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园林艺术,是建筑、文学、书画、戏剧等艺术的综合体。无论是观赏园林,还是修建园林,只有了解园林艺术本身的丰富性,才能得其真趣,体会园林之妙。 园林大家陈从周一生著述甚丰,本书以“中国园林”为主题,撷取代表性篇目,跟随大师的诗意文字,探究中国园林到底美在何处。“说园”部分,概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从造园角度详谈园林的立意、构景、山水关系、树木栽植、建筑物营造等技法,及其背后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见解精辟、独到。“游园”部分,则从赏园、品园角度分篇讲解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名园,如苏州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及北京颐和园等,深度解析各自风格、景观及造园历史。书中配有数十幅园林摄影图,图文映照,使读者身临其境般感受园林美景。
中国古代造园专著《园冶》,共三卷,以相地、立基、屋宇营造、园林营建为体,涉及列架、装折、栏杆、门窗、墙垣、铺地、造石、掇山、借景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 全书以作者的营造经验为依托,详细论述了宅园和与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从 初利用自然山川,到叠石理水人工造景,运用“移步换景”“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巧于因借”诸多手法, 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将自然“天工”与“人巧”营造相融合达到的 意境。本书收录了罗哲文先生多年研究中国园林领域的成果,从文献记载与现存园林的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并以故宫内四大花园、北海、颐和园等皇家园林为例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辅以百余幅四季园林实景图片、手绘复原图、平面图、鸟瞰图等,形象直观地展现出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是系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典范读物。
陈从周说:“东方文化,当于园林求之。”如何品园、游园、察园、论园、筑园、构园?20世纪80年代前后,同济大学 教授陈从周撰写《说园》等数篇经典园林品赏散文,在 外园林学术界及普通读者圈广泛流传,备受赞誉。 陈从周是“三 诗书画”的文化大家,因其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深厚的文史积累,陈从周先生能从中国文学、美学、昆曲等多方面研究中国园林,为中国园林研究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形成自己独特的园林建造和审美理论。 本书从《陈从周全集》十三册中精选出所有关于园林品赏的经典篇目,以飨读者。《品园》一书,是从园林理论与园林史入手品园的 读本,是园林文化爱好者的 经典。陈从周文笔隽雅,功底深厚,文章通俗易懂,自称“文章写给外行看”“落花水面皆文章”。
本书讲解庭院中的花境绿化有关内容,共四章,首章为绿化的基础知识,介绍庭院中绿化植物的主要品类和选 择方法;次章为种植和养护知识,主要介绍不同种类、不同造景形式的植物的种植养护方式;第三章为花境绿化的 配植方法,如配植原则、配植方式、不同建筑小品和绿化的组合等等;第四章为绿化构造设计施工,介绍各种树篱、 围栏、花坛、花箱、树池、地被、菜地、景墙等花境绿化设施的设计施工方法 ,还有六个案例解析,为庭院设计师与施工员提供参考。
全书以图解的形式介绍了诸多名品盆景的鉴赏与盆景素材的改造,内容分为了解盆景,包括盆景基础知识、盆景的种类、盆景的基本树形等;开始制作盆景,包括购买盆景、制作盆景的工具、盆景专用种植土、盆景使用的盆器、盆景制作的基本操作、盆景的日常管理、盆景的摆饰等;以及松柏盆景,杂木盆景,花卉盆景,果树盆景,选取了34个有代表性的盆景树种,逐一介绍它的基本制作与管理方法,每一树种的种植位置、上盆及养护要点,最后完成的作品,以及日常关键管理问答等。
宋词与园林,都体现着中国士大夫阶层的趣味,它们同是中国文化、艺术的昆山一角和邓林一枝。相比于唐人开放、豪迈的审美追求,宋代士人处在历史文化的特殊阶段, 追求雅致、纤巧的美。翻开宋词,苏舜钦的沧浪亭、辛弃疾的带湖新居……已凝人岁月,成为宋人园林的代名词。本书即在宋词园林文献考述的基础上,讨论宋代园林与宋词在文化层面、生成层面、审美层面的异质同构与互动关系,并以园林为中心观照宋词中“石”“苔”“窗”“声”“香”等涉园意象的深层内涵,研究宋代词人生活与园林的关系,探索园林对词作内涵、词人心态的影响,探析园林幽居生活对宋代士大夫人格的塑型作用等。
本书共分为7章内容,第一章通过四个练习,帮助读者认识快速设计的基本作用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建立认识与学习方法标准;第二章为三类准备知识,介绍了风景园林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阐述了相关术语,介绍了常用标准规范,图示各类快速设计图纸构成元素;第三章为六类设计要素,以图示的方式讲解了地形、水体、植物、建筑、铺装、园路,以及各个要素的空间组合方法;第四章为十八条设计法则,整合提出设计应当遵循的统一法则、变化法则、和谐法则及图式法则的初步运用;第五章为一套设计思维,从设计价值的建立,到快速设计思维方法步骤的阐释,以释疑、造局、构思、定法、成图五步建立一套设计思维;第六章为五大设计策略;第七章为六十四例佳作赏析。
城市文化景观倡导以整体性方法论,协调历史城市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未来。在其框架下,针对我国城市特色与历史风貌普遍流失的现状,以鄂西北历史名城襄阳为例,解读鄂西北历史名城文化景观意象的自然、人工及人文元素构成,通过对文化景观的理念和空间意象的解析,归纳总结鄂西北历史名城文化景观意象的多元内涵,并探寻其景观意象内涵产生的自然、社会及历史因素,确立古城景观意象元素的感知强度和感知序列,有效地保存和强化文化景观的场所感与独特性,以实现“人”的集体记忆传承与“城”的宜居空间塑造。
在宿根性多年生草本花卉中,根茎特别肥大,成块状或球状,可储存养分供发芽开花者称为“球根花卉”。依肥大的形态及部位的不同,可分为鳞茎(如百合、朱顶红、水仙、火球花)、球茎(如唐菖蒲、番红花、大花小苍兰)、块茎(如大岩桐、彩叶芋、长筒花)、块根(如大丽花、嘉兰)、根茎(如美人蕉、红姜花)等。凡植物的茎、叶肥厚多汁而耐干燥者称“多肉植物”。多肉植物的原产地,大多分布在干旱的沙漠地带,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株体的叶片逐渐退化或呈肥厚多水状态,因此极耐干燥,在栽培时必须保持干旱状态,不宜经常浇水。本书详尽介绍390种常见球根花卉和多肉植物的学名、俗称、商业名称、形态、花期、适合种植的土壤、生长特性、繁殖方法和栽培重点等方面的内容。
木本花卉泛指在木本植物中,开花或果实美丽,以观花、观果为主的木本植物, 其中包括灌木类、乔木类,有常绿性或落叶性两种。 灌木通常指低矮的树木,无明显主干,从地面处分枝成多个枝干,树冠不定型, 近似丛生,如小虾花、夹竹桃、杜鹃花、雪茄花、木槿、朱槿类植物等。乔木通常指主干单一明显的树木,主干生长离地至高处(约胸际)开始分枝,而树冠具有一定的形态,如缅栀(鸡蛋花)、羊蹄甲、火焰木、蓝花楹、美人树、木棉、凤凰木、大花紫薇、玉兰花等。 木本花卉在景观用途上极为广泛,灌木花卉类可作庭园或道路美化、绿篱、花坛布置或盆栽;乔木花卉类可作庭园绿荫树、行道树。花开时节,繁花满树,姹紫嫣红, 美不胜收,为重要的造园景观树木。 本书详尽介绍282种常见植物的学名、俗称、商业名称、形态、花期、适合种植的土壤、
木本花卉泛指在木本植物中,开花或果实美丽,以观花、观果为主的木本植物, 其中包括灌木类、乔木类,有常绿性或落叶性两种。 灌木通常指低矮的树木,无明显主干,从地面处分枝成多个枝干,树冠不定型, 近似丛生,如小虾花、夹竹桃、杜鹃花、雪茄花、木槿、朱槿类植物等。乔木通常指主干单一明显的树木,主干生长离地至高处(约胸际)开始分枝,而树冠具有一定的形态,如缅栀(鸡蛋花)、羊蹄甲、火焰木、蓝花楹、美人树、木棉、凤凰木、大花紫薇、玉兰花等。 木本花卉在景观用途上极为广泛,灌木花卉类可作庭园或道路美化、绿篱、花坛布置或盆栽;乔木花卉类可作庭园绿荫树、行道树。花开时节,繁花满树,姹紫嫣红, 美不胜收,为重要的造园景观树木。
作为典型的视觉事件,北京奥运会是2008年全球文化视野里备受瞩目的焦点。它不仅是一次全球规模的体育盛会、一席视觉文化的饕餮盛宴,更是一首多元文化交响而成的和谐篇章。其宏大的规模场景、精彩的竞技瞬间,以及那些情景、故事和人物交织而成的一幕幕画面,时时萦绕在人们的脑海,成为超越体育范畴、跨越时空界限、被世人共享的视觉文化记忆。 视觉符号的传播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从量到质的变化,逐步成为当下主要的文化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模式的转换。""可视性"以形象为中心,不仅提供当今人类的视快感,还伴随着视觉体验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生成,并融入个体感知与经验的差异,丰富着,却也发散着,构成特定视觉事件背景下的图像沉淀。巾此,视觉设计已经从单纯
凡植物的叶形、叶色美丽而具有观赏价值者,我们统称为观叶植物。观叶植物一样能开花,但通常观叶价值胜于观花价值。观叶植物包括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均属多年生宿根草本,如吊兰类、彩叶草、椒草类、竹芋类、虎耳草、蕨类植物等。木本植物大多数属灌木或灌木状、小乔木状植物,如变叶木类、苏铁、露兜树类、锦袍木、锦叶扶桑、青紫木、彩叶黑面神等;少数是乔木类,如人参榕,原为户外栽培的庭园大树,由于幼株叶姿美观,盆栽以观叶为主,因此也收列为观叶植物。本书详尽介绍356种常见观叶植物的学名、俗称、商业名称、形态、花期、适合种植的土壤、生长特性、繁殖方法和栽培重点等方面的内容。观叶植物的介绍分为第4辑和第5辑,总共介绍了693种,涵盖现有栽培的大部分种类。
观赏树木泛指在木本植物中树形、枝干、叶片优雅美观,而以观叶、观姿为主,包括针叶树类、阔叶树类、竹类等,其中有灌木类及乔木类,有常绿性、落叶性或半落叶性。观赏树木为景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木,用途广泛,灌木类可修剪整形,可作绿篱、盆栽或庭园、道路美化,乔木类可作庭院绿荫树、行道树,甚至具有海岸防风定沙、山坡地水土保持功能。在栽培管理方面,喜好高温者(生长适温为20-30摄氏度之间),华南地区平地均适合栽植;喜好温暖或冷凉低温者(生长适温约10-25摄氏度),华南地区较适合在中、高海拔冷凉山区栽培。本书共收集了近185种观赏树木,包括国内原生植物及外来引进植物,并有新近引入的近期新品种。
本书以清代园林集景为研究中心,从文献、文学与文化三个层面,考察清代园林集景的命名方式、意向构成、文学书写,深入探究清代园林集景书写范式、诗文题咏、审美特色、政治隐喻、文人心志等文学文化内涵,梳理清代园林集景的景观文化、地景文化与园林文化关系问题,呈现出清代园林集景的历史图景及文学概貌。
蔓性植物又称蔓生植物或藤本植物,指植物的茎、枝干容易伸长而不能独立,必须依靠其卷须或蔓茎来缠绕、攀附,甚至匍匐地面才能正常生长者,其中包括草本蔓性植物及木本蔓性植物。椰子类泛指单子叶植物纲中的棕榈科植物,原产于热带或亚热带,为热带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水生植物是指植物必须依赖水而“生长在水中的植物”,植物一旦离开了水就无法存活,如浮萍、槐叶萍、睡莲等草本植物。但有些植物其茎干、叶片并没有完全浸泡在水里,根部却可以生长在水中或潮湿的土壤中,如伞草、水菖蒲等,称为湿地植物。本书按诸多文献惯例,把湿地植物也归纳在水生植物中。本书分为三部分,分别为蔓性植物、椰子类植物、水生植物。详尽介绍362 种常见植物的学名、俗称、商业名称、形态、花期、适合种植的土壤、生长特性、繁殖方法和栽培重点等方面
凡植物的叶形、叶色美丽而具有观赏价值者,我们统称为观叶植物。观叶植物一样能开花,但通常观叶价值胜于观花价值。观叶植物包括草本植物及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均属多年生宿根草本,如粗肋草类、黛粉叶类、蔓绿绒类、黄金葛类、合果芋类等。木本植物大多数属灌木或灌木状、小乔木状植物,如金叶木、彩叶木、龙舌兰类、朱蕉类、竹蕉类、福禄桐类、鹅掌藤类、冬青卫矛等;少数是乔木类,如菜豆树、马拉巴栗等,原为户外栽培的庭园树,由于幼株叶姿美观,盆栽以观叶为主,因此也收列为观叶植物。本书详尽介绍337种常见观叶植物的学名、俗称、商业名称、形态、花期、适合种植的土壤、生长特性、繁殖方法和栽培重点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从主角到配角,从观花到赏叶,本书收录了约586种宿根植物,几乎包罗了大部分的宿根植物。本书图文并茂,不仅呈上了精美的照片,还介绍了每种植物的种植条件、大小、生长速度、生命周期等,用种植月历的方式表示花叶的观赏期和植物施肥、浇水、分株、修剪等种植管理要点。宿根植物是指以地上部分保持常绿状态或地下部分以萌蘖越冬或越夏后再度持续萌芽、生长、开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宿根植物具有多样性,种类非常多,可以让喜欢植物的心一直保持新鲜感。
森林认证作为促进可持续森林管理和森林产品市场准入的有效机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森林管理和森林认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认证法》已于2020年7月1日生效,明确规定“森林经营者可以自愿申请森林认证,以改善森林管理实践,促进可持续经营”,为全面推进我国森林认证提供了法律依据。 为了向国际社会充分展示中国森林认证的进展,为全球森林认证贡献中国的经验,国家林业和草原管理局组织了一个专家组编写了中国森林认证发展报告2021。报告介绍了中国森林认证不同阶段的总体进展和成就,包括发展、体系建设、技术标准和实践经验。它将为希望致力于森林认证研究、管理和实践的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组织、人员、专业人士和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信息。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样式,中国园林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似乎没有其他古典造境,能比它更真实、亲切、优雅,能让我们体认中国人的世界观,领略人与自然相处的哲学。可是,在时代狂澜席卷一切的巨变中,中国园林似乎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在转换为博物馆的过程中渐失了生活的本味儿。难道这就是中国园林最终的归宿吗?在本书中,著名建筑师、策展人唐克扬将领我们踏上重寻中国园林之路。从那些早已湮灭的名园,到如今点缀于街头巷尾的亭阁,从文字层面的园林秘境到每天现实面对的环境议题,中国园林的想象力不囿于园墙之内,持久的生命力必也意味着强大的适应力。让我们在古典与当代的碰撞中洞见“中国园林”所具有的另一种可能。
明清家族园林屡见不鲜,在时光流转中,或为权势所夺,或在历史巨变中倾圮颓败,能传承数代的较为罕见。明清郑氏家族以盐业起家,历经数代在扬州打造了独属家族又雅集文人逸客的“城市山林”。本书以郑氏家族园林相关文学作品为中心,考察郑氏园林的风貌及变迁,郑氏园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郑氏园林文学书写和艺术呈示及其折射出的人、园、文之关系等。郑氏家族以文传园,以画存园,也以园存人,以园传家。本书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重视角,探析郑氏园林的价值与意义,既体现了郑氏园林与文学作为个案的特殊性,为中国古代园林文学的研究提供较为翔实的案例,又呈现出其作为园林文学研究的普遍性,为该领域的研究打开新的视角。
我们研究古建筑,首先应当了解这些不同形式的建筑的不同构造,了解每种构造都是由哪些构件组成的,它们在整体结构中起着什么作用。《解读中国古代建筑》用图文的形式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基本形式、基本框架结构、建筑构架组合方式、营造技术、各种古建筑的起源、主体建筑的工艺和技术,在建造房屋时选择自然环境及严格的建筑格局、建筑法规,以及对人类的作用。适用于建筑专业及相关从业人员、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