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齐文化背景下城市与建筑研究》研究的对象、意义、目的和方法;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以及齐文化的形成、成熟和高潮的发展过程;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齐文化背景下的齐国城市的规划思想及建设特点;总结了新时期条件下齐文化及齐建筑传承及运用的意义和建设齐文化项目的原则和方法;以青岛平度市齐风古镇项目为例进行设计实践。《先秦时期齐文化背景下城市与建筑研究》通过对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了先秦时期齐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营造的特点,并结合齐风古镇的实例进行阐述。本书适合建筑、规划、景观类研究生、本科生、科研工作者以及设计规划人员参考使用。
本文从比较的角度,对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的环境、类型、历史、思想、手法、游览六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总结出两国古典园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文中提出了造园环境的山型与水型,大陆型与海岛型,园林类型的文人型和武僧型,造园历史的渐变性和突变性,造园思想上的天型和人型、儒型和佛型、仁型和智型,以及造园手法上的置石型和建筑型、中轴型与向心型,园林游览上的静悟型和游居型、回游型和舟游型等中日古典园林的相对概念。该书是园林比较学的重要论著,对园林研究和思维创新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苏州,湖山毓秀、风情清嘉、人文荟萃、地要物丰,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苏州古典园林,以其历史悠久、造园精巧、数量丰富著称于世,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朵绚丽的艺术奇葩。苏州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造园艺术,在城市有限的空间,不仅通过“景语”状物抒情,把理水叠山、园林建筑、陈设布置、植物配置揉合在一起,并以亭台楼阁、池水假山、树木花卉为主体,辅之以小桥、流水、回廊、曲径等,营造出了古朴典雅、自然清幽、意境深邃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而且在众多的厅堂轩馆、亭台楼阁内布设着大量古今名人的书画墨迹,如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记、字画等,巧妙地在幽静典雅之中显出物华文茂的园林景观。令人赏心飞目,叹为观止。
园林之美,无与伦比;园林的历史,也堪称悠久,但要想通过艺术手段来体现园林的沧桑,却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然而,在看似相同的景观里,人们读到的,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就因为有了各个时期人物的活动和园林荣枯时候的模样,这些园林也就显出了它的与众不同。于是这些照片也就从一般的风光景物画面一跃而提升成为记录时代变迁、反映园林沧桑的见证。
公园是19世纪在西方产生的都市装置,是由西方特有的思想、制度孕育出的 “文明的装置”。作者认为日本都市公园的建立是其近代化的一个诉求,具有浓厚的“欧化”色彩,故此他以“欧化”为线索,以19世纪西洋(以德国为中心)都市公园的建立与发展为背景,梳理日本都市公园诞生之际,思想、制度、设计、建造、形态等方面的史实,缕析日本是如何在都市公园这一领域落实其近代化的追求的。本书打破将公园史作为庭园史的延伸予以探讨的窠臼,以社会史的视角综合审视公园史,对当今中国的都市规划课题深具启发之功。
童寯编著的《江南园林志(第3版典藏版)》是一本论述和介绍中国苏、杭、沪、宁一带古典园林的专门著作。本书分文字和图片两部分。文字部分包括造园、假山、沿革、现状、杂识五篇,论述中国造园的传统特色和一般原则,阐释假山艺术,介绍江南各地著名园林的沿革、现状、艺术特点并作出评价。本书是中国最早采用现代方法进行测绘、摄影的园林专著。书中述及的一部分园林现已残破或者废弃,这方面的资料尤具历史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野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东南最早私园为东晋苏州顾辟疆园。由于苏州具有经济、文化、自然等优越条件,因而园林得以发展。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苏州园林迭有兴废,至全国解放后,始广为维修,累代名园遂双双复重丽。 全书共分总论和实例两部分。其中总论部分介绍布局、理水、叠山、建筑、花木等。实例部分共介绍15个园林实例。包含黑白照片约500张,墨线图300幅,文字约5万字。本书是研究苏州园林的经典作品,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著作。 本书适用于建筑、园林、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人员。
《中华艺术通史(原始卷)》是《中华艺术通史》的卷,主要讨论有关原始艺术发生、发展的问题。《中华艺术通史(原始卷)》论述中国原始艺术在史前时期的发展演变历史。在梳理众多上古遗存的基础上,分别就原始音乐、原始舞蹈、原始人体装饰、原始建筑、原始雕塑、原始制陶与素陶、原始彩陶、原始岩画等艺术门类做了论述。经过对原始艺术的分析,根据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以及中华艺术特有的分类方式,重点揭示了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把握方式与艺术造就方式,力求将原始艺术的历史特征与发展规律明确地表述出来。在论述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域文化的发生与相互影响,总结众多遗址中规律性的历史因素.辨析不同的遗存风貌,从总体上把握原始艺术风格,分析原始艺术精神,进而达到准确把握原始艺术规律的目的。
《株洲历史文化建筑》系统展示了株洲全境的历史文化建筑,分为十个篇章:炎帝文化、书院文化、桥梁文化、城墙塔楼、寺观殿宇、宗祠牌坊、红色建筑、古镇民居、工业文化、激越。涉及的文化地标建筑130余处,蔚为大观。起笔以农耕文化开篇,落笔以工业文化收官,继之以“激越”的尾声,全景式展示株洲历史文化建筑发展概貌。
《山东坊子近代建筑与工业遗产》之文字部分即以上述实地考察活动纪行及已经发表的论文及考察报告为基础,稍作扩展而来,并于书内增加有关胶济铁路以及坊子地区的历史照片及由专业建筑摄影师拍摄的坊子近代建筑遗存现状的摄影佳作百余帧,力求使本书成为一本关于坊子近代建筑遗存图文并茂的文献记录。 在考察、调研、拍摄过程中的大部分策划协调与统筹工作,皆承蒙《建筑创作》主编金磊先生的鼎力支持,关于坊子近代建筑的研究,也得到中国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山东建筑大学、潍坊学院诸位同人朋友提供的无私帮助与支持。
《河南古代建筑史》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阐述,既有综合评述,又选用了233项古建筑及遗址的实录进行具体介绍,使读者通览全书后,既可全面了解河南古代建筑及各历史时期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又能通地实录了解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建筑的造型、布局、用材与构造技术,加深对河南古代建筑的印象与认识。
《中国营造学社汇刋》是由中国营造学社编辑兼发行的刊物,最早印行于1930~1945年间,共计7卷23期22册,约5600页,其中插图约1600页。是研究我国传统建筑的最全面的文献,具有重要的价值。本书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按栏目、作者、所在卷期、内容提要、插图等进行编写,能够让读者全面、容易地了解到这部巨制的全貌,进而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济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散布于城区内的诸多近代建筑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价值的评估界定,有助于加深对济南近代建筑的认识,为研究、保护、利用这批建筑文化遗产提供理论依据,对建设有个性的省会城市有着重要的实用意义。 《图说济南老建筑 近代卷》可以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到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历史是改写不了的,也是抹不掉的。不管你喜欢与否,散布在济南大街小巷风格各异的近代建筑是济南这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图说济南老建筑 近代卷》共编人110余项各类近代济南建筑,力争做到图文并茂,把相关的信息组合在一起,为人们了解、研究这些珍贵的建筑遗产打下一个基础。著者还力求用简洁易懂的文字描述、介绍每一幢建筑的历史沿革、建筑概况,并对每一个建筑的特点和价值作简要评述,最后还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