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有代表性。熊春锦先生总结历代高真圣贤的道医学、中医学理论及经验,结合自身道医临床实践写成此书。书中介绍了道家的“一元四素方法论”和“三元(源)化生万物学说”,介绍了道医学的三元生理学、道医病因学等,详细阐述了人类的性体系统一本体性体系统、培生性体系统、永生性体系统、灵光内蕴性体系统,在这之前,无论是传统中医学界,还是在道学界,都没有显传的丈献资料对这些系统介绍透露得这么详细;有关经脉系统的十二经络、八脉道、四线三窍等许多内容都是罕见前人的详细论述。道医病因学中的玄源全息体元致病外因和隐态地气水气场性外因,是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当
《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的经典,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要籍,由於书中积淀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只把它交给中医界来发掘是远远不够的。清代朴学大师们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於是发凡起例,染指《黄帝内经》的研究,如胡澍的《内经素问校义》,孙诒让的《素问王冰注校》(见《札逻》第六册)等等,就是他们的研究成果。《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组成,成书於西汉之前,文字古奥,素称难读,要想进入这一宝库,的注解无疑是一把金钥匙。在林林总总的《黄帝内经》注本中,张志聪的《黄帝内经集注》堪称翘楚.问世以来评价一直很高,这就是我们选择它的理由。 张志聪字隐庵,为清代顺治、康熙年间的名医,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他出身於医学世家,从小熟读圣贤书,冀博取功名,不幸少年丧父,家庭失去支撑,於是
本书是 中医大家秦伯未先生为满足读者学习了解中医的愿望而编写的一本中医启蒙书,书中分为理论、法则、方剂、药物四部,对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进行了较为全面而又提纲挈领的介绍。内容既浅显易懂,又切合实用, 适合初学中医者阅读参考。
《药征 药征续编》为日本汉医学家东洞吉益所著,是东洞吉益毕生研究《伤寒论》用药规律的成果总结。全书收载药物53种,每味药物分考征、互考、辨误、品考四项进行介绍,即首先介绍每味药物的主治、功效,接着选
1《伤寒论浅注》为陈修园的代表著作之一,约成书于清嘉庆一年丁己(公元1796年)。全书共6卷,遵从张志聪、张锡驹所分章节,专注六经诸篇,至劳复止;以平脉、辨脉、伤寒例、诸可不可等篇为王叔和所增,皆置之
清代学者徐松(1781-1848)所撰《登科记考》三十卷,是研究唐、五代人物、史事、科举和文学等方面的重要著作。该书自清道光十八年(1838)成书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充分重视和广泛好评。赵守俨先生在《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8月第1版)的《点校说明》中,对该书的学术价值和主要特点,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取材宏富,而不伤于滥。其取材包括史籍、方志、类书、总集、别集、笔记小说、碑志石刻,范围甚广。资料的搜集虽不能说已做到纤细不遣,但确已将唐代科举的重要数据条分缕析,粹为一编。编者对待资料的态度并非以多为胜,而是作了较为认真的选择。如凡例谈到: 图经、家乘,例载科目,而近世府厅州县志袭谬承讹,动遭指摘。……颜师古《汉书注》云:“私谱之文,出于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今同斯例,
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有代表性。熊春锦先生总结历代高真圣贤的道医学、中医学理论及经验,结合自身道医临床实践写成此书。书中介绍了道家的“一元四素方法论”和“三元(源)化生万物学说”,介绍了道医学的三元生理学、道医病因学等,详细阐述了人类的性体系统一本体性体系统、培生性体系统、永生性体系统、灵光内蕴性体系统,在这之前,无论是传统中医学界,还是在道学界,都没有显传的丈献资料对这些系统介绍透露得这么详细;有关经脉系统的十二经络、八脉道、四线三窍等许多内容都是罕见前人的详细论述。道医病因学中的玄源全息体元致病外因和隐态地气水气场性外因,是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当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是中我国和以前文化遗产学典籍中的重要文献之一。其内容和体例是针对《黄帝内经》的某些问题设难答疑,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和发挥。“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唱医雅言》为珍孤本古籍,此前在“中医学苑”上连载七篇,流量不错,很多读者咨询买书的问题。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入门书。《唱医雅言》原为“乐山子”之秘本。“乐山子”何时何许人氏,已难以考证。道光元年(1821),隐居陕西的名医汪海峤在陕西旬阳蜀河朝阳古洞修著《唱医雅言》,明一后学王太华校正。民国十七年(1928)《新镌唱医雅言》由陕西旬阳华阳五彩石印局印刷出版。本书应为古唱医之本章(教材),其内容“至简至易”,其词章“方而圆”“众病齐备,诸方周全”“削去荆篱,剪除枝繁”“道贯疗疾之药石,喜之经脉以串连”“无名不备,无方不立”。全书涵盖一百四十四个门类,一百四十个病种,有内、妇、儿、外、五官等科别,其文风清且显,其方用妙如神,可谓是蔚然大观也。既使是在健康事业日新月异之今天,
一、《曹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根据文体形式将曹植作品分类编排,并将其残篇佚文附在书末。 二、该书以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的《陈思王集》(此后简称张溥本)、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此后简称《全三国文》)、涵芬楼《续古逸丛书》本《曹子建文集》(此后简称《续古逸丛书》本)、丁晏等校订《曹集铨评》(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等为参考进行校勘。 三、该书每篇作品均有题解,对该作品的写作时间、缘由以及艺术风格有简要介绍,作品之后选列有历代文学评论家对该作品的评点。原文中的繁体字、异体字,一般均改为通行简体字,以便阅读。 四、该书“汇评”部分参考了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
本书以人体五脏为核心内容,将《内经》关于五脏的认识,结合日常生活、临床实践,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解。《黄帝内经》将人体比喻成一个小朝廷,其中肝、心、脾、肺、肾五脏都有对应的官职。如心为君主,肝为将军,肺为宰相,脾为仓廪之官,肾为作强之官,这五脏各司其职,共同参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此外,五脏与其他六腑及形体官窍相互配属,形成了五大功能系统。这个系统也与自然界相应,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薛己 (1487~1559),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今属江苏)人。其一生著述颇丰,本书收有12种,另有后人整理薛氏医案1种,共计13种。其中内科方面有《内科摘要》两卷,系薛已内科代表作,共载医案200余例。全书以虚证立论,认为诸病皆以脾胃、脾肾亏损,命门火衰为要,治疗重在固护脾胃,补益肝肾。个案言简意赅,颇有精意。传染病方面有《疠疡机要》三卷,为麻风病专著,于麻风病本症、变症、兼症及类症逐一介绍。外科、骨伤科、口腔科方面有《外科发挥》八卷、《外科心法》七卷、《外科枢要》四卷、《外科经验方》一卷、《正体类要》两卷和《口齿类要》一卷,分别记述有关病证诊治大法、治疗验案及方药。妇科方面有《女科撮要》两卷、《校注妇人良方》二十四卷,前者列述30种常见妇产科疾病的证治和方药,并载治案。后者则“间取临川陈良甫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