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园林研究的星河中,莫伯治院士无疑是一颗耀眼名星。他从1958年到2003 年,一直潜心钻研,将心血倾注于园林研究,铸就这部经典著作。 书中,他对古典园林的剖析丝丝入扣,带领读者穿梭于昔日旧园;对当代岭南庭园的发展见解独到,清晰指引设计方向。其创作实践与思维的回顾,更是珍贵的经验宝库。 他与夏昌世教授合作的 岭南庭园 一文,堪称庭园研究领域的 传世宝典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莫伯治先生关注到鲜为人知的行商庭园历史。这段 古代史不管,现代史也不管 的园林断代史,融合了中原园林底蕴与岭南建筑装饰艺术的独特魅力,大胆探索中西合璧,却长期被低估。而莫伯治先生的这本书,恰似一把钥匙,试图打开行商庭园尘封的大门,让这段园林历史重回大众视野,为岭南园林研究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其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练、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使人工创作合乎自然之理,获致天成之趣,使园林中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糅,达到天人谐和的境界,这也是中国风景式园林的灵魂。本书作者周维权,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在业界享有盛誉。书中选取周维权有关古典园林的一些文章汇集成册。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既回溯中国园林史,又阐发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下编着眼于名山风景区的园林,表达园林建设与自然山水协调、融合的理念。 中国自上古以来便利用并摹仿自然山水而造园,到唐代,写意山水的画理与造园实践相结合,渐成园林建造的章法。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随意又灵活,因园主居住、游憩之需而建置,在这众多的屋宇房舍间穿插山石花木,以折曲通幽的道路
截至目前,山西共有国保单位531处,数量傲居全国。山西古建筑占现有全国国保古建筑总数近五分之一,古建大省地位显赫。《山西古建筑地图》介绍了自北朝至近代各个时代古建筑的时代背景、建筑形制特征、附属建筑、现存状况等,并邀请古建筑专家对重要古建筑细部结构进行精彩讲述与点评,堪为本书一大亮点。本书将各时代、各类型古建筑标示于多幅地图中,使读者一目了然。本书具有一定的研究及参考价值,可作为一本山西古建筑的高级科普读物,也可作为一本游览探访古建筑的书。
该书成书于崇祯七年。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凡园之营造、物之选用摆放,纤悉毕具;所言收藏赏鉴诸法,亦具有条理。与《园冶》并称 古代造园艺术双璧 。
中国造园艺术对西方的影响,时间之久,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都是少有的。欧洲人第一次知道中国园林可追溯至马可 波罗蒙古帝国的游记。他所描述的园林类似于欧洲人想像中的伊甸园。从16世纪开始,欧洲和中国之间的永久性交流形成,耶稣会传教士和旅行者用信件和回忆录记载了他们对中国园林的赞赏。18世纪时,欧洲人对中国风格的推崇达到了*,中国园林艺术观念已实实在在地渗入西方文化品位的核心。由于贸易不平衡等实际问题引起的紧张局势,18世纪对中国园林普遍的欣赏在19世纪终结了,但影响并不会消失。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说, 但其后在西方文化中已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中国文化的烙印或者说中国文化参与了西方文化传统本身的形成 。本书收集了近6个世纪研究中国园林的西方人的大量文本,并附有大量注释。其中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和文学类型
本书提炼了《红楼梦》中的室内外装饰、陈设与种植的部分,内容以进入室内空间的路线为轴,由外至内,由大及小地分为三部分,即入口处的楹联匾额、空间内部的桌椅几塌以及细节处的装饰与搭配。 全书按照装饰元素的分类依次展开描写,分析古玩珍器在空间中的位置,并将其中部分装饰元素配以画作进行示意,将始于书本的描写通过古画的方式引入现实。一方面作为古典文学的衍生读物,可以为广大读者带来新鲜的解读视角;另一方面可以在弘扬中式美学的基础上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参考和学习。
园林自唐代开始,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 重要的内容。到了宋代,园林与宋人生活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富豪权贵固然可经营广大宏伟的山水环境,普通的市井小民﹑乃至贫贱之家也可以在房屋周围种植花木,以盆山盆池布置成简易小园。在这样一种生活环境笼罩下的各种人文活动,都可能在无形之中受到山水氛围的移化,产生文化意义上的深刻影响。 本书以宋人诗文为主要依据,透过对诗文整理、解读和分析,证以其他史籍地志、笔记丛谈的记述,加以作者亲身的山居园游体验,探讨宋代园林——中国园林 进入高峰的艺术成就,以及园林生活内容和文化意涵
.西蜀园林造园注重相地选址、建筑布局、花木配置、人文内涵等物质性要素造园,同时结合地必古迹、园必名人、园因文构、史诗题联、公众游赏等精神性要素构建文秀清幽之园林意境。 本书作为西蜀园林研究的基础,基于西蜀园林称谓内涵、发展进程、类型特征等方面,主要对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三苏祠、罨画池、东湖、桂湖、流杯池、房湖、文君井等十个西蜀古典名园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展现了秀雅飘逸、朴实原真、人情厚意的西蜀园林艺术美特征。本书分概论和各论上下篇,概论从蜀与西蜀的论述到西蜀古典园林研究的论述,完整地阐述了西蜀园林是一支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共同发展,又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地域园林体系。各论对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三苏祠、罨画池、东湖、桂湖、流杯池、房湖、文君井十个西蜀名园开展
截至目前,山西共有国保单位531处,数量傲居全国。山西古建筑占现有全国国保古建筑总数近五分之一,古建大省地位显赫。《山西古建筑地图》介绍了自北朝至近代各个时代古建筑的时代背景、建筑形制特征、附属建筑、现存状况等,并邀请古建筑专家对重要古建筑细部结构进行精彩讲述与点评,堪为本书一大亮点。本书将各时代、各类型古建筑标示于多幅地图中,使读者一目了然。本书具有一定的研究及参考价值,可作为一本山西古建筑的高级科普读物,也可作为一本游览探访古建筑的书。
《世界建筑史丛书:希腊建筑》佐以大量的插图(平面图、复原图和照片),介绍、探讨了米诺斯文化的克里特岛和迈锡尼文明的建筑、古希腊城邦,以及希腊化时期的古代希腊建筑。它们包括公共建筑、纪念物和神庙等建筑,这些建筑都是按照追求理想化的形式与z比例的古典规则建造的,影响西方建筑长达2000多年。
《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抢救记忆中的历史(辑)》选刊20余篇建筑口述史采访记录。被访者包括贝聿铭、高亦兰、汉宝德、李乾朗、莫宗江、唐璞、汪坦、张镈、张钦楠、邹德慈等建筑家和建筑民俗工作者范清静等。这些记录是与更多当事者的记忆汇聚为中国建筑的口述史文库,成为实物和档案史料的重要补充,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中国建筑史研究。随着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前辈建筑家和相关人士不断凋零,抢救记忆中的建筑史也成为中国建筑界日益紧迫的任务,许多高校和研究单位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因而,“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的出版,符合发展潮流,具有非常高的社会价值。
《厦门骑楼(附影像档案册)》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以厦门市中心老城区13条街道为编写的切入点。书中一部分首先对厦门近代骑楼建筑的形成历史进行了概述,对其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出了厦门近代骑楼建筑形成的相关原因。第二部分对厦门近代骑楼街区骑楼建筑立面进行了实景展示,还原了骑楼立面的整体效果。第三部分是从宏观层面对厦门近代骑楼建筑立面的特征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从中观和微观层面对厦门近代骑楼建筑立面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厦门骑楼(附影像档案册)》特色为通过拼接方式直观展现13条骑楼立面的全貌,并详细研究厦门骑楼的立面状况,从中找出骑楼街道在骑楼建筑立面特征上的共性和规律。其目的为作为城市的记录,对当今厦门城市改造与其他城市城市建设提供借鉴作用,同时将作为历史文献与档案,以图
《丝绸术语辞典》内容几乎涵盖了整个茧丝绸产业链,涉及茧丝原料与工艺、缫丝织造方法、丝制品印染及后整理加工(包括染整工艺方法、常用化学品等)、丝制品检验(包括质量要求及病疵)、丝绸服饰与文化、丝绸贸易等。《丝绸术语辞典》信息量大、资料翔实、解释清楚,必要的地方均配有插图说明,可读性强,是对茧丝行业的生产和应用具有指导性的工具书。适用于高等院校纺织工程、轻化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染织美术、蚕桑、贸易等专业,也可作为从事茧丝绸相关的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的参考资料、培训教辅用书。
本书开篇缕述了中国古典园林——上古园林、西周园林、秦汉园林、魏晋南北朝园林、隋及初盛唐园林、中唐及两宋园林、明清园林的发展要略,之后从多种视角审视中国古典园林,如“天天之际”的宇宙观与古园林的四重境界,古园林对士大夫人格完善的作用,士大夫的思维方式与古园林的“写意”手法,古典美学的“中和”原则与古园林的构景艺术等等。作者强调了这样一个主旨:中国古典园林的每一步演变都受到当时社会形态的基本特点和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严格制约,包括园林艺术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之江大学是13所在华基督教教会大学之一,由美国长老会差会创办。《之江大学旧址建筑史初探》研究的时间范围是1907年之江学堂购买秦望山荒地开办学校以来至今的时间段,时间跨度100年。 本研究从有关之江大学的现存历史文献,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出发,列出相关文物建筑、历史遗迹的历史信息清单,并对各个时期建筑的建筑风格、建造技术和过程以及相关建筑人物进行分析研究,然后作历史价值评估;通过对之江大学旧址建筑现状的调研,对其保存状态作质量评估;同时选取有对比研究价值的同时期建筑进行比较、定位,总结其艺术价值。综合上述的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评估和质量评估,对各建筑做出全面的价值判断。
本书详细介绍了从亚细亚大楼、上海总会大楼、汇丰银行大楼、海关大楼、汇中饭店、沙逊大楼到怡和洋行大楼、东方汇理大楼、英国领事馆等所有外滩的建筑。并穿插叙述了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使人感受到上海昔日的浮华岁月,尤其是上海一百多年来的沧桑巨变。
本书将从古桥建筑技术的发展历史、古桥基本建筑类型及艺术赏鉴、特定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桥梁精神、影视作品及古代文学经典中桥梁意象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历史古桥从实体建筑通往诗化意象的嬗变轨迹等诸多方面,试图全面而立体地呈现桥梁之关与桥文化之美。
公园是19世纪在西方产生的都市装置,是由西方特有的思想、制度孕育出的 “文明的装置”。作者认为日本都市公园的建立是其近代化的一个诉求,具有浓厚的“欧化”色彩,故此他以“欧化”为线索,以19世纪西洋(以德国为中心)都市公园的建立与发展为背景,梳理日本都市公园诞生之际,思想、制度、设计、建造、形态等方面的史实,缕析日本是如何在都市公园这一领域落实其近代化的追求的。本书打破将公园史作为庭园史的延伸予以探讨的窠臼,以社会史的视角综合审视公园史,对当今中国的都市规划课题深具启发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