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精油疗法是当前治未病防治中最为推崇的一种自然疗法。2015年理疗级植物精油正式进入国内,目前已经有近百万人在尝试着把精油运用到日常保健与康复理疗中。本书将从中医角度来探视植物精油的应用,试图给精油使用者及爱好者、中医爱好者一个全新的视角。
《内》《难》《本》《伤》,中医四维,不通不可以为大医。然方出《伤寒》,药归《本经》,乃临证之基,在实操层面更重于《内》《难》。《本经》乃《神农本草经》之简称,论药之本,世无第二,后世诸家,基本循此书之筋骨,各凭经验羽翼其上,但时增术繁,瑕瑜共见。各代精研中药之大家,无不在这个轮回里来来去去,书越多,术越繁,道越隐。说一千,道一万,无非数据之搜集、整理、分析、归纳、关联。古人皓首穷经,亦不免喟叹书山无顶、临证无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AI问世之后,很多学习研究之法,亦需应时而变。本书之精髓,正是以AI之利,阅尽书山,海纳众医经验,提炼出简练、高效、可靠的中药使用路径,为众说纷纭的中药界树立一些路标,令深入杏林者有道可循。
本书为任之堂主人余浩的临床中药学讲稿之二。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脏腑用药法,以脏腑为纲详细讲解了临床常用的药对,既讲解了现行教材对药物的论述,也阐释了《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论述,旁征博引,紧密联系临床实际。下篇为能量四门与升降开阖用药法,注重从道家角度、象思维角度对药物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多年临床心得加以发挥。书中散在诸多临床体悟和实践效方,均为作者无数次实践总结所得,用之临床颇有效验。 全书以口语的形式妮娓道来,既有对中医经典、中药理论的真知灼见,也有对象思维、道医理论的深入思考,既有精彩的医案,也有独到的临床用药经验,可读性佳,实用性强,尤其适合中医初学者阅读。
本书全面系统介绍新会陈皮的相关研究与应用成果,包括新会陈皮的药用历史、生药学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等内容。对于指导医药人员和普通老百姓深入研究和合理应用陈皮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国内第一本专门介绍陈皮的专著。
“汤液经法图”展示了一套以五脏虚实辨证+五味补泻治疗为框架的古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其中,辛咸甘酸苦五味是遣方用药的关键,是中药五行属性的功效延伸。本书先构建还原中药五行属性的方法学,再紧扣临床功效,解读150味常用中药的五行属性与主导药味,为“汤液经法图”的临床实践提供支持。
一种古老的疾病,杀死了近一半曾经在这颗星球上生活过的人,改变着人类的基因;两种神奇的药物,拯救了亿万患者的生命,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影响着国运的兴衰。 从罗马帝国的衰落、印加帝国的灭亡,到西方殖民的兴起、太平洋战争的打响,疟疾随人类的迁徙而蔓延,改写着历史的走向。 以生命为代价,先辈们发现了疟疾的克星——南美丛林里的金鸡纳树,东亚山野中的青蒿。金鸡纳树皮的有效成分奎宁在几代化学家的努力下被“验明正身”、人工合成,成了无数人的救命药,却在半个多世纪后陷入耐药性的困境。 从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写下“青蒿一握”开始,青蒿素沉寂于中医古籍一千六百多年,直到在屠呦呦参与的秘密科研项目“523”任务中被重新发现,才终于在21世纪初走出国门,成为当下治疗疟疾的中流砥柱。 时至今日,全球每年还有数
本书介绍了常用补益中药如人参、阿胶、燕窝、冬虫夏草、灵芝、鹿茸等二十余味;重点讲述这些药材的来源、产地、性状、真伪鉴别经验、功效与主治、用法与用量、使用注意、食疗等,内容实用性强,对于如何挑选优质中药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本书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药学》配套习题集,其范围和内容与教材的教学大纲、教材内容一致。习题集的编写顺序与教材的章、节顺序一致,以方便学生同步练习,也便于与教材配套复习。读者对象主要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本专科生、成人教育学生、执业医师资格和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人员及其他学习中医药的人员。本书编写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以习题形式进行复习、巩固、强化,也为学生应考提供便利。 本书覆盖了教材的全部知识点,并对必须掌握、熟悉、了解的基本知识、基本内容以变换题型的方法,予以强化。试题科学、严谨,尤其注意到了选择题的题意与备选答案不可模棱两可。题型有选择题(包括A1型题、A2型题、B型题、C型题、X型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总题量两千三百多道,每道题后均附有参考答案
《论语》20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蕴涵着儒家 为核心基本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经典。在古今诸家注疏中,尤以今人杨伯峻先生的译注兼具 性与可读性,被 为 适合于当代读者的《论语》读本之一。 本书为简体大字本,加大开本及字号,版式疏朗,双色印刷,原文、译文及注释三部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可以有效减轻视力负担,并使阅读过程赏心悦目。 繁体字本中《试论孔子》、《导言》、《论语词典》等,是杨伯峻先生的研究心得,欲深入学习、研究《论语》或古代汉语的读者,敬请参阅繁体字本《论语译注》。
浙派中医本草学派是指主要活动于浙江一带,及籍贯为浙江学者的传统药物学学术派别。为浙派中医的一大分支。本书系首次对浙江本草学派做深入、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全书分七章,即学派概述主要本草学家及著作、其他医药学家及代表著作、《本草图经》中浙产特色药材、药论选释“方剂选录、医案选按等。适合广大中医药人员、西医学习中医人员和中医院校师生阅读。
随着中医药法的实施,中医药知识的普及、社会竟争的激烈、药源性疾病的增多和药物毒副作用的不断出现,中医药日益受到人们的喜欢,它以方法简单、疗效确实、药力集中、副作用少而被人们接受。中成药疗法,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通过中成药内服或外用或合用手法等作用于局部,通过口服或局部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通过药物或手法等,对局部俞穴及经络的刺激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应用方便、疗效确实,无痛苦,副作用少,因而受到广大患者的喜爱。虽然中成药治疗效方很多,但散见于各种医籍之中,查找使用不便,且目前尚无一本中成药治疗方法专辑。有感于此,作者经广泛收集资料,斟酌筛选,编著成这本《百病中成药辨证疗法》。
物精油疗法是当前治未病防治中最为推崇的一种自然疗法。2015年理疗级植物精油正式进入国内,目前已经有近百万人在尝试着把精油运用到日常保健与康复理疗中。本书将从中医角度来探视植物精油的应用,试图给精油使
该书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文化创作基金支持的成果之一。早在2006年,“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即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做出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指示精神,更好地加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的保护与传承,在课题组长刘淑芝总主编的指导下,白建疆主编组织中医药文物专家、中医药文献研究专家、医史文化专家等完成该书的编写工作。 《中医传统制药工具图鉴·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系列丛书》共收录图片160余幅,图片中展示的制药工具均从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所藏数千件中医传统制药工具中精选而出。全书分为四篇,分别为中药制药工具的起源、早期的汤剂煎制器具、早期的药酒制作器具、中药丸散膏丹制作器具。该书只是古代中医制药
乌龟自古便是四大“灵物”之一,其生性恬淡、悠游逍遥、寿命绵长,被无数文人墨客誉为长寿的象征, 家以其甲壳卜卦,医家以其肉和甲壳入药,因其滋阴功效强劲, 被誉为“北方玄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本书从讲述与乌龟相关的众多历史典故、医药知识入手,对龟甲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并着重介绍用龟甲提炼而成的精华一一龟甲胶。何清湖主编的《好甲方能成好胶(龟甲胶)》层次分明、娓娓道来、插图精美,品茗细读,既能拓展历史人文眼界,又能学到医药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本书是根据临床用药的需要,将常用中药按照药物药对的形式,并结合相须配伍的方式编写,药有单用之功效,方有配伍之特点,辨析用药,才便于临床正确用药,配伍药对,才便于增强药效。本书对于中药的特点说理透彻,有理有据。作者紧密结合临床,将自己多年来从事临床的一些用药体会、经验也记载其中,便于读者结合临床应用。全书按照【药性概述】【注意事项】【药对主治】【应用比较】【用药体会】等栏目编写。本书适合于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爱好者参考阅读。
该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包括抗食管癌中草药研究的历史概况,抗食管癌中草药功效分类,抗食管癌中草药常见药理成分,抗食管癌中草药加工、储存、中药剂型和服用方法及煎煮方法,抗食管癌中草药常见毒副作用等五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引导读者了解不同年代的专著所记载的不同的抗食管癌中草药的情况,如清朝的《本草正义》中记载了高良姜、急性子、兰草、蓝淀、砂仁等中药;了解抗食管癌中草药的不同功效、常见药理成分、加工方法、储存方法、服用方法、煎煮方法。为了安全使用这类中草药,还要了解它的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各论部分为具体的药物。此部分录入了自古至今有文献记载的治疗食管癌的中药和“亦食亦药”之品,常用药物69味, 用药物47味,共计111味;药名按照其拼音首字母英语26个字母顺序排列,易于查询。每味药一般包括三
本书通过50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及名胜古迹,向青少年及普通大众,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药材知识,使青少年儿童和普通大众在趣味盎然的故事中了解中药的来源与应用,激发青少年对传统中药的好奇与兴趣,鼓励和引导他们热爱中医药事业,积极主动传承 的中医药文化。
本书作为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手册,囊括理论和实操两方面内容,它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40年的临床试验管理经验,同国内外基于风险的质量监管要求相结合,编写成册。本书从药物临床试验研究者、伦理委员会、申办者等视角出发,就临床试验风险识别、分析评估、监控审查等环节的操作规程做出阐释,并探讨了各方参与者在其中应履行的职责,为临床试验提供了行业范本。
本书汇集了作者在近五十年临证中,应用本草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书中讲解了315味中药,按照本草认知、药效比较、用药体会栏目编写,突出中药治病的特点,解读药物作用。每一味药物均紧密结合临床,便于读者领会
本书以文化药旅的形式,分别从饮食、民俗、汉字、文学和哲学的角度,向读者展示了中药与多元文化的水乳交融;《药名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秉承“名正言顺”“名副其实”的宗旨,分别从生肖、农耕、道家、儒家以及外来文化的视角,向读者呈现了中药药名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漫话中药》一书共6章,主要讲述了一些中药命名的原由、部分中药来历的趣闻轶事、中药趣话、中药谜语、中药谚语、中药对联、中药诗文、中药拾趣、中药之最、中药养生歌、中药传说故事、药性歌括及注解和一些经典中药知识等等。关于中药名,书中除介绍了数种常用的命名方法外,还介绍了一些特殊中药名的趣谈和一些中药名来历传说故事。关于中药谜语,除介绍了一些简单的中药谜语外,还介绍了一些特殊中药谜语和一些中药谜语趣话。关于中药诗文,除了介绍一些用中药名写的对联、诗词、谚语外,还介绍了一些中药对联故事、中药诗文故事及中药养生歌等。《漫话中药》中另有两章专篇讲了一些中药小趣闻和中药小故事。最后一章对中药歌括400味进行了注释。全书内容通俗易懂,可供中医学院老师、学生及其他中医药工作者和中医药爱好者阅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