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老祖宗留傳下來的一部智慧寶典,向來被稱為群經之首。從文獻學的立場來看,《周易》的確是經典中的經典,根源裏的根源。不讀《周易》,即談不上了解中華文化。《周易》包含「經」與「傳」兩部分,其基本概念,幾乎全在乾坤二卦中。《繫辭傳》說:「乾以易知,坤以簡能。」、「一陰一陽之謂道。」又說:「乾坤,其易之縕耶!」、「乾坤,其《易》之門耶!」因此掌握乾坤二卦的義理,才能進入《周易》之門,以窺其殿堂之宏偉,寶藏之豐美。本書乃黃慶萱教授繼《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周易讀本》、《周易縱橫談》三書之後,《周易》研究的*力作。依據漢儒費直、鄭玄以傳說經的理念,採用清儒朱駿聲以傳附經的方法,將《十翼》有關乾坤的部分,分別錄置在二卦各卦爻辭之後,目的在「使學者尋思易了」,對古人之說乾坤二卦
「簡易哲學」集筆者在輔仁大學近二十年授課之經驗成果而寫成,此也為輔仁大學哲學概論課所用教材之一。 但一年授課時間總計一僅約六十小時,故不能給學生提供一完整的哲學綱領,於哲學的基本概念亦不能探討透徹。 經十數年與學生在課堂內外的交談,筆者深感學生所最迫切需要知道的,就是對於宇宙及人生等深奧問題的瞭解。本書的目的是欲使學生體會到哲學的目前不在增加人的知識,而在闡明人的知識,同時瞭解人的知識是如何膚淺不足,並使學生瞭解真有些問題是無法答覆的。 哲學的宗旨並不在解答問題,而在澄清問題,因為發現問題是洞悉宇宙的初步,人若根本沒有發現問題,則對於宇宙人生一無所知。在本書內,筆者提出各家各派的學說,是為了闡明即使成名的哲學家,對這些問題亦莫可奈何,因為很多問題根本遠超過我們人類智能所瞭解的
《列子》是魏晉時人蒐集古代文獻而編成的一本道家叢談,書中保存了許多先民的生活哲理、神話和傳說,是研究中、上古文化不可或缺的材料。特別是它以虛構的短篇寓言表達思想主張,說理而不流於說教,是古籍中少見的形式。透過本書詳細淺明的注釋和通暢的白話翻譯,能幫助讀者跨越時空,從輕鬆的小故事中汲取古人智慧。
這是一部闡釋《管子》思想的著作。全書扼要地論述了管仲的生平與業績,闡述了管仲與《管子》的關係,並從哲學、倫理、教育、政治、經濟、軍事、自然科學等七個方面,高度評價了《管子》的思想建樹,且選譯了「管子名言」,附錄了〈管仲傳略〉。內容全面,闡釋簡明,述評結合,深入淺出,對於有興趣瞭解管仲與《管子》的莘莘學子,以及有志於《管子》研究的學著,本書都是一本可供參考的讀物。
夫釋教者,以清淨為基,慈悲為主。您知道嗎?早在一千四百年前,中國河北省已經有一群有組織的佛教徒, 從事著如同今日「慈濟功德會」所做的各種社會救濟工作,他們可以說是現代「慈濟人」的前身。本書以生動 活潑的筆觸,描繪中國中古時期(三至十世紀)在佛教強烈影響之下,人民生活的各個層面。雖然佛教對日常 生活有相當的制約,但佛教寺院和節日,也是當時人們重要的節慶和娛樂。佛教的福田思想,更使朝廷將官方 救濟貧病的社會工作委託寺院與僧人經營。透過細膩的歷史索隱,本書將帶您走入中古社會的佛教世界,探訪 這一道當時百姓心中的聖潔曙光。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 脫離了對形上學的敵視狀態 從內容上來說 深度探討了我們看待這個世界時所持有的思想結構 《個體論》一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說明何以「物體」與「個人」的概念是我們思想結構中極為核心的概念。第二部分則說明這樣的思想結構如何反映在我們談論這個世界的語言中。作者彼得弗列得瑞克史陶生從常識出發,但卻對常識看法所涉及的各種複雜面向作出極為深刻的省思,這樣的深刻省思無疑是分析哲學的極佳範例。 第一部分「殊相」(particulars)旨在建立起物質性物體和個人在一般殊相中所占據的中心地位。共分成四章。第一章從殊相的識別(identification)和再識別(reidentification)說起,並藉此給出一些概括性的論證,以論證具有空間與時間性的物質性物體是基本的殊相。第二章藉著探索一個純粹聽覺世界的可能性,而企
《百佛圖》,是嶺南畫家盧延光在《百帝圖》、《百女圖》和《百仙圖》後的又一力作,是畫家與作家攜手合作的又一嶄新成果,也是「百」字系列的*力作。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西漢末年(約公元前二年)傳入中國,於公元六世紀末至九世紀中葉,達到鼎盛時期,逐漸與我國儒、道兩家相融匯,從而逐步中國化。 本書由作家吳伯衡、蔡卓之編寫了僧佛故事百則,其中融入了佛教文化的淵源、佛學哲理以及它們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互影響、滲透的歷史,言簡意賅;由畫家盧延光苦心經營,以不斷革新的生花之筆,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僧佛圖像,匠心獨運,變化莫測,雅俗共賞,在藝術上又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康有為是清末民初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但極具哲人情懷,可稱悲天憫人,高瞻遠矚。他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不是舊時代的殿軍,而是新思潮的先驅。 中國經過近百年的不斷革命,終歸宿於改革開放,而改革開於就日康有為堅持的道路,尤是深思。本書作為世界哲學家叢書之一種,著墨於有關思維議題,故敘康氏生平,但求彰顯哲人出處;述思想淵源,給其雛形,一元論精神實貫串始終。康氏改造公羊三世之說,意在致用,以便奠定變法理論基論;及參與變法,理論與現實之間顯有落差,而哲人追求立功之抱負,實甚昭然。戊戌政變之後,康力倡保皇,建立孔教,其意義端在循序漸進,穩定發展。至於演大同之旨,融合中西,實寄烏托邦於未來。暮年大談天遊,神馳太空,未必消沈,視野實更為之開闊。凡此要點,分十章論之。
真實再現劉備「折而不撓終得一方天下」 及其兩面性的一生, 展示出一個不同於《三國演義》 和一般社會觀念中的劉備形象。 以蜀漢角度鋪陳故事的《三國演義》,劉備的際遇是推動情節的主要內容,眾多饒富趣味的生動角色因為劉備而躍上小說舞台,但是劉備作為時代英雄的面貌也隨之模糊不清。《劉備傳》在最大程度上窮盡史料文獻,探求劉備生平,又詳細釐清小說與史實的差異,解構文學塑造的劉備形象,閱讀本書將是還原英雄本來面目的開始。――王安泰,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本書全面地論述劉備充滿危機與坎坷的奮鬥歷程,深刻地描繪其艱苦的發展道路,對其功過給予適度的評價;並對作為劉備事業的後繼之人諸葛亮、劉禪進行評述。此外,針對《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形象,也做了歷史的、客觀的評述,可說是第一部全面再現
祇有文化理想超越政治權威之時,史學才有一個蓬勃發展的空間,魏晉正是這樣的時代。魏晉不僅是個離亂的時代,同時也是中國第一次文化蛻變的時期,更是中國史學黃金時代。書中一系列魏晉史學的討論,雖然是作者研究魏晉史學的拾遺,卻也道出對這個時期史學探索的某些觀念。此外,關於魏晉時代的散論,以及對長城文化的探討,也是作者曾進行的研究工作。這些以文學筆觸寫成的歷史文章,常帶感情,讀來倍添溫情。
内容简介: 《東萊博議》原名《左氏博議》,是宋人呂祖謙為指導諸生課試之文,「思有以佐其筆端」而寫的史論著作。它除了有助於開拓讀史傳之視野外,於謀篇立意、行文技巧等更足資借鑑。此書隨科舉考試而廣為流傳,到今日仍是指導議論文作法的絕佳教材。本書各篇有題解說明歷史背景與主要篇旨,注釋以隱文僻句的出處說明,及語譯未能詳明者為重點。而研析部分則重在文章脈絡的分析和變巧手法的深究,偶爾也探討到思想的層面,以提供讀者欣賞與分析的參考。
劉向所編撰的《列女傳》目的在作為帝王后妃與外戚的借鑑,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著作,也可視為是一部古代婦女史。所選婦女從遠古到西漢,歷史跨度長;有后妃、夫人和民女,人物眾多,具有哲學、史學、文學和文獻價值。在一則則的歷史故事中,往往包含有積極意義,既反映出民主色彩的婦女觀,也凸顯出它在思想上的貢獻。本書「導讀」對其人其書有詳盡的討論,各卷章旨說明簡要,注譯明白曉暢,是今人研讀《列女傳》的*選擇。
相傳是姜太公呂望所傳的《六韜》,是中國古代一部著名的兵書。漢初名臣張良、三國孫權、劉備及諸葛亮等人對它都十分推崇,宋神宗時更列為「武經七書」之一。《六韜》在古代被視為是指導戰爭、哺育良將的教材,在軍事理論上有一定的價值。其中論及的戰略和戰術觀點,對現代企管等其他領域,也富有啟迪意義。本書原文根據南宋浙刻「武經七書」白文本,校以其他善本,注譯詳明,書後並收錄清孫同元所輯《六韜》佚文,以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