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卫生方》由李璆、张致远原辑,释继洪纂修,凡三卷,主要内容成书于宋元时期,比吴又可《温疫论》早300余年,提出瘴疟与伤寒不同及岭南“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元气不固,感而为病,是为之瘴”的病因说,并主张治疗上必须因地制宜,与《温疫论》有互通之处,但在治法上由于时地差异等原因,而一主苦寒,一主辛温,可以互参。此外,《岭南卫生方》纂集了岭南地区的早期医学著作,对了解岭南医学的学术发展,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集古良方》十二卷,刊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清·江进纂辑。本书为验方汇编,内容系清以前医方,分成48种门类,各卷按照疾病分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养生等各科。卷一分为诸风门等;卷二分为危症急救门等;卷三分为五绝急救复苏门等;卷四分为痰嗽门等;卷五分为疟疾门等;卷六分为诸疮门等;卷七分为跌打损伤门等;卷八分为补养门等;卷九分为眼目门等;卷十为妇人门:卷十一为小儿门;卷十二分为子嗣门等。本书计收成方1017首,多数方剂编有七言歌括,方便诵记。本书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占代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经验,切合实用,是有临床参考价值的方书。
《质问本草》是清代吴继志所著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本书是作者采集琉球诸岛所产的各种草木植物,并写生配图,同时广泛质询于福建、北京等地的儒生、药工、药农等,反复鉴定而后成书。《质问本草》体例统一,以图配药,并详述所质询诸家之说,述其形态、功用、别名等,是一部较好的药学著作。对于研究清代地方本草学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不知医必要》四卷,清·梁廉夫撰,刊于清光绪七年辛巳(1881)。梁廉夫,字子材,清代城厢人。梁氏博学多识,多行善事,于行医治病颇有心得。其所著《不知医必要》以验方辑录为主,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卷首简述望闻问切四诊精要,卷一至卷二列内科常见杂病诸方,卷三收录内科杂病及儿科诸症用方,卷四分述妇科和外科方药。每病先论病理、辨证、用药等,后述及各方,论述简明扼要,有论有方,内容实用,所选方药多为历代名方验方,用药简便易得,便于推广,有利于不知医者,遇病检阅,按证施方。
晋代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部针灸专著。它继承了《内经》中脑为阳的六经理论和卫气理论,也吸纳了营气理论。皇甫谧在该书的总论中收录了“十二经脉”,但没有用它去串联全身穴位。元代的《十四经发挥》对后世的针灸理论影响很大。作者滑寿把“十二经脉”正式当做全身穴位的连线。这种变化看起来似乎是针灸理论的进步,然而却是不幸的倒退;因为它把先进的刺穴疗法的理论倒退到古老的刺脉疗法的时代去了。针灸理论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其中有可能与当时药物疗法在医疗中占有*的优势有关,因为做为药物疗法支柱的藏府论并不重视脑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唐朝的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片面支持了脑为“奇恒之府”和“脑为阴”的观点,从根本上动摇了《针灸甲乙经》的理论基础。尽管后来《十四经发挥》取代了《针灸甲乙经
《伤寒正医录/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编著者清·邱成平。《伤寒正医录/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十卷,清代邵成平(字庸济)编著,成书于乾隆九年(1744年)。邵氏精伤寒学,认为张仲景《伤寒论》非独疗伤寒,亦为疗诸科之本。然其辞古奥,其义深邃,其法百变,读者每以为难。历来注《伤寒》者数百家,其中或同或异,皆可互参考证。故对历代医家所注《伤寒论》进行考证、研究,并结合己见,务期洞筋濯髓而必求其是。暮年不避寒暑,奋笔纂成《伤寒正医录》。书名“正医录”,系从博览中觅其精髓之内涵,体现了本书较强的实用性,对后世研究《伤寒论》颇有参考价值。
本书49篇,首为脉诀,分述二十八脉,脉象主病,以及浮、中、沉三侯,五脏本脉,真脏脉,四时之脉,从症不从脉,从脉不从症等;以下分为伤寒、瘟疫、脚气、斑疹等四十七门,每症详述病因、证治、并附治方。
《金匮方论衍义》是《金匮要略》的早期全注本。三卷。元·赵以德撰。撰年不详。此书不但注熏对《金匮》脉象的阐释和发挥,而且还从疾病辨证角度,强调病因与体质因素对病证的影响,对方论的阐发也很精辟独到。由于是注释《金匮要略》家,故对后世《金匮要略》的注释产生了重要影响。清·周扬俊评介赵氏注本“理明学博,意周虑审”。该书撰成之后未曾梓行,仅有少量抄本。
《温病条辨》系温病学著作,清·吴瑭(鞠通)撰于1798年(嘉庆三年)。作者受吴又可、叶天士影响,在多年临证实践的基础上,著成该书。因书仿《伤寒论》写法,分条列论,以求简要易诵;又恐简则不明,故将一切议论分注于各条之末,因以“条辨”各书。 书分6卷。卷首《原病篇》,引《内经》有关条文19条,其下分注,讨论温病之原始。卷1~3分上、中、下三焦立篇目,共列治法238条,方201首。卷4为《杂说》,论救逆、病后调治等。卷5为《解产难》,专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诸症。卷6为《解儿难》,议小儿急慢惊风、痘症等。吴氏按三焦分部论述温病发展过程,总结归纳出病变转机,提出三焦辨证纲领,有别于伤寒六经分证,与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之说相得益彰,使温病学说体系获得进一步充实、完善。本书是中医学“温热”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经典作。全书分为三卷,书中收载了药物365种,包含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为君,主养命,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灵芝:中品120种为臣,主养性,无毒或有毒,期的服用,如知母、丹参:下品125种为佐使,主治病,多有毒,不可久服,如巴豆、大黄。适合中医工作者、中药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本集记载了朱良春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本集记载了秦伯未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佚名编著《黄帝内经素问(中医传世经典诵读本)》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国现存 早的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之名 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该书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其成书时间大约从春秋战国至两汉之间。《内经》不但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而且在疾病认识、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也初步构筑了后世中医发展的支架。本书不做繁琐考证,不做白话译注,全书版面层次清晰,便于读者时时诵读,是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临床工作者 的中医经典书籍。
《厘正按摩要术》,又名《小儿按摩术》,清·张振鋆辑。本书是在明,周子蕃《小儿推拿秘诀》一书的基础上校订补辑而成。征引文献广博,增补内容丰富,编次条理明晰。 全书4卷。卷一辨证,包括四诊及按胸腹等儿科诊断方法;卷二立法,叙述各种按摩手法及外治法28种;卷三取穴,介绍十四经脉经穴图说、儿科推拿取穴及手法图说29种;卷四列证,叙述惊风、疳疾等24类疾病的证候及推拿法。 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曾多次刊刻,极具临床实用价值。本次出版是以清光绪张氏述古斋医书刻本(原刻本)为底本整理而成,为便于读者学习,书前撰写导读。本书对从事中医推拿、中医儿科及临床工作者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