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镜合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医学生涯中,坚持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中西医优势互补,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 他在临床实践中, 师古而不泥古, 习西医而不受制于西医,西为中用,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本书就是他从医五十余年学术见解与临证经验的结晶。 本书分三部分。上篇『镜合医话』系统整理了陈老的现代中医学术思想, 围绕『什么是现代中医』、『如何成为真正的现代中医豐两个问題进行了深入讨论,阐明了现代中医成长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展现了陈老对现时中西医争论热点的评议及对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思考。下篇『镜合验案』为本书的精华所在, 所选验案反映了现代中医『能中不西、 优势互补、病证相合兰的诊病和治病思维,并由陈老逐一审阅:每病之下首先列出,万剂关键词、中药关键词,为陈老治疗
本书共十二章。章概述,主要介绍常见慢性腹痛性疾病的一些共性内容,包括病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常用中西医治疗药物和措施等;第二章至第十二章,每章均系统地介绍一个疾病,这些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症、慢性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阑尾炎、泌尿系结石病及慢性盆腔炎,每一疾病均以概述、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分别论述。全书着重于对各慢性腹痛性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规律的探讨和总结,在中西医结合辨证、辨病方面有的创见。 本书可供从事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借鉴。
本书是一部介绍中西医结合诊疗肝胆病的临床专著。全书分上下2篇及附篇。上篇为疾病篇,分病因病理、临床诊断、防治方法、诊疗经验4个部分,介绍了60多种常见肝胆病的中西医诊疗概况;下篇为进展篇,共分19个专题,从诊断和治疗两大领域汇萃了肝胆病的研究进展;附篇为药物篇,分抗病毒、免疫调节、降酶退黄、抗肿瘤、预防、对症治疗和中药制剂7个方面,收集了肝胆病的常用药物及用药要点。 本书可供广大中西医临床医生,尤其是肝胆病专科人员参考,同时也可作为科研、教学人员以及医学生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后,随着西方医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中西医两种医学之间即开始交流和借鉴,中西医结合从此起步。溯本求源,中西医结合医学从无到有,相互吸纳和借鉴,取长补短,在对立和统一中走向结合之路。依次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即中医药学的传承——西方医学的传入——中西医结合的起步——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医学。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是全球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正面临着“白发浪潮”的冲击。老龄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也是对医学提出的新任务。研究老年医学也是社会发展之必然,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在老年人健康保护、疾病预防和治疗过程中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两者不可或缺。 疼痛学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2007年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了“疼痛科”,提出了医院疼痛科的建设部署。疼痛医学属于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疼痛科的医师知识面要宽,临床经验要丰富。中西医结合治疗疼痛,不论在学术理论还是操作技能上,都具有互补性,弥补了对方的不足,具有广阔的前景。要实现卫生部的目标,缩短与国际疼痛学发展的距离,还需要我们付
《焦虑障碍中西医基础与临床》由唐启盛主编,本书共九章,从焦虑障碍的概述、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临床评估和特殊辅助检查、焦虑障碍的诊断和治疗、预防与护理、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等方面对焦虑障碍的基础与临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书适合中医学、西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务工作者以及医学院校师生教学、科研、临床工作学习参考。
《中西医融合观》首先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由于人类放纵欲望而引发许多不良行为,这些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改造了人类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而引发疾病,因此作者提出节制欲望可以预防疾病、保持健康,乃至规范人类行为、改造人类自己。
本书是一部介绍中西医结合诊疗肝胆病的临床专著。全书分上下2篇及附篇。上篇为疾病篇,分病因病理、临床诊断、防治方法、诊疗经验4个部分,介绍了60多种常见肝胆病的中西医诊疗概况;下篇为进展篇,共分19个专题,从诊断和治疗两大领域汇萃了肝胆病的研究进展;附篇为药物篇,分抗病毒、免疫调节、降酶退黄、抗肿瘤、预防、对症治疗和中药制剂7个方面,收集了肝胆病的常用药物及用药要点。 本书可供广大中西医临床医生,尤其是肝胆病专科人员参考,同时也可作为科研、教学人员以及医学生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自1958年国家明确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政策以来,中西医结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本书篇回顾了中西医结合提出的历史背景,探寻中西医结合提出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篇主要从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角度阐述中西医结合的现状,并基于近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中西医结合项目,分析当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方向。第三篇主要讨论了中西医结合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争议,并基于争议点从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以及专家等多个层次作问卷调查和分析,以预测中西医结合未来的走势。第四篇主要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凝练共识,提出中医的科学发展前景,并大胆构建中西医结合理论新体系,促进中西医相互融合。
本书以“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为指导,融合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有关妇科学、女性保健养生养颜术的实践和研究的成就,并符合卫生部关于新世纪教材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的要求,还注重全书的整体优化及编写的标准化、规范化。 全书分五篇二十六章。篇为现代西医妇科学基础,包括女性医学生物学基础和女性的社会学基础;第二篇为西医妇科临床医学,包括女性常见疾病及性病的诊断与治疗;第三篇为中医女性学基础理论;第四篇为中医女性临床医学,分述中医妇科各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治则与治法;第五篇为现代中西医养颜理论与方法。 本书适用性与可操作性均极强。编著均为在职专家、教授,编写中注重现代中西医医学实用水平及发展。
血栓范围较广,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心脑血管血栓病,目前是我国人口病死原因的位,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如何提高血栓的防治水平,已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与普遍关注。 全书共分十章,除章概论外,其余各章主要介绍了各种血栓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思路与方法、康复、预后及预防等。全书病名均采用西医命名,中西医诊断,体现了辨病、辨证相结合的特点,突出中医药防治优势,融合西医治疗方法,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中西医结合血栓病学是一门新的临床学科,是综合运用中西医学术理论与方法,通过渗透、整合、交融产生新的理论与方法,以研究人体动脉系统、静脉系统和微循环系统因血栓形成所致疾病的病理生理和疾病预防的医学分支学科。《中西医结合血栓病学》主要介绍了各
自1958年国家明确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政策以来,中西医结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本书篇回顾了中西医结合提出的历史背景,探寻中西医结合提出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篇主要从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角度阐述中西医结合的现状,并基于近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中西医结合项目,分析当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方向。第三篇主要讨论了中西医结合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争议,并基于争议点从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以及专家等多个层次作问卷调查和分析,以预测中西医结合未来的走势。第四篇主要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凝练共识,提出中医的科学发展前景,并大胆构建中西医结合理论新体系,促进中西医相互融合。
本书依据西医疾病分类方法,介绍了妇科常见病的诊治,每一种疾病都分为西医和中医两部分。西医部分论述了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等内容。中医部分则阐明了其病因病机和辨证论证。全书较好地阐述了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的新理论、新知识、新疗法。
作者从中西结合的角度简明扼要地阐述肾脏疾病的发生机制、诊断要点、鉴别诊断等,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肾脏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法,并对中医、西医、中西结合治疗优势进行了综合阐述,内容系统全面,方法科学实用,有利于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和降低医疗费用。适合肾脏疾病相关科室的医师及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中西医治疗疑难杂症兼验方精选》是作者侯德永在50年的临床实践所诊治的疑难杂症患者中,挑选了最常见的典型病例,对其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经验教训、防治方法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取长补短,提高了疗效。使这些患者得到了及时治疗,缩短了疗程,为患者节约了资金。同时作者通过临床验证,精选了100个验方,简单易行、经济实用,供患者选用。该书适合每个家庭及农村、社区广大医务工作者,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医生参考阅读,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半个多世界以来,中医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有了长足的发展,有些学者将其分为五个方面: 1.文献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对中医古代医籍进行了大量的收集、保存、点校、注释、语释、影印和出版。 2.理论研究: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卫生部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许多院校集体编写了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 3.临床研究:集中在对证的研究。 4.多学科研究:从古代哲学角度研究中医。 5.实验研究:采用西医的若干理论指标分析验证中医药的疗效。 从内容上看,这些研究工作,对某一理论、某些具体的理法方药的理论研究较多,从整体研究和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者少;从发展趋势上,以现代医学思路和方法指导者越来越多,以中医思路为指导,从中医理论自身发展规律研究者少,从中国医学之所以能悠久不衰的实践根基入手的研
本书内容包括总论篇和各论篇两部分。总论篇主要介绍疡科发展简史、疡科疾病的命名、疡科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介绍疡科常用抗菌药物、诊疗技术、麻醉以及疡科现代研究进展等。各论篇介绍疡科临床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外科感染、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甲状腺疾病、乳房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损伤、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疾病等,共70余种疾病;介绍每种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现代研究等内容,能够反映疡科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及当代疡科基础及临床研究水平,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还编写了方剂索引附于书后。
李达主编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导航、个人调理攻略、名家防治指导、药食宜忌速查、医患互动空间五个部分。重点在“个人调理攻略”中介绍血小板重度减低状态病患与持续性、慢性血小板减少人群如何起居、饮食调养、消除诱因与自我防护、适度运动,及其预防反复发作与防治进展等内容;“名家防治指导”中介绍了患病后如何进行中西疗,尤其介绍非药物疗法,诸如外治法、预防措施等促进康复;“药食宜忌速查”主要介绍常用中西药物不良相互影响及其药物、;“医患互动空间”介绍了患者及家属关心的常见问题,进行寻医问药的指导。本手册的内容尽可能全面涵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药物、饮食、防护、起居、环境、寻医用药等方面的防治与康复知识。可供患者、家属、基层社区全科医生、初级医务工作者及护士、
《泌尿系疾病中西医结合调护手册》是第一部关于泌尿外科医疗及护理、中医及西医交叉学科的一本专著。本书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护理理念,突出在中医治未病理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指导下,采用正确的操作、合理的调护,以促进泌尿外科疾病患者的康复。本书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图文并茂,既介绍了泌尿外科常见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知识,如泌尿系统的解剖、常见疾病、围手术期护理等,也介绍了群众感兴趣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饮食调护,康复指导等内容。全书采用问答形式,言简意赅,帮助护士及普通群众,从日常生活细节着手,促进疾病康复,是一本临床专科护士、医疗学生及受困于泌尿系统疾病的广大群众的可读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