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对策。城乡绿地及其自然生态空间是海绵城市技术实施的主要场所,城乡绿地的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是实现海绵城市构建的主要手段。车生泉、于冰沁、严巍编著的《海绵城市研究与应用(以上海城乡绿地建设为例)(精)》明确了海绵城市概念、意义和价值,梳理了海绵城市发展历程,总结了海绵城市研究的相关理论,提出了海绵城市绿地雨水调蓄能力调查、评估、分析方法,构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绿地格局优化策略、建设指标体系,并筛选了适宜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在此基础上,经过降雨模拟实验,结合具体应用和建设案例,提出了适合上海地区气候及土壤条件的绿色屋顶、生态植草沟和雨水花园的多种适应性模式,提出具有高雨水截留能力的绿地植物群落构建途径,为我国海绵城市的构建提供了借鉴。本书具有
无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相应对城乡规划思潮的产生与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张京祥、罗震东两位学者的专著《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将中国城乡规划思潮的演进置于这一宏大背景中予以研究,以重大发展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转型为序,将1949年以来中国的总体发展划分为4个时期,分别阐述了这些时期中城乡规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的价值取向、主要的规划思潮等等,并试图给予这些城乡规划思潮以历史性的客观评价。《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最后提出中国所处的压缩城市化总体环境特征,以及本土规划思想理论建构的基本方面。 《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可供从事中国城乡发展研究、城乡规划研究与实践、城市地理研究等领域的学者,以及研究生或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城市地震灾场控制的概念、方法、模型和算法,主要内容包括:地震灾场的系统特性,地震灾场系统仿真的基本思想,地震灾场模拟控制的基本模型,城市地震灾场复合仿真模型和综合模拟算法,城市地震次生火灾模拟控制实例分析等。本书可供土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工程师、科学技术人员与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21世纪初,人们开始关注城市地震韧性(Resilience)问题,2009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提出了“韧性城市”的理念:“我们的居民、社区和经济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能够抵御各种突发事件带来的动乱并且能从中迅速恢复过来”。最近5年,韧性城市研究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 早在20多年前,本书作者即开展了城市地震灾场控制研究,这一工作,可视为今天国际抗震韧性城市研究的一个起点。作者
本书主要介绍设计如何为城市赋能。作者立题新颖,不从规划、建筑、景观设计等大体量有形空间设计入手,而是从小体量、碎片化的设计维度来探讨城市形象设计。这些小体量、碎片化的设计虽小,但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城市应以人民为本,文化先行,明确和统一城市形象,无论是大体量的设计还是碎片化小设计都应以此为基础进行设计创作。作者着重探讨了城市特色形象的建立、地标装置的打造、城市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发扬、城市精神内涵活化、城市品牌的视觉演绎及城市礼物的设计等。
2017年正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规院)成立60周年,《集粹扬帆: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作品精选集3》既是上规院院庆献礼之作,同时亦是一部上规院向业界各方及公众展示其研究及实践能力的大作。 《集粹扬帆: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作品精选集3》主要展示了上规院2008年至今近十年来的项目,书中收录的项目除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实践项目外,还有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类项目,以及上规院参与编制的规划类标准规范等。各入选项目的主题亦紧扣当前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热点话题,如规划转型、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双修”等,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对于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的从业人员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中国城市正处于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时期,开发控制是现代城市规划重要的职能之一,它对各个地块的开发活动提出具体的控制要求。管控是对于城市建成环境的公共干预,关注城市建成环境的“功能合理性”和“形态和谐性”;聚焦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的公共价值领域。本书介绍和总结上海城市设计管控的历史演进过程和现行方法体系,评析公共活动中心、重要滨水区和风景区、交通枢纽地区、历史风貌地区、其他重点地区中城市设计管控的重要案例,为城市规划领域的从业人员、研究学者和在读学生提供了富有启迪和值得借鉴的有益读物。
随着全国道路网络的快速发展,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产生了的影响。改善和减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其的负面影响,成为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道路建设中野生动物通道设计与监测》介绍了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历程,及其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列举了外野生动物通道的典型案例,提出了野生动物通道设计、监测方法。是道路建设中野生动物通道设计与监测方面的实用手册,在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照明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分为(1)光、颜色与视觉环境;(2)光源与灯具指南;(3)照明的数量与质量;(4)光与城市;(5)城市道路、隧道与桥梁照明;(6)城市步行空间照明;(7)建筑物外观照明;(8)景观性照明;(9)城市光污染与控制:(10)城市照明规划与设计等章节。作者以人的视觉、心理和光的文化艺术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系统地解析了城市光环境的诸多方面。本书可以作为城市照明设计的参考和指南。另外,书中配有大量作者精选的图片,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充分阐释了光与照明在城市环境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本书的读者对象为照明设计师、电气工程师、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城市照明管理人员以及任何对照明设计感兴趣的读者,同时可作为城市照明设计的培训教材。
本书在重点介绍景观照明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分别对建构筑物、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常见场所的景观照明设计,从技术要求、设计要求、设计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论述,并给出了相关的设计实例。 本书试图通过实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一套景观照明设计的科学方法。适合从事景观照明设计和规划的人员、准备考取照明设计师的从业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本书由德、法、荷、意瑞士和英国的环境工程、岩土工程专家共同撰写,书中介绍了废弃物填埋场的设计和施工,反映了西欧诸国在这一领域中的经验和观点,内容翔实,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和岩土工程的管理、勘察和设计工程师以及大专院校相应专业的师生使用。对土工布和土工薄膜感兴趣的铁路、公路、机场和水利工程师而言,本书也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