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国力增强、民族意识的逐渐复苏,中国传统文化也开始复兴,古老又迷人东方文化重新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来越多人的关注,设计师们也更加关注东方美学风格的设计。 本书案例根据设计风格,分为自然东方、现代东方、禅意东方、古典东方四个章节,详细且深入地介绍了近30个案例,这些案例均是由国内一线景观公司设计的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本书案例新颖、图片精美、内容丰富,每个案例既展示了项目概况、设计手法、设计落地后的高清实景图,还展示了施工图纸。内容从设计理念到设计细节,再到设计总结,知识点多,参考性强,并随书赠送电子版施工图纸。
该辞典具有鲜明特色与丰富的内含。与众不同的是,它不是一般的工具书,也不是单纯的园林资料汇集,而是美学与园林景观的综合,特别是将审美观点融入造园特性之中,使园林美学带有指导意义,在鉴赏中提升人们对园林美感的认识与品位的格调。辞典忠实体现了陈从周教授一贯倡导的园林美学观,将诗情画意视作中国园林之魂魄,把园林看成美的载体,将诗歌、绘画、戏剧与园林融于一炉,产生出浓浓的人文情感。文中既介绍园林的硬件如:面积尺度、内容形式、历史沿革等要素,还重点分析了园林的立意,景观构成的特点,以及给人们视觉带来美感的法则。动观、静观、点景、对景、引景等造园手法在因地制宜中的运用。 该辞典在结构上分为名园鉴赏、品园杂识两部分,“名园鉴赏”,由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纪念园林、寺庙园林、名胜园林五部分组
本书详细介绍了从亚细亚大楼、上海总会大楼、汇丰银行大楼、海关大楼、汇中饭店、沙逊大楼到怡和洋行大楼、东方汇理大楼、英国领事馆等所有外滩的建筑。并穿插叙述了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使人感受到上海昔日的浮华岁月,尤其是上海一百多年来的沧桑巨变。
《塔窟东来》是建筑史诗系列卷第三本,原载于《读库1401》,探讨了印度佛教建筑中的佛塔与石窟,以及各类佛教造像传入中土之后,中国古代匠师以高超的技艺与智慧,将其一一“翻译”成中国样式的历程。这些汉化建筑的蓬勃兴起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视作汉与唐两座建筑高峰之间的过渡时期。天竺塔窟,一路东来,幻化出中国佛教千姿百态的建筑奇观。王南在本书中,力图展现两点,一是中国古代能工巧匠消化、吸收外来建筑样式,结合中华各地不同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创造出中国独特的佛教建筑、雕刻与绘画;二是中印两大古老文明,在塑造相似的佛教艺术象征主题时呈现出的迥然不同的艺术气质与追求,可谓同归而殊途。
《图像中国建筑史(汉英双语版)》是我国已故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早年用英文写成的一部简明的中国建筑史,旨在借大量照片和图版,就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的演变,向西方读者作个通俗的解说。
北京园林史是中国园林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园林的兴建,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北京的园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蕴涵的文化特点也是不同的。中国的园林文化,始于皇家园林。北京园林的格局,正是以皇家园林为主,其他园林相辅。北京皇家园林始建于金代,金中都的西苑主要模仿宋代的园林而建。到了元代,则增加了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至明清,北京皇家园林则成为中国园林文化的集大成者。尤其是清代“三山五园”的兴建,更是把中国园林文化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明清时期,也是北京私家园林重要的发展时期。园林从初期的皇家圣地,逐渐走进私人生活领域,进而促进了公共游览区域的发展。北京园林的发展,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北京园林史,可以说是北京历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书稿从中国园林的起源、北京园林的发展概述以及历代园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