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东方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运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新视角解读《内经》的主要理论,使其中所传载的丰富生命科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内经》理论体系进行了一次较深刻的文化解读和医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剖析。该书在剖析其中的相关医学知识的同时,着重解读其中所述医学知识发生的社会、人文、天文、历法以及临床实践的相关背景,尽可能地还原其所传载医学知识的精髓和真目,使那些想要了解其中主要医学内容而无暇通览原文的志士仁人,能够宏观地、整体地、纵向地、多层面、多靶点地把握其中所传载的医学理论发生背景、发生过程及要旨大意。因此,本书在撰著时一改历代研究《内经》时注重原文训诂诠释,分段演绎之旧,运用练达、直白、畅言陈述的语言表达形式,将其中传载的医学知识划分为21个知识模块予以介
《类经》是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注释《黄帝内经》的一部经典之作。原书共计三十二卷,分为十二类,三百九十节,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26nbsp;年)。全书将《灵枢》《素问》合为一书,按摄生、阴阳、藏
《本草纲目》为明代著名医学家、博物学家李时珍所撰,被誉为 东方医药巨典 ,它展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成就,取之不尽的中华医学知识宝库,素享 医学之渊海 、 格物之通典 之美誉。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 中国的百科全书 ,成为历代医者和读书人孜孜以求的必修书。其内容涉及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及历史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是一部有着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书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将《本草纲目》中适合现代人养生治病的实用性功效提炼出来。精选1000多幅珍贵金陵古图,600多幅栩栩如生的手绘彩图和中药实物照片,增加本书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本书白话文全译,翔实严谨、通俗明了,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人人都能看得懂,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文化。
本书成书于明正统十丰乙丑(即公元1445年),为明·陶华晚年的作品。陶华,字尚文,号节庵道人。据其自序推算,当生于公元1368丰。卒年不详,大约在明正统十年(1445年)之后。浙江余-杭人。自幼习儒,旁通诸说。临证精于脉诊,随证方方,不拘成法,多有奇中。永乐年间为医学训科,宣德年间致仕,著有《伤寒六书》和《伤寒全生集》。 本书成书后即刊行于世,全书共四卷,约14万言,内容包括序、凡例(据叶眉寿堂藏版补入)、目录和正文四部分。目录分属各卷之前(此次整理增补了总目录,以方便读者),正文四卷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为总论及六经标本,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正伤寒,温热病,具阴证,类伤寒,阴阳相似,合病,并病,风温,痉症,疫疬天行等;第二部分为各种症状及证候的辨证论治,并列方药及加减变化,即所谓“辨一证,则立一方。一方
《闯关记:我的 觉悟之旅》是作者持续15年研读与临床实践《黄帝内经》的心得集。《黄帝内经》是由一道道难关组成的,每往前一步都是一关,而且关口是无止境的;“觉悟”既代表我们人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也表明觉悟将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全书分为文字关,文化关,解悟关和实践关四个过程。作者力图从语言、文化、内涵到应用帮助《黄帝内经》的读者和中医文化爱好者打通一条新颖而广阔的道路出来。此书既是作者阶段性的思想总结,也是一本难得的对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现代式的全面解读。
《闯关记:我的 觉悟之旅》是作者持续15年研读与临床实践《黄帝内经》的心得集。《黄帝内经》是由一道道难关组成的,每往前一步都是一关,而且关口是无止境的;“觉悟”既代表我们人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也表明觉悟将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全书分为文字关,文化关,解悟关和实践关四个过程。作者力图从语言、文化、内涵到应用帮助《黄帝内经》的读者和中医文化爱好者打通一条新颖而广阔的道路出来。此书既是作者阶段性的思想总结,也是一本难得的对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现代式的全面解读。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医论、中篇为医案、下篇为医方。上篇包括:我国骨伤科的起源与发展、我国骨伤科手法治疗的渊源发展及应用、我国骨伤科手术疗法的早期应用与贡献、略论骨折与脱位、四肢骨折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极为珍贵的一部分。早在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作出了以“诗三百”为代表的诗篇,此后每个历史时期,诗歌创作都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不少名篇佳句脍炙人口,传诵至今。 《的古诗词》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具有成就的古诗词,包括是诗经,汉赋奇葩,独秀芳华,乐府诗香醉千里,魏晋诗文,中华风骨,大唐诗情,盛世华章;宋词的美丽与哀愁;元曲,触及心灵的浅吟低唱,一生最爱纳兰等8个篇章,涵盖了各个时期文学史上著名诗人和词人的作品。 为了帮助读者提高阅读效果,《的古诗词》还设置了注释、赏析了等栏目,其中,注释将难理解的字句作解释,扫除阅读障碍,方便阅读,赏析则对这些经典名篇的内容与主旨进行传统解析,间
《类经》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继隋代杨上善《太素》之后,对《黄帝内经》进行全面分类并注释讲解而成的一部医学经典之作。 张景岳(1563~1640年),名介宾,字会卿,景岳乃其号,别号通一子,明代杰出医学家。祖籍四川绵竹,后迁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他出生于兼通医药的官僚世家,家境富裕,自幼聪明好学,素性端静,博览经史百家,其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医理。景岳幼时即从父学医,有机会学习《内经》。十三四岁其父带他进京拜名医金英(字梦石)为师,尽得金传。主要著作包括《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 全书共32卷,分为摄生、阴阳、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12类,各类之下又分360多节。根据相同的内容,拟定标题,题下分别纳入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