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园林都代表了独特的人文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这一题材,也一直令艺术家深深着迷。以绘画为主要形式的其他门类视觉艺术,不但对史上杰出园林的历史传承具有价值,也对未来园林设计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作者凡妮莎 雷明顿(Vanessa Remington)是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Royal Collection Trust)的高级策展人,她在本书中以300多张珍贵图片回溯了从15世纪到20世纪初东西方园林艺术的演变,并揭示了园林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意义。这些作品均为从皇家收藏中精选出的具有卓越价值和非凡美感的油画、木版画、素描,还有挂毯和珠宝,其中甚至包括一些从未公开过的藏品。 本书不仅是一场令人陶醉的艺术之旅,更是一首致敬园林之美的赞歌。
本书介绍了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的反建筑理论和工程项目。未建成是20世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并撼动着现实的建筑界。没有未建成,就谈不了20世纪的建筑史。未建成由于没有实现,所以并未受到物质世界的污染,对它永远可以任意解释。这本出版于21世纪之初的书提出一个反论:建筑史(即建筑叙述)是由非时间的事物构成的。矶崎新的语言总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他曾经述说的“反建筑”正是建筑本身。……也就是说,惟有“反建筑史”才是“建筑史”。矶崎新在20世纪的下半叶开始他的事业,那时媒体正在加速发展,时间不再总是直线向前,而是不时地回流。本书介绍他40年的设计中每10年里的代表性的未建成作品。在下一个千年来临之时,大部分现存的20世纪建筑将不复存在。建筑历史学家易地怎样回顾20世纪?只有少数的实物史料得以传世,媒体储存的信息
《苏州园林》综观苏州园林的社会背景、发展历史和自然地理条件,分析了古人在造园时赋予其的诗意居住意识。从园林写意山水的布局方式,虽由人作而宛自天开的景象构成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天地三个层面展示了苏州园林高超的造园成就,结合现存的古典园林实例进行赏析,通过文字和图片向读者细说一座座具有代表性的苏州古典园林。此外,《苏州园林》还从和国际的发展视角,论说了苏州古典园林传承和创新的方向。
《翳然林水:栖心中国园林之境》内容大体上是围绕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艺术方法,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文化艺术之间究竟如何相辅相成,以及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境界这样三个大的方面而展开的。《翳然林水:栖心中国园林之境》用许多有代表性的图例来说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在图片下面用尽量简明清晰的文字说明,直接解析图例中所标示每一处园林作品的艺术特点、结构原理、空间原则等等问题。相信通过这样一些十分具体的解析,读者在众多初看时可能是满眼浑沌一体、难辨泾渭的园景画面中,发现诸如“一山一水的对应关系”、“一处小景中含蕴的多层空间结构”、“几个院落之间的尺度比例和转折方式”等等无数很细致的园林艺术方法。
本书全面介绍了园林设计师彼得·沃克的设计思想与主要作品。全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由莱威的评论《与大地对话:彼得·沃克的艺术》和沃克的一篇自述《园林中的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极简主义》组成,使读者对沃克的设计思想极其演变有一个扼要的了解;第二部分为沃克的代表作,着重教全面介绍了从70年代中期以后有代表性的园林设计作品及设计方案三十余项。彼得·沃克设计的环境中贯穿着人们的活动,提供了有实用功能的必需设施。同时,它又了这些层次,激发了人们本能的反应,向那些虚幻的相关文化提出了挑战。与其将他的作品概括成一种风格倒不如说它们是一种和散布元素的有效的展示,它们包含着有形的、象征性的及精神方面的内容,而不是求助于强调独特的风格,这是个人艺术的独特成就。
本书按图文对应方式,详细介绍了梅州地区园林绿化工程中常用的植物350种,图片均系实地考察拍摄。内容包括植物拉丁学名、别名、科属中文名、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用途和易发病虫害,特别加强了名贵树木、易发病虫害、园林绿化用途等应用性介绍;收录的植物以乡土植物为主,兼有在本地域栽培生长时间长,能较好地适应本区域内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归化植物或逸生植物。可作为园林植物景观种植设计工具书、园林技术工培训教材,适用于从事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技术人员和大中专院校师生使用。
北京古戏楼是上至皇帝,下到百姓祭祀、看戏娱乐的地方,也是戏剧发展和演员成长的地方,还是记载梨园轶事的地方。古戏楼虽没有灯光和音响设备,但戏楼的建筑木结构变化多样,装饰绘画精彩,承载着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北京古戏楼》介绍了北京地区现存清朝中期到民国初年的古戏楼六十余座,对它们的历史、建筑及目前的状况都有所描述,是一部极具地方特色的佳作。
《历代清明上河图--城市与建筑》 以历代《清明上河图》为主要研究素材,从“市井” 的角度,将日常生活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作为 主要研究对象,以图像城市史为基本研究思路展开。 本书上篇以图像城市史比较研究为中心,对中国古代 城市形态微观特征,如自然要素和城市基础设施对城 市形态的影响、宋代以降街道与街坊的边界形态、中 国古代城市市井空间场景的特征及其基础等进行深入 的探讨。下篇则在上篇基础上进一步对与具体图像有 关的建筑形态进行比较研究。 本书适合广大建筑专业本、专科生及古建筑、文 史工作者和爱好者阅读、收藏。
本书以山东省现存的古建筑(包括世界文化遗产、重量、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主,适当补入了部分古墓葬、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建筑,重点介绍了山东省17个省辖市的350处古建筑。通过查找资料、绘制地图、搜集整理相关测绘图纸、调研拍摄、走访等方式,忠实记录每一处古建筑信息:古建筑所在地概况;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平面格局、建筑风格、保存状况等,可作为研究山东省建筑历史的参考资料。
“在我看来,中国建筑史学诸多先驱的成功实践和成就表明,要破解中国古代建筑“有什么”“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奥秘,除了以天下公器的虔敬心态,淡泊宁静、身心与共地投入之外,有三项基本功应是不可或缺的:一是古代建筑遗存的测绘研究;二是相关文献档案的发掘和整理;三是古代建筑设计理念、方法及其价值观的探析。”《当代中国建筑史家十书:王其亨中国建筑史论选集》作者王其亨以多年研究的成果分部分集中诠释了宫殿、地宫、皇城等建筑法式与构造,视觉新且有专业性。
《拉萨藏传佛教建筑/西藏藏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前半部分梳理了拉萨地区寺庙建筑的发展历程,从选址、布局、职能、类型、形制等多方面对拉萨地区寺庙建筑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重点阐述了前弘期典型寺庙大昭寺和后弘期典型寺庙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的发展及特征。后半部分为拉萨地区重要寺庙调查实录,以照片、图纸和文字记录了拉萨地区范围内各教派寺庙共计48处。全书列举了大量的寺庙建筑实例,并附有详细的测绘图纸,均为宝贵的一手资料,是目前有关拉萨地区寺庙建筑研究的代表性专著。 《拉萨藏传佛教建筑/西藏藏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可供外建筑工作者、文物工作者、历史学者和藏学研究者参考,也可供建筑、旅游爱好者阅读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