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精油疗法是当前治未病防治中最为推崇的一种自然疗法。2015年理疗级植物精油正式进入国内,目前已经有近百万人在尝试着把精油运用到日常保健与康复理疗中。本书将从中医角度来探视植物精油的应用,试图给精油使用者及爱好者、中医爱好者一个全新的视角。
中草药在保障民众身体健康和民族繁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满足广大中草药爱好者系统了解中医药理论体系、掌握中草药相关知识的需求,我们组织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长期从事中草药教学和野外植物识别、饮片识别的专家共同编写了本书。 全书收录了约600种常用中草药,按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湿药、消食药、活血祛瘀药、补虚药等主要功效分为20章。图文对照,每种中药描述了中药名称、药材来源、入药部位、采收加工方法、品质优劣评价标准、药材识别特征、药性及功效、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现代药理研究、验方精选等内容;彩色图片包括原植物、动物、药材或饮片的原色图片。旨在为读者提供丰富而又准确的信息。 本书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作为中医药从业人员和中医药爱好者的工具书,也可作为生活家居的收藏
“汤液经法图”展示了一套以五脏虚实辨证+五味补泻治疗为框架的古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其中,辛咸甘酸苦五味是遣方用药的关键,是中药五行属性的功效延伸。本书先构建还原中药五行属性的方法学,再紧扣临床功效,解读150味常用中药的五行属性与主导药味,为“汤液经法图”的临床实践提供支持。
本书是《中国南药志》(第一卷)内容的延续。全书收载血竭、石斛、紫金牛、千年健等50余种南药,每药分别从生药鉴别、栽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毒理学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较为全面和翔实的介绍,旨在突出这些南药的特点与价值,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南药提供科学资料和丰富信息。 本书可供从事南药科研、教学、生产及临床应用的相关专业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以柴胡为对象,围绕药材质量评价与中医方剂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以药材质量评价为出发点、延伸至经典方剂的科学问题为导向、以代谢组学技术为手段的 中药材质量评价-中医方剂科学内涵挖掘 研究思路与策略,为中药现代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全书共分为12 章,章至第六章介绍了柴胡药材品质评价的研究内容,第七章介绍了含柴胡的经典方剂的抗抑郁作用研究内容,第八章至第十二章介绍了以柴胡为君药的经典方剂逍遥散科学内涵的挖掘。本书适合医药院校、科研院所及制药企业从事柴胡药材生产种植、中药研究与开发的相关科研工作者、研究生、本科生作为学习参考书,也可供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从我国中草药宝库中精选了现今临床常用的456种中草药(包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的绝大多数品种),全书按各种中草药的入药部位进行分类,分为六大类:全草及干燥地上部分类;根、茎、叶类;花、果实及种子类;皮类;动物类;其他类。并分别介绍了每种中草药的别名、来源、识别特、生境分布、采收加工、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精选验方等知识。文字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图片清晰,易于识别;并收有使用注意,以提醒广大读者注意各种中草药的使用事项。书中为每种中草药一一配备了精美的彩色手绘图片,还增加了一些药物主要识别特征的局部放大图,以方便读者朋友们进行对照识别。
庞国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十余年,近十年来一直在从事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实践录》系其将临床研究的部分经验心得及理论认识上的创新点汇集,形成的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专著。本书在第一版基础上,增加了《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常用验方》等内容,并更新了部分医案。全书分上、下篇。上篇为基础篇,计9章,分别阐述了2型糖尿病的中医病名、形成因素、病机特点、提高疗效的思路方法、精准治疗三要素、“三辨诊疗模式”与“序贯疗法”的构建与应用、慢性并发症的证治及纯中药调控血糖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下篇为临床篇,选载了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部分验案,展现了上篇理论在临床中的充分应用,具有不错的示范效果。本书立题新颖,论理充分,贴切临床,其验案疗效确切,用数据说话,真实地
方剂学是中医学的主干学科之一。它的发展是经历了药物——方剂——治法——制方理论——方剂学的过程。方剂学虽然是解放以后随着中医院校成立正式开设的学科,但近几十年来发展却很快,许多先进的科学理论、科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引入方剂学科的研究之中,使方剂学中现代科学成分逐渐增加,现代方剂学已见雏形。本书则总结近年来方剂学中的有关现代方剂学的内容,编著为《现代方剂学》一书。 《现代方剂》的主要内容由方剂学的发展简史、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基础方剂、临床方剂、实验方剂及索引等组成。 方剂学的发展简史:本书提出划分方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方剂的产生及方剂学形成,方剂数量的增加及方剂学术流派的形成,制方理论逐渐完善,方剂学的发展及现代方剂学形成。 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提出方剂学的四个主要
物精油疗法是当前治未病防治中最为推崇的一种自然疗法。2015年理疗级植物精油正式进入国内,目前已经有近百万人在尝试着把精油运用到日常保健与康复理疗中。本书将从中医角度来探视植物精油的应用,试图给精油使用者及爱好者、中医爱好者一个全新的视角。
岭南地区是全国药材的主要产区之一,本书收集了编者团队自2000年以来对岭南常见药用植物以及混伪品进行的薄层色谱的研究工作,概论中介绍了薄层色谱指纹图谱技术的形成、特点、操作方法与应用 ;高效薄层色谱的操作技术及薄层色谱技术的发展等内容,各论中将搜集到的常见的38种岭南特色中药材,在严格实验条件下,分别做成薄层色谱指纹图谱,本书不仅有各种药材指纹图谱制备的方法与结果分析,还有药材的别名、学名、英文名、来源、产地及栽培、化学成分、形态特征及药材鉴别、性味功能介绍,并配有野生照片与药材成品照片。本书主要作为农林和中医药高等院校、岭南中药材使用或生产的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参考书,亦可供有关中药材生产经营、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其他经济植物研究和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阐释中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与基础,主要论述中国医药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容。本书将中国医药学理论体系视为整个中国医药学的基础。天人合一理论是中国医药学文化思想的基础,太极八卦、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医药学哲学理论的基础,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国医药学气象理论的基础,气血精神理论是中国医药学生命物质理论的基础,藏象表观是中国医药学生理解剖理论的基础,四诊合参是中国医药学诊断理论的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国医药学临床理论的基础,病证辨治是中国医药学结合理论的基础,治病求本是中国医药学决策理论的基础,经络腧穴是中国医药学针灸理论的基础,性味主治是中国医药学药物理论的基础,君臣佐使是中国医药学方剂理论的基础。内容新颖,视野开阔,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及本科学生与研究生学习参考。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医疗实践的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的健康理念产生,国内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竞争力的加强,中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该路线图坚持以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为基本原则,把握国家总体战略需求、应用领域和产业实际需求,明确中药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中药产业技术发展进行整体预测和研判,进一步提出中药产业未来发展的行动方案,以及实现路线图所需的政策、协同、人才等支撑条件,为有效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合理配置产业创新资源提供正确的指导。
《汤液经法图讲记 2 还原中药的五行属性》 “汤液经法图”展示了一套以五脏虚实辨证+五味补泻治疗为框架的古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其中,辛咸甘酸苦五味是遣方用药的关键,是中药五行属性的功效延伸。本书先构建还原中药五行属性的方法学,再紧扣临床功效,解读150味常用中药的五行属性与主导药味,为“汤液经法图”的临床实践提供支持。 《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 “汤液经法图”是商·伊尹所著《汤液经法》的关键原理图。但《汤液经法》原书早已散佚,无法得见,这个图是通过梁·陶弘景所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转引而保留下来。《辅行决》是敦煌遗书,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数量众多的各种经卷、绢画、佛像等文化瑰宝中,未被国外强盗掠走的那一小部分,并几经周折流传至今。“汤液经法图”的实质,就是一幅在阴阳五行理
本书以《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确定的医疗、产业、养生保健、教育、科研、文化与对外交流等维度为纲,构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评价的主要形式与内容,全面评估中医药事业省际竞争力,真实反映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情况、地区差异与动态变化。本书旨在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各省份中医药事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客观准确展现不同地区的中医药发展差异,并充分展示中医药发展良好地区的经验,为各级相关部门及机构进行决策提供重要的政策依据。
本书首先对《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积极意义与存在不足之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全面的评价,继而选出该书所载78种现今临床常用药物,根据原书三品分类法依次而下。每药内容除收录《神农本草经》原文外,并将后世医家及有关文献对其基原、性味、功效、主治病证的认识进行了诠释。最后介绍了作者临床应用该药治疗相关病证的配伍组方、疗效结果以及粗浅体验。本次整理再版,增补了叶显纯先生遗留的部分“《神农本草经选读》讲稿”,叶明柱、叶平所撰《隋以前人参考》一文。同时,纸数融合出版,针对每味中药设置随文二维码,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中药的原植(动)物图、药材图、饮片图、性状鉴别、伪品及其鉴别以及《本草纲目》原文等数字资源,从而更好地看图识药,温习中医经典,助益提高临证水平。
本书将经皮给药与功效性化妆品有机串联起来,对中药经皮给药与功效性化妆品的理论、技术和相关产品的没计、制备、评价、注册与管理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总结与介绍,指引了一个新的经皮给药技术应用领域,为 著作。本书力求做到技术前沿,案例引导,希望能给从事经皮给药和化妆品研究及相关产品开发与生产的同行和专家学者提供帮助和指引。
凡膳皆药,寓医于食。中国千年来的生活体验,演化出"药食同源"文化。《黄帝内经o太素》中即有"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的记载,许多食物可用作药物,许多药物也可用作食物。《神农本草经》也明确记载上品药、中品药、下品药各120种,其中120种上品药"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为了达到健康之道,除了注意日常生活习惯之外,饮食的调整也可达到养生目的。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或不同的病情,选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疗作用的食物,以食为药,以食代药,通过合理的烹调加工而制成"食疗"佳品。因此药膳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本书选取了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药食同源的中药,系统阐述了其产地、种植、性味归经、食用价值及药
本书为医科院药物研究所总结近10年科研成果的专著,内容包括各研究项目的立题背景、研究思路、实施路线、技术方法、研究结果等,对我国新药创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