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搜集整理中医古籍及近年有关文献,结合编写者的研究成果,首次明确提出了芳香中药学的学科概念,全书共分为总论、常用芳香中药、芳香中药药理学、芳香中药化学、芳香中药制剂学、芳香中药材的产地、采收、贮藏与栽培六章。从常用124种芳香中药的性能功效、种植栽培、药理毒理、化学成分、制剂等方面全面总结了芳香中药的特性和规律,初步构建了芳香中药学的理论体系,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芳香中药学的专著,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作用。
出版价值:显微鉴定是中药鉴定传统四大鉴定法之一,是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的必须收载的内容,同时也被《美国药典》、《英国药典》、《欧洲药典》和《日本药局方》等多个国家的药典收载。中药显微鉴定是指利用显微镜,依据对照中药的组织、细胞或内含物的特征,对中药(检品)进行真实性鉴别的方法。偏振光显微镜与正常光显微镜不同之处在于在检测具有偏振光性的中药显微标志物时,利用其偏振光性可以排除不具有偏振光性物质的干扰、快速寻找到检测标志物。目前中药粉末检验已经开始偏振光检验,但对于植物组织尚无系统研究。 本科学研究情况:显微鉴定研究鼎盛时期是“七五” “八五”(1986 ~ 1995年)期间,由国家科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国内30多个医药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数百名科技人员共同参与,对220种(
《治疗药物监测临床应用手册》针对公认有必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药物和目前研究支持需要进行监测的药物,通过外治疗指南、工具书、医药数据库及文献报道的搜集整理,详细阐述各个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监测指征、治疗窗、监测方法、分析方法及药物相关基因等治疗密切相关内容。
本书以现代药理学的理论及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进行阐述,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药药理的基本知识以及中医临床最常用中药的近期新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其中总论7章,介绍了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概况、药性理论的机理研究、中药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以及常见药理作用的简易实验方法。各论21章,收载药物481种,按中药传统功效分类方法进行分类排列,每味药物按正名、别名、来源、性味、功能主治、主要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毒副作用等栏目编写,其中重点是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栏目。本书在内容上做到了突出药理作用,反映临床应用,力求新颖全面,揭示古今规律。在编写上做到了体例新颖,特色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十二章。上篇《生命内景》在考察百余种传统中医药学和道教医学典籍的基础上,以“一气周流”为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复现了古人视野下的人体生命规律,并浓缩为一张“医道太极图”;中篇《药方剖析》以“医道太极图”为模型工具探讨从《道藏》精选出来的81张药方的配伍机理;下篇《古为今用》站在宏观层面,审视了《道藏》药方的优缺点并探讨其是否可以古为今用和如何古为今用的途径。 这是目前我国学术界第一部以传统中医药学和道教医学为理论依据努力还原复现古人眼中的生命内景,并以此分析《道藏》代表药方配伍原理的集理论建构和实践应用于一体的学术专著。从此点上看,本书具有良好的出版价值。
本项目精选人参、西洋参、三七、川贝母、西红花、铁皮石斛、肉苁蓉、红景天、天麻、党参、天山雪莲、黄精等常见的24味药食同源中药,分为草本、木本、动物和菌类3类,介绍了与中药相关的传说故事、名称变化、加工方式变化、产地、野生采摘和人工培育知识、市场上常见假冒伪劣产品特征、真品特征、药膳食谱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一部中医药科普读物。
清王子接所著的《绛雪园古方选注》,又名《十三科选注》、《古方选注》,清·王子接著,刊于雍正十年(1732)。书中主述仲景方法、诸科方论及病源,对各方方义、药性、配伍等予以注释。主要内容有伤寒方、伤寒科、内科、女科、外科、幼科、痘疹科、眼科、咽喉科、折伤科、金簇科、祝由科(删)、符禁科(删)。后附《绛雪园得宜本草》,简称《得宜本草》,收录药物354种,仿《神农本草经》分为上中下三品,扼要叙述药物性味、归经、主治功用及相关药物配伍,通俗易懂,颇为实用。《绛雪园古方选注》以辽宁中医药馆藏介景楼藏板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为主校本,并参考绿荫堂藏板、扫叶山房藏板、千顷堂本等版本精校而成,以飨读者。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为古今名文精释,选方近400首,按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第五版《方剂学》的分类原则分类,以类别为纲,以所选方剂为目,共设19章(涌吐剂和驱虫剂没有列入)内容较多者,每章又分为若干干节。每章之道设概说,其内容是介绍本章方剂的定义、治法、功效、应用范围、注意事项、临床证侯特点、常用的药物、配伍方法、代表方等,使读者能有一个概括的认识。章尾设有简述。简述是将本章方剂简明扼要的综合比较,旨在读者分清各方功能的异同;每首方剂设方名。来源、组成、用法、歌决、功效、主治、治证浅解、方剂临床应用十项。 中、下篇为治疗男女科病证的古今名方。计千余首。以病证为纲,治方为目,方病并重的笔法叙述。每章治方之前设有概说,介绍本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和主要证侯表现,使读者对本
《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共收载常用中药材344种(包括附药),分植物类药材、菌藻类药材、树脂类及其他加工类药材、动物类药材、矿物类药材,共五大类。每个品种按别名、来源、历史、产地、生产概况、采收加工、性状鉴别、品质、规格等级、贮藏、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等进行介绍,重点在于中药材的性状鉴别,并保留了传统中药材鉴别的专用术语。附注对伪品和类似品,以及北京地区习惯用药的情况详加叙述,以防伪劣药混入或错误使用。书后附“中药名汉语拼音索引”和“中药材彩图”495幅,用以对照参考。 中药材经验鉴别是中药行业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它主要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以区分药材的真、伪、优、劣。此方法具有简单、易行、迅速、准确的特点,是中药工作者必须具备的
本书引用大量参考文献和应用实例,介绍了包括天然产物提取、生物活性测试、薄层色谱法筛选、天然产物分离和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核磁共振谱联用等多种技术,提供了许多与实际工作相关的信息。 本书可供从事天然产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和中草药活性成分研究的研究人员及医药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参考,对有机化学、仪器分析领域研究与开发的人员也有较大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