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行为分析与儿童行为管理(第2版)》在保留应用行为分析基本原理、预防和解决问题行为的具体实践方法等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新增了过去十年里作者的总结和思考,其中极具开创性的理论与方法是作者独一无二的思想成果。新增内容探讨了行为主义背后的生命观,阐述了应用行为分析在孤独症教育干预中的实践,提出了教育干预应秉持的基本理念,并将应用行为分析与我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是作者十年来临床经验与思考体验的结晶,也是对本书第1版的深化与延伸。阅读《应用行为分析与儿童行为管理(第2版)》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观察应用行为分析,进而了解它的全貌,并把握教育中的基本原则。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进入行为主义的殿堂,在陪伴、引导、反思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成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阿斯伯格综合征》向我们展示了一些翔实的案例,案例里的主人公都很聪明,但都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相关的执行功能缺陷和阿斯伯格综合征相关的社交情感障碍所困扰。本书围绕12个存在ADHD和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聪明的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个案报告展开,每一章均引用了很多例子,讲述他们的优势和困难,解释如何通过适当的治疗帮助他们克服ADHD带来的障碍,提高理解他人、与他人高效互动的能力。在案例之后,是关于这些障碍的近期新的科学描述。本书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提供了有关ADHD和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科学信息,非常适合临床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医疗和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以及那些被此类障碍困扰的人士及其父母阅读。本书同时主张将阿斯伯格综合征这一诊断重新纳入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
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大脑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从增强神经可塑性、降低炎症水平、保持肠道菌群均衡等角度介绍了如何通过食物来改善人的心理健康。作者基于营养精神病学理论找到了12种抗抑郁关键营养素——叶酸、铁、长链ω-3脂肪酸、镁、钾、硒、维生素B1、维生素A、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和锌,并介绍了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物。另外,作者还提供了一个6周饮食计划,旨在一步步指导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以及其他饱受情绪问题困扰的人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心理健康。
预期性焦虑是指因预期会面临某种令人害怕的情境(如面试、旅行或重要的社交活动等)而出现的焦虑,往往使人犹豫不决,产生回避和灾难性想法。本书是写给受预期性焦虑问题困扰的众多读者的自助图书,由从业长达40多年的资深焦虑问题专家莎莉·M.温斯顿和马丁·N.塞夫所著。 本书以现代心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为基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预期性焦虑的概念、表现和生物学基础。作者摒弃了可能会适得其反的传统的单纯技能教授,采用目前国际循证医学证据最多、应用最广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以智慧心念引发读者思维模式的质变。同时,本书还介绍了以“期待、接纳、允许”为中心的“舞蹈”五部(DANCE),通过让步和承诺来解除预期性焦虑的桎梏,使读者重获心灵的自由感、自主性及愉悦感。 本书不仅适合焦虑障碍、强迫症患者阅
6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十分之一的人患有某种形式的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即认知受损情况超出正常衰老的范畴、但仍未达到阿尔茨海默氏病和其他痴呆症患者所经历的严重障碍。这是第一本专为患有MCI的患者、家人以及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而撰写的书,作者均为致力于MCI专业的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本书阐述了MCI的性质、对老年人的影响以及处理措施。作者解释了如何诊断和治疗MCI,并就如何通过饮食锻炼、社交活动以及忆策略来改善认知健康提出了建议。书里提供了多个案例,着重阐明了MCI患者所面临的现实生活问题。该书也包括“询问医生”、阅读材料和相关网站的链接等,可用来指导读者改变健康的生活方式。
《来我的世界转一转:漫话ASD、ADHD》由日本资深精神科医生岩濑利郎撰写,详细阐述了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人士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人士的特征,并通过32个具体情景,以漫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本人”和“周围人”在面对这些情景时不同的视角,为读者传授了在工作、生活中相处的秘诀。 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来到我们的世界,认识我们,理解我们,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宽广、更包容的世界。
厌食症,全称为神经性厌食,早在150年前由英国医生威廉·格尔爵士和法国医生查理斯·拉赛格命名。20世纪中叶,厌食症曾被认为是仅见于发达国家的、在“以瘦为美”观念影响下的“西方文明病”,其病因复杂,治疗困难,早期的治疗方法要么仅限于改善体重、内分泌等生理指标,要么让患者陷入漫长的精神分析中越来越瘦。 本书作者希尔德·布鲁赫在20世纪70年代开创性的工作打破了这一心身割裂的僵局,她指出了优先改善厌食症患者极低体重的必要性,同时强调对产生和维持厌食症的心理过程的深入剖析和理解。布鲁赫里程碑式的研究发现重塑了现代医学界对厌食症的认知,从此,厌食症的谜团被一步步揭开。 作者在本书中带着对厌食症患者深切的同情、尊重和理解,以生动平实的叙述,勾勒出他们挣扎艰难的人生;同时,又恰到好处地将简洁深刻的心理分
本书收集整理了各种常见皮肤病的伍德灯照片,并通过肉眼观察的彩色临床照片进行对比,配合文字对伍德灯的发展史、发生机制、使用条件,特别是对常用皮肤疾病的诊断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
本书由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官方授权出版,为DSM-5系列简体中文翻译版图书之一。本书将DSM-5诊断标准和循证医学治疗方案整合,通过表格、图片、建议问题等形式为临床上诊断治疗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提供专业参考,可帮助精神科医生顺利开展诊断性访谈,对各级临床医生为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循证治疗非常有帮助。
作者根据自身患抑郁症多年获得康复后的亲身体验,研究总结出一套心理理论体系——秋水理论。作者利用网络平台,现身说法,帮助无数有相同痛苦的人摆脱困扰,重拾信心,走上康复之路。本书正是作者根据大量咨询案例和康复实践总结编写而成。本书系统阐述了抑郁症的心理发生机制,颠覆了公众对抑郁问题的认知,揭开了抑郁症久治不愈的真相,解析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惑。纵观全书,作者思想观点独特,逻辑严密,内容深刻,问题论述深入浅出,案例剖析形象生动,适合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研究者、大中小学教师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心理学爱好者等相关人员阅读。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精神科护理日趋发展与成熟起来,为满足当下精神科临床护士能力提升需求,《精神科护理临床教学案例分析》以精神科临床病例为引导,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分析帮助精神科护士建立临床思维,拓展护理决策能力,引导护士了解临床常见疾病及疑难病例的评估与护理,在疾病各个阶段如何运用临床思维能力解决护理问题,丰富精神科护理教学素材,贴近临床护理教学需求。整部书深入浅出,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本书丰富的案例选材,为低年资精神科护士临床教学提供学习依据,同时扩充国内精神卫生临床护理教学案例,帮助精神科高年资护士提升教学能力,适用于全国各级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护士使用。
《湿疹皮炎与皮肤过敏反应的诊断与治疗(第2版)》从总体上介绍过敏相关的重要知识、过敏性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梳理五十余种临床常见的湿疹皮炎与皮肤过敏反应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手段等信息,便于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快速提取重要信息,锁定疾病的分类,进行严重性评价、诊断和治疗。第2版在2010年第1版的基础上,增加和修订了30%左右内容,根据近十年的临床需求变化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并辅以国内外近期新的研究进展,指导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强。本书将对广大皮肤科医生,尤其是基层医院、社区医院的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囊是人体主要的附属器,由胚胎毛囊生发细胞发育而来,随后形成毛母质细胞。毛母质细胞发育出内、外根鞘和毛干。毛囊由上到下分成毛囊漏斗、峡部、毛茎和毛球,各部位细胞形态又有差别。因此,向不同的毛囊细胞类型和毛囊部位分化的肿瘤极为庞杂,而这还没有将毛囊周期考虑在内。目前,关于毛囊肿瘤的专著对这类肿瘤的分类和描述均不相同。这既体现了该病的复杂性,也说明了临床迫切需要一套系统完善的毛囊肿瘤分类体系。 《毛囊和毛囊肿瘤组织病理学图谱》开篇介绍了毛囊和毛囊肿瘤相关病理术语,并配以经典清晰的图片,有助于大病理和皮肤病理医生的入门学习。该书将向毛囊分化的肿瘤根据毛囊分部和细胞来源进行分类,详细讲解了每个毛囊部位的分化线索,以及毛囊肿瘤的结构模式和轮廓,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毛囊肿瘤分类体系。
本《蓝皮书》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引用近期新循证证据,采用专业数据处理技术及统计学方法对所采数据进行分析,专家集中研讨论证,最终成文。本《蓝皮书》主要包含以下5部分内容:银屑病诊治进展,银屑病规范化诊疗中
本书属于“医万个为什么全民大健康医学科普”丛书系列,由近千名医学专家撰写,为推广医学科普做出来突出贡献。本书对涉及皮肤科的常见问题进行解答,内容包括常见皮肤病如病毒性皮肤病、细菌性皮肤病、真菌性皮肤病
近年来,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不断增加,但由于其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临床上极易误诊和漏诊而丧失治疗时机。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肺部真菌病的关键,但确诊的依据只有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真菌侵袭的证据,或正常情况下无
《皮肤病理学精要图谱》源于麻省总医院签发皮肤病理报告的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素材,它分享了显微镜下阅读病理切片的一些心得体会。《皮肤病理学精要图谱》有许多手绘素描图和表格以及精美的组织病理学图片,用于介绍常见皮肤疾病的病理学表现。每一章均简要,专注于学习要点。此书同时包含了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的各种表格及一个术语表以拓展读者的知识。
在心理治疗中掌握理论知识是重要环节,但是仅掌握理论知识,有些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在处理具体心理障碍问题时仍会感到困惑。本书介绍了森田疔法的基本理论、治疗方法以及它在心理咨询、心理门诊、住院患者中的应用特点,重点介绍了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和技巧。本书还介绍了疑难案例的森田疗法心理治疗细节、各种案例治疗过程中出现困难时的应对策略,以及部分疑难案例的督导情况。
本书秉承基于循证的原则,描述了临床精神病学实践中的常见问题,提供了处理策略,旨在为治疗精神病性障碍提供个体化的方法。对于常用的治疗精神性障碍和双相障碍的药物,本书提供了数据和指导,也为处方者和患者提供了所需要的工具,以便他们权衡各种治疗选择的成本和效益,找出适合患者具体需求的治疗计划。书中主要介绍了不同疾病及不同病程阶段对各类精神科药物的使用及不良反应等,同时本书的附录提供了包含这些数据的表格。作为药物选择和药物不良反应的指导性工具书,本书内容实用,译者团队专业,对精神科医生、精神卫生从业者的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价值。
本书作者樊一斌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皮肤病学博士,有着深厚的皮肤科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乐于交流、热心大众科普和教育,坚持不懈地通过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传播皮肤科知识,深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 如今,皮肤问题不再只是一个面子问题,它已成为一个健康问题。这个时代的大众希望获得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正确的护肤知识和功效性的护肤产品可能形成共识性趋势。 本书是樊一斌博士精心编写的基于循证医学的科普读物,在确保内容专业科学的基础上,尽量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无论你是护肤“小白”还是“成分党”,都可以轻松阅读本书,并在这里找到你想了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