。全书图文并茂,分别从城市环境设施评判标准、构成与性质、设计理念及城市设施的人文性、地域性、人性化等多角度论述和归纳,并将这些要素如何运用到具体城市设施的设计进行清晰的阐述。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详实的城市设施设计理论与具体设计指导,适用于景观及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并对建筑、景观设计的从业者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园林工程CAD(附CD-ROM光盘1张)》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要求和特点编写。全书分为六章,结合案例讲解了运用AutoCAD软件绘制园林工程中常用图样的方法和技巧。《园林工程CAD(附CD-ROM光盘1张)》结构清晰,语言简练,叙述深入浅出,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大量工程实例介绍了AutoCAD的基本操作,而且将AutoCAD的功能融合在园林工程施工图和园林建筑施工图的绘图方法当中。 《园林工程CAD(附CD-ROM光盘1张)》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和职业培训类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AutoCAD初学者的参考用书。并适合于园林工程、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装饰及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自学参考。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是外部系统运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反映中国城市内部结构动态的研究专著。《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以北京和杭州作为实证城市,重点从城市人口、经济和社会三方面诠释了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过程,详细探讨了重构的机制、模式,并从理论上进行中西比较。
本书内容紧紧围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对黑臭水体的治理要求,分析我国黑臭水体的现状;介绍了黑臭水体的概念、致黑致臭机理以及黑臭水体的危害;系统地介绍了黑臭水体的整治原则、治理的基本思路以及治理技术和措施;分析总结了外针对典型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现象进行治理的工程案例,汲取了黑臭水体防治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为我国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的整治提供可借鉴的理念、经验及技术路线。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可供从事河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等工程的技术人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