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新编》多数人认为是清初被誉为“医圣”的傅青主的用药经验集,由陈士铎代为整理编撰。全书分宫集、商集、角集、徵集、羽集五卷,卷前有序五篇,又有凡例十八则、劝医六则、七方论、十剂论、辟陶隐居十剂内增入寒热二剂论、辟缪仲醇十剂内增入升降二剂论,对《精校本草新编》目的、医道、七方、十剂的内涵进行了论述。 《精校本草新编》以药名为纲,列举了270余味药物。对每一味药物,先叙功效,后发尚论,对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禁忌的论述,均能略人所详,详人所略,见解独特,,尤其是对部分常用药的理解精深,实为“医圣”用药的不传之秘。对临床医生深入理解和运用中医药,提高治疗效果,均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本次精校,以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所藏的稿本和康熙三十年(1691年)本澄堂初刻完整版为底本进行整理
方剂学理论先后天均不足,存在颇多缺陷。本书取名“方剂学新思维”,意在用新的思路来建立方剂学的理论体系,重写方剂学理论,并用创新的理论来分析具体方剂。全书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频出,思路清晰,论证缜密,逻辑性强,并引用大量古今方剂与医案及作者的临床心得为论据,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之佳作,对临床医师更好地认识方剂、运用方剂,甚至创制方剂、研究方剂,均有裨益。
全书分为两篇。篇是配伍速查,编者对351种药物按照《新编药物学》的分类原则进行了分类,并对所有药物均标注一个对应的编号,方便查阅。第二篇是配伍原因的释疑,编者主要从药物配伍后理化性质变化、毒性和不良反应增加以及药理作用特点等方面对禁忌配伍和慎用配伍进行释疑,力求准确。为避免重复查找,编者统一按小序号药物配伍大序号药物进行编写。
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的《中医方剂大辞典》,是将历代中医药著作中的方剂进行整理、研究、编纂而成的一部方剂学大型工具书,是对有史以来中医方剂研究成果的一次大总结,将填补自明至今,中医方剂文献荟萃成书的空白。全书约1800万字,收方约10万首,分11册出版。目录以方名首字笔画为序;最后一册为全书目录索引和检方病证索引。具有全面、准确、易检、实用的特点,为当代中医方剂学中无其右的划时代巨著。 本书为其册,收方名字首一画至三画的方剂,计9634首方。
本书从我国历代著名中医药文献中,精选出各代名医所创制的方剂,以正、副方目的形式编排,共列9031条。内容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选条科学严谨,方源准确可靠,用法详细具体,方论精辟独到。编排也着眼实用,前有笔画目录,后有病证索引,很便于查阅检索。本书不仅对中医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极有参考价值,而且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为世界医学提供宝贵经验亦具有重大意义。
本书阐发《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之奥旨,分上、中、下三部分,共列方剂340首,其内容丰富,引证资料广博,集各家用药之精华。书后并有附录一卷,所载为《伤寒》、《金匮》缺方及逸方。本书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惜目前其书仅存著者自刻本,鲜为人知。此次校勘尚性首次。 本次整理以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藏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著者自刻本为底本校注而成。采用标准简化字、加新式标点,对于原书错点字、异体字、通假字、俗字一律径改,不加注说明。原书上中下三卷分目录,此次整理加以合并,并将各卷目录前面“归安莫文泉枚士”等字一并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