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回顾南京老城历史变迁及分析南京老城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城市历史保护和旧城更新领域的先进经验进而提出古城南京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选择。老城丰富的历史文化提升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资源,规划首先确立了“保护优先”的发展对策,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展示置于首位,建立完善的老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确定保护名录和保护措施;其次,充分挖掘老城的土地利用潜力,以保持老城功能和容量在严格保护前提下的“适度发展”;第三,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力求改善环境质量,提升老城活力,凸显老城空间环境特色,最终实现老城“文化之都”、“活力之城”、“宜人之地”的总体发展目标。 本书在城市历史保护与旧城更新领域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提出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应从消极被动的保护走向积极主
城市设计的外延是广泛而模糊的,但其核心内容是明确的——为人们创造高品质的场所。从古埃及的卡乎恩城到中国的周王城,从希腊的雅典卫城到意大利的威尼斯,从美国的费城到法国的巴黎,城市设计的思想指引着城市的建设者们建造了许多的城市。而中国,在目前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吸取中国传统城市设计的精华并借鉴西方城市设计的经验,再造“明清北京城——城市设计无与伦比之杰作”的景象,是城市设计在中国的主题。 城市设计本身的历史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然而,作为独立学科的城市设计是从20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的,近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半个世纪。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城市建设迅猛发展,但人们发现当时的规划方法没有能够创造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物质环境,现代城市中经常缺乏让人愉悦的感受,城市发展太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是我国部关于中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报告。 报告着眼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绿色发展为主题.全面阐述了中小城市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从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动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等多个层面和角度,对中小城市把握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思路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践设计。报告辑录了全国东中西及东北地区十个中小城市的发展案例,对它们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经验做了系统介绍。 本书可为广大中小城市探索科学发展道路提供指导和借鉴,可供各级决策与管理部门,以及从事城市发展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参考。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功能-结构的核心地带,是城市和区域社会经济运作的“市场中枢”。 本书结合作者多年相关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较全面地论述了城市中心区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全书分为“城市中心与中民区”、“城市商业中心规划”和“CBD——中央商务区规划”三部分,分别国城市中心、商业中心和中央商务区的发展态势、发展趋向和规划实践理论与方法进行阐述。 本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适于城市规划专业人员、城市建设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TimothyBeatley)在《绿色城市主义》中阐述了美国规划师和管理者可以从欧洲的可持续城市运动中学到什么。书中借鉴欧洲11个国家25个创新城市的丰富经验,考察其进展和政策。比特利着重介绍了这些城市的主要经验,以及欧洲的实践如何帮助我们在美国有效地、创造性的推进可持续发展。《绿色城市主义》是一部实用的参考书和创意源泉,适用于城市和地区规划师、国家和地方官员、决策者、规划和地理专业大学生以及所有关心宜居城市的人们。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着新的经济社会背景,城市形态演变呈现新的特征,有着新的动力和机制,及时总结,对城市理论是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城市形态演变研究的实践性强,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功能组织、城市交通组织、城市绿地系统等方方面面,在目前我国城市扩展迅速、规划实践空前发展的情况下,开展此项研究对规划管理和编制实践均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本书通过对外城市形态研究的综述,指出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是本书观察问题的基本途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循环反复,逐步提高是本研究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以人为本是本研究判断问题的基本标准。 首先从城市内部结构的急剧变化和外部轮廓的迅速扩展两个方面归纳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总体特征,指出两者互相关联、互为因果,是一个
本书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较系统地总结论述了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突出城市雨水利用系统工程原理和科学理念,在重点介绍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体系的同时也强调对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管理的重要性。雨水利用技术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雨水利用工程决策、城市雨水水质特征、雨水收集与截污措施、雨水调蓄、雨水处理与净化技术、雨水集蓄利用系统、雨水渗透技术、雨水综合利用系统等。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的管理主要涉及:雨水利用工程项目的评价、技术经济分析、工程验收、运行与维护管理等。还介绍了较多的外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的实例和成功经验。本书基于作者多年的研究和工程应用,紧密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和水资源的特点,吸收国外的经验,希望能促进城市雨水利用事业科学而有序的发展,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减少城市
本书以“案例”为基础,以“原则”为目的,总结了一位为郑州市建设发展做出卓越贡献、深受市民爱戴的老市长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先有了作者亲自参与决策和实施的诸多成功案例,才有了这样一门课程;经过教学中的汇总提高,才有了这本充满社会感悟与理性思考的教材。 本书记述了郑州市发展最快的那段时期最经典的事件,展现了一位老市长的城市情结、高尚情怀和高超的管理技巧,并使之上升到管理学的普遍原则。这不仅是一本现代城市管理理论的教材,也是郑州城市发展的重要史料,是现代管理学的实用宝典。书中所总结的原则,不但能够用于解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具体问题,而且对于企业管理以及处理人生中碰到的困惑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气溶胶灭火技术是在全球淘汰和禁止哈龙灭火剂的生产和使用的背景下,从众多哈龙替代技术中脱颖而出的一类具有独特优势的灭火技术,具有灭火效率高、环保、使用及维护成本低的特点,是综合性能比较的一种哈龙替代技术,其产品被应用到船舶、采油、通信、军事、电力等诸多行业。 本书从气溶胶灭火技术的基本理论、原理、发展过程到产品设计应用等,作了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特别是结合气溶胶灭火技术的发展,对不同气溶胶灭火技术之间的区别、适用场所作了详尽的阐述。 本书是一本实用的消防技术知识普及和推广用书,可供从事消防管理、科研、设计以及应用人员参考。
本书是一个上海女作家带领我们走进梧桐深处的都市园林,去领略那里面的姹紫嫣红,去了解这些园林的文化典故和历史渊源。内容涉及各园林的创建历史、基本布局、今昔变化、人文景观、重点景致及其在园林界的历史地位等,使人从园林建筑的角度了解上海的历史变革。 沉闷的城市生活,忙碌的生活节奏,拉远了我们与山野、田园之间的距离。这些园林使我们能够回归自然,徜徉在绿树芳草、假山亭榭之间,重拾散失在焦黄纸页间的陈旧时光,昔日的情愫不经意间又回到了身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找回了生活的本真。
本书共分为六章,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知识、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施工、消火栓系统施工、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消防电气系统施工、其他消防灭火系统施工。 本书可供从事消防工程造价人员、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消防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的教材。
从事城市研究的学者知道,人们可以“解读”城市的空间,从中获取信息并加以分析和诠释,这是由于它是具象为空间的社会生活,通过城市空间,我们可以观察到社会的现状和发展的动势。在解读城市时,公共空间是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概念之一,它比其他城市空间要素更能系统地揭示社会演变的方式、规模和走向。 这本专辑将向读者展示中国当代的社会演变和城市空间息息相关的联系。这个的国度正飞速地经历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积极地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的市民是如何看待改革以来的社会发展和变化的?他们对当前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样的期待?中国向西方的开放是否意味着它的西化呢? 为了对上述问题作出探讨,本书以多个视角来描述和分析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书中包含着一些有启发性的见解,而某些见解也可能令
本书从总体城市设计的概念分析入手,探索提出总体城市设计的一般基础理论架构。然后针对城市总体层面、分区层面的案例进行介绍与剖析,对设计思路与成果表达形式以及设计特色进行重点阐述,通过近年开展的大量总体城市设计实践案例,展示设计者对于总体城市设计这一特殊规划类型的不同理解与具体做法,对今后开展此类规划设计提供不同的规划思路借鉴。最后针对总体城市设计中经常涉及到的专项内容如色彩规划、户外广告招牌规划等进行专项规划案例分析与总结,弥补规划工作者在此类工作中的知识欠缺,提供可资借鉴的具体设计方法与表达形式,为新形势下蓬勃开展的总体城市设计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张海兰等编著的《理想空间(No.50滨水区规划与工程设计)》从不同的层面来阐述对滨水的理解,滨水区规划主要考虑水与陆的衔接与融合关系,作为生态交错带的水城和谐,强调了通往水边的视线走廊、各类通道、指示牌及滨水的公共空间的可参与性等,考虑开发对水系的利用。工程设计主要考虑实际性的工程措施,如水处理,水环境,水资源利用等。
本书从总体城市设计的概念分析入手,探索提出总体城市设计的一般基础理论架构。然后针对城市总体层面、分区层面的案例进行介绍与剖析,对设计思路与成果表达形式以及设计特色进行重点阐述,通过近年开展的大量总体城市设计实践案例,展示设计者对于总体城市设计这一特殊规划类型的不同理解与具体做法,对今后开展此类规划设计提供不同的规划思路借鉴。最后针对总体城市设计中经常涉及到的专项内容如色彩规划、户外广告招牌规划等进行专项规划案例分析与总结,弥补规划工作者在此类工作中的知识欠缺,提供可资借鉴的具体设计方法与表达形式,为新形势下蓬勃开展的总体城市设计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功能-结构的核心地带,是城市和区域社会经济运作的“市场中枢”。 本书结合作者多年相关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较全面地论述了城市中心区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全书分为“城市中心与中民区”、“城市商业中心规划”和“CBD——中央商务区规划”三部分,分别国城市中心、商业中心和中央商务区的发展态势、发展趋向和规划实践理论与方法进行阐述。 本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适于城市规划专业人员、城市建设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当今世界采用的几种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情况和技术经济特点,并进行了简要评述。书中论述的重点是与地铁和轻轨这类传统型城市轨道交通不同的部分,内容扼要,资料数据丰富。
张海兰等编著的《理想空间(No.50滨水区规划与工程设计)》从不同的层面来阐述对滨水的理解,滨水区规划主要考虑水与陆的衔接与融合关系,作为生态交错带的水城和谐,强调了通往水边的视线走廊、各类通道、指示牌及滨水的公共空间的可参与性等,考虑开发对水系的利用。工程设计主要考虑实际性的工程措施,如水处理,水环境,水资源利用等。
本书主要介绍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的总体设计理论和实践,主张在城市全局层面为城市空间发展制定战略与框架,进行总体城市设计。城市设计不仅要证明和提供一种空间形态的可能性,同时更要说明这种空间形态背后的深层动因,综合考虑城市发展中的社会、经济、政策、区位、气候、资源、发展和障碍等因素的影响。本书可供建筑和城市规划相关专业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和高校师生作为专业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