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如用兵”,非是虚夸,故徐大椿设论用药当与否的重要性。医之用药,犹如将之用兵,善用药者,必先广读诸家本草,再而临床实践应用,反复观察验证,方能真知药性,灼见药效。《本草丛书》重点在于实用,既注重临床应用,权衡法度,又重视学有渊源,了解发展规律,使之掌握历代医药家的用药经验,得以古为今用。《本草丛书:本草问答》是其中一册。
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经方家。他一生致力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究,率先提出《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并将其方证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卓越的疗效。为国内外学者所称道。冯世纶主编的《胡希恕(第2版)》系统整理了胡老一生的理论建树与临床经验,对于后人学习、研究与运用《伤寒》《金匮》颇多启迪,是一部难得的上乘佳作。《胡希恕(第2版)》可供中医医、教、研工作者参考。
本书为“用耳朵学中医”系列丛书拓展卷中的一本。目的是通过趣记法,帮助读者记忆方剂的组成与功用。本书以我社方剂学教材为蓝本,选取了362首常用中医方剂,按照方剂学教材的分类,共分为19章。作者将方剂组成中的药名字音相同、相近者,利用其原字或谐音字巧妙的搭配起来,编成一、二句意思连贯的话,即所谓的“趣记”,同时每首方剂下还有载有对照、组成与用法、功效、主治、方歌和备注等项目。其中趣记、对照、组成与用法、功效、主治几项将配以同步录音材料。为便于检索,书后附有汉语拼音索引。 本书内容精当简洁,编排生动活泼,紧扣教材,配以同步的录音,通过趣记联想记忆和声音重复记忆,帮助读者记忆中医药基础知识,实用性较强,适合中医院校学生和中医初学者使用。
清末北京名医杨熙龄,号铸园。一作著园,杨熙龄著梁宝祥、郭海、张伟、张新勇、李玉喜等校注的《著园医药合刊》一书,铅印于1923年10月,线装四册一函、内含《著园医话》五卷。《著园药物学》三卷,是杨氏平生关于中医中药的一些短论,其中有读古今医药书刊以及笔记中关于医药方面论述的摘评,有些是他自己对某些病症的治法和某些药物性能疗效的个人见解。杨氏不但博览古今中医药书籍,而且阅览了当时所能见到的一些中译本西医药书和日本的著作。书内有不少论及中西医药互有长短之处,可以说是一个较早的能吸收西医药之长的中医生。
《药性赋》在古代中医的传承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全书内容包括总赋(包括寒、热、温、平四赋);用药发明(总论用药大法);主治指掌(记90种常用药的功用和主治);用药须知:本草(分别将玉石、草、木、人、禽兽、虫鱼、果品、米谷、蔬菜9部中主要药物的性味、功能和主治编成歌赋,便于习诵)。
灵芝是一种能延年益寿,具有良好保健效果的药用真菌,被视为吉祥之物,长寿的象征,故有瑞草之美称.过去,我国医药工作者对灵芝的研究甚少,对发芝的认识也不很全面。70年代起,我国医药科技工作者和国外同行开始对灵芝进行了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疗效等方面的研究。灵芝具有提高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对心脑的供血、供氧能力,提高细胞、组织生理功能,安神,解惊,解毒等功效。
本书共分二十四章,章至第八章介绍药物剂型设计基础、处方前工作、优化技术、新药制剂的研究与申报、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工程验证、生物等效性研究与药物动力学数据处理等内容。第九章至第二十四章按主要剂型介绍注射剂、眼用制剂、散剂和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滴丸剂、小丸剂、软胶囊剂、膜剂和涂膜剂、软膏剂、硬膏剂、巴布剂、凝胶剂、栓剂、气雾剂、液体制剂等内容。以实例的形式介绍一些新技术,如脂质体、微球等在注射剂中介绍,胃肠道生物黏附给药系统、口服渗透给药系统、口服定时给药系统、胃漂浮给药系统、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等则在片剂中介绍。总之本书力求全面介绍药物剂型的新技术、新工艺等,以使读者了解更多的新剂型设计的有关知识。 本书可作为各层次剂型研究与设计工作者进行新药开发与剂型设计的参考用书,也
龙眼营养丰富,具有开胃益脾、补虚益智、养血安神等滋补作用。 本书系统介绍龙眼。从其栽培、品种,到中医对龙眼的应用及现代科学对龙眼的研究,介绍古今龙眼选方和食疗验方1 00多首。
《灵芝:从神奇到科学(第2版)》中“认识灵芝”、“如何正确选择、服用灵芝产品”和“灵芝制剂的制备方法”等章节让读者对灵芝有较全面的认识,对灵芝产品及其生产过程有初步了解,这有助于提高读者辨别产品真伪、质量高低的能力,增强对夸大或欺骗宣传的抵抗力。
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学.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既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又是一门实用的科学。数千年来,在中国民间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治疗疑难杂症的妙方、秘方、偏方,为中华民族之繁衍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妙方世代相传于民间,药味不多而又具有独特的疗效,是广大人民群众为了生存在同各种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就地取材,反复摸索出来的简易治病方法,也是民间各种奇异思维和智慧的体现,于疑难杂症。可谓“小方治大病”、“单方一味,气煞名医”。 本书作者结合近二十年的行医工作经验,翻阅了大量的医疗保健知识书刊,依照古代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秘方、奇方把对一些常见病有独特疗效的妙方、验方、食疗方汇集成册。 全书划分为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男科、五官科、皮肤科、肿瘤科、美容科、长寿滋补药
《中药规范化与靠前化的关键问题:对现有中药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为中国科协学会学会部组织的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之一。本期沙龙以转基因水产动植物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等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专家、学者
《外科方外奇方》四卷,清·凌奂撰,原名维正,宇晓五,一字晓邬,晚号折肱老人。归安人。 本书凡二十一门,计方三百七十九首。全书以方带病,略于议论与症脉,详于制方与施用,文句朴实,通俗易懂。述方皆外科不传之秘, 切合实用。
“临床有风险,用药需谨慎”,虽是套用其它行业的用语,对医生来讲,也同样为很好的警示。 另外,多说一句,手册可以做成电子版,但我更偏爱传统的纸质版,因为后者不会“一键即逝”,给人可靠、正规的感觉。
《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突出适用性,对乡村医生、社区卫生人员和广大群众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更多的中医药知识,增强利用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意识,有利于基层中医药人员掌握更多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并运用于医疗保健服务实践。中医学易学、易懂、易用,对于治疗疾病,维护健康,解决人民群众的疾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主要介绍了历史您久的中医药学;中医巧妙认识生态人体;疾病都是自身平衡紊乱;治病只为帮助你自己恢复;组方选药犹如调兵遣将;养生就是为了健康长寿等六章内容。
偏方,是指药味不多,对某些病证具有独特疗效的方剂。《偏方大全》收古今偏方、验方、食疗方两千三百八十余首,富实践之经验,寓医理于其中,内容翔实,说理清楚,条目井然,通俗分易。此书用以治病,方微药简,广泛易行。于医于民,均可择用,必皆有裨益。 《偏方大全》第三版在第二版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增补修订: 一、充实内容,力求“大全” 初版约一百四十种病症,分列两千余首方剂,这次修订后达一百七十余种病症,分列两千三百八十余首方剂。在增补内容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对第二版全书方剂的用料、制用法、功效、使用注意与禁忌,用浅显的文字,扼要地补充介绍。有的引证资料来源,以便读者了解和掌握。 二、按病分类,病归各科 第二版共分九大部分,经补充、调整内容后,第三版划分为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儿科
柳长华主编的这本《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传统知识保护的国际与国内背景、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概念与特征、保护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专门保护制度的设想等,旨在提高公众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尊重意识,对推动合理利用和可持续生存发展有所帮助。
本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大量运用丰富多彩的图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川贝母作为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分布情况、发展情况、栽培管理等内容。
土家族民间药物资源丰富,防病治病方法多种多样,简、便、效、廉的民间方药流传甚广,深受群众喜爱。《土家医方药精选》在编排上,疾病按大科分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各科疾病病名,采用
《玉楸药解》八卷,载药二百九十一种,为黄元御将仲景未用之药,择其临床有效之品,论其药性药理。其论述简明扼要,直中临床运用,是学习中医临床用药的珍贵参考。供中医研究人员、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
土家族民间药物资源丰富,防病治病方法多种多样,简、便、效、廉的民间方药流传甚广,深受群众喜爱。《土家医方药精选》在编排上,疾病按大科分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各科疾病病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