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首次對中國書法的深層領域--書者在書寫過程中的注意、思維﹐大腦功能的本質以及其與漢字特性之間的關係--以實驗方法作出了初步的探討﹐並對書法操作的積極作用如書者的認知活動與認知能力的影響﹐也開展了 原創性的科學檢驗。重點研究發現表明﹐毛筆書法的操作對書者的認知活動能產生促進作用﹐長期的實踐亦能增進書者的認知能力和效用。這些結果符合歷代書法的「啟思」與「益智」作用。並為這些主觀的傳統體驗﹐提供了科學 的依據和理論的基礎。
本書透過中西文化之間的流動與置換過程,試以美術的互動與書寫、生產與消費、創作與生活等三個角度切入,追探近代「美術」一詞的內涵及其名稱的使用,進而考察對西方美術經由認識、學習、模擬到書寫,從隔海想像到跨出國境的異文化刺激,會形成何種具體的時代畫像,最後則分析美術作品產生之後,如何對文化消費及社會生活造成影響等課題,藉此來觀看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會呈現出怎樣的美術風景。 本書特色 在傳統與現代、融合與創造之間看見百花齊放的中國近代美術史
中國書法在深層部分,蘊藏著中國人的思想模式、審美觀點與人生觀、價值觀等,可說是了解中華文化與藝術精神的一面窗口。本書作者即基於這種認識,試圖以中國歷史上書法最繁盛的唐代為例,從各個角度加以探討,舉凡書法與傳統思想、政治,書法創作與收藏的精神內涵,以及婦女、民間匠人、寫經生與書法等問題,都作了全面性的闡析,綱目清晰,立論有據,足以藉此認識中國書法是一門最善於表現人類高尚品質與時代發越精神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