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肠道微生物组与营养代谢、机体健康状态息息相关,相关领域的研究在过去十几年飞速发展。营养与肠道菌群的互作关系探索正在成为营养学的前沿领域,已经成为精准营养研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书系统梳理了营养素、食物、膳食模式等不同层面的营养因素对于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肠道菌群对于营养与疾病关系的调节作用。此外,总结了基因组、代谢组与蛋白质组等多组学手段和机器学习等算法进展在研究营养与肠道菌群关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从统计方法和生物信息学的角度提供了肠道菌群分析的流程和实践指南。最后,展望了营养与肠道菌群研究的未来趋势,提出开展营养微生物组队列研究的重要性,强调了非细菌的肠道菌群与营养互作研究的价值。本书为读者总结了最新的领域研究进展,构建了营养与肠道菌群互作关系研究的知识体
《微生物学临床一线难题释疑2》是对临床微生物学和感染性疾病学的临床一线难题进行解答,在第一册的基础上又补充了66个问题,共分为六个部分:医学和微生物学基础、疾病、临床微生物学、诊断技术和耐药性检测、处置/治疗和临床沟通、微生物学管理六大部分。每部分提出专业问题若干,后给予问题的答案或思考,既有文献参考,也有业界规范,更有作者自己的思考、建议和经验。本书特别强调证据,无论是文献证据,还是实践证据,都符合国际主流观念,即循证医学观念,无形中增加了专业价值。
本书是美国微生物学会出版的临床微生物学快速查阅参考书,适用于所有临床实验室工作者。本袖珍指南将帮助解决可能遇到的大多数微生物问题。新版本延续袖珍本形式,除介绍有关病原微生物的详细信息外,还提供了最新分子诊断学技术。包括: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对单个细菌,分枝杆菌和真菌的检测效果;去核酸扩增技术/PCR,有助于解释基因测序结果;药敏试验,针对大多数生物/抗生素组合的方案和解释标准;常见微生物的抗药性机制和耐药性等。
本书引进自 Springer 出版社,由多位国际知名微生物学专家联合编写,全面总结了耐药性细菌与抗生素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为 21 世纪全球关注的重点,多重耐药性已成为当前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书共 12 章,概要介绍了抗生素的发现、作用模式和耐药性细菌的产生,耐药性细菌的遗传与变异及其对农业、畜牧业和环境的影响;讨论了细菌耐药机制和耐药性的改变与消除策略;探讨并展望了减缓和控制耐药性细菌出现的一些创新性方法,如纳米疗法、噬菌体疗法和 CRISPR 基因编辑。本书内容简洁实用,阐释系统明了,并配有简明图表,既可供广大感染科医师及相关医务人员借鉴参考,亦可作为微生物学及临床药学相关教学及研究人员的参考读物。
本书对结核病及相关病原菌实验室检测相关知识做了详细介绍,共13 章、250幅图,包括结核病及实验室安全防护,分枝杆菌特性及临床送检标本检测、培养、菌种鉴定、药敏试验、各种培养基成分和配制方法等实操性内容,附录部分还推荐介绍部分结核病相关资料查询网站、参考书籍,并对结核病实验室检测人员在日常检测工作中遇到的常见检测问题做了解答。 书中介绍的结核病实验室检测方法简便易行,对临床常用标本前处理、抗酸杆菌涂片方法及培养阳性后标本的处理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可显著提高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易被实验室人员掌握,让结核病患者尽早得到明确的病原学诊断,及早得到治疗,避免结核分枝杆菌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本书可供结核病实验室检测相关技术人员、结核病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日常查阅,也可供医学院校检验系专业师
医学笔记系列丛书是魏保生医学复习考试方法--"两点三步法"的集中体现。本着"青春不能没有梦想,生活不能没有乐趣;学习不能没有方法,考试不能没有智慧"的宗旨,从枯燥中寻找趣味,在琐碎中提炼精华,到考
“医学实验室ISO15189认可指导丛书”以CNAS CL02: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 认可准则》为指导,由全国医学检验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共同编写,对开展ISO15189医学实验 室认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书共分2篇20章。篇为管理要求,主要介绍组织和管理、质量管理和实验室安全 管理等方面的操作程序。第二篇为技术要求,从标本采集、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抗菌药物 敏感试验等方面来阐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相关操作规程,包括检验前质量管理、实验室仪器设 备、常用培养基及试剂、血清学试验、微生物相关抗体抗原检测、各种染色方法、各种标本的涂 片镜检与培养、常见病原菌及高致病菌检验、手工检验人员比对与仪器性能验证等标准操作规 程。附录部分不仅收录了实验室管理、仪器和设备以及质量控制等
本书在初版结构的基础上,跟踪微生物基因组学和相关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微生物学革命性的变化,并结合作者近年来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本着“精简、更新、求全和实用”的原则,对初版内容进行调整、删节和添新。全书仍然为l0章,内容包括微生物学概论、原核生物、微生物和古菌、真菌学、病毒学,以及微生物的生态学、生理学、生化代谢、遗传学和免疫学等。全书中的相关图表作了相应更新。 本书内容丰富、新颖,适合从事与微生物领域相关的广大研究生、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
\\\\\\\\\\\\\\\\\\\\\\\\\\\\\\\\\\\\\\\\\\\\\\\\\\\\\\\\\\\\\\\\\\\\\\\\\\\\\\\\\\\\\\\\\\\\\\\\\\\\\\\\\\\\\\\\\\\\\\\\\\\\\\\"从早期的智人开始,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受到细菌的侵袭。这一点我们从化石中就可以找到一些证据。但是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远古人类所遭受的疾病困扰要比少得多。早期的人口密度不大,人们居无定所。生活虽然艰苦,但也避免了大量生活垃圾和粪便的堆积,也基本不太可能暴发大规模的疾病。进入现代社会,伴随着贸易的化、人口流动的化以及人口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涉足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现在已经很难找到真正的“世外桃源”。随之而来的是多隐藏在自然界中的病原体与人类相遇,它们有些原本只寄存于动物之中,有些是我们的祖先在演化过程曾经摆脱过的,而如今,它们重出江湖,一系列的新现疾病也不断出现。它们的暴发往往可以波及整个人类世界,
本书原著由美国微生物学会出版社(ASM Press)出版,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的专家翻译为中文。全书首先扼要介绍肠杆菌科研究历史、分类学以及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意义,接着依次阐述了各属及模式菌种的相关医学问题,体现了下列特色: 涵盖了肠杆菌科的所有属,除了临床常见和罕见的各属以外,还涉及了植物病原菌; 对各属肠杆菌的医学问题阐述比较到位,一般包括分类学、流行病学、实验室鉴定、发病机理和抗生素敏感性等议题; 介绍了许多鉴别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方法,比如16S rRNA测序、分子探针等; 附录——肠杆菌科的生化鉴别表,可以帮助微生物学家在属、种的水平上鉴定出某种微生物。 本书是各级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以及质检部门的技术人员很好的案头工具书,也可供从事医学微生物的研究人
本书是兼具学术和科普价值的动物学新著。云南素有“动物王国”之美称,自古以来,不少研究者都试图深入认识它。徐霞客在游云南时就对一些特有动物作过生动的描记。新中国成立后,以昆明动物研究所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们,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查清动物资源本底,踏遍了云岭滇水,长年累月的风餐露宿、洒尽汗水,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收集了大量的标本和资料,终于次系统科学地描绘了云南动物王国的基本面貌的形成过程。此中的艰辛与豪迈,唯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 云南动物区系具有显著的区域地理学特征,众多的特有属和特有种,引起了生物学家、地学家以及社会公众的极大兴趣。其动物资源具有物种丰富而物种种群数量较少的特点。本书以丰富多彩的照片和生动的文字,系统描绘了鸟兽虫鱼,是各种动物在自然状态下的色彩及其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