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65年.34種語言.全球暢銷3000萬冊 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跨時代不朽經典.全新繁體中譯本 收錄佛洛姆珍貴照片、書信摘文,與撰寫《愛的藝術》之思考歷程 父母、配偶、兒女、兄弟姊妹、朋友、職場共事者,人身處在各種人際關係中,被關心,也付出情感,有時互動良好,有時身心俱疲。但,愛這種被歸為情感層面的東西,真的如此飄忽不定,無法以理智控制,無法學習?永遠只能讓人在愛中傷痕累累之後,才能累積經驗,得到一絲安穩的感受? 佛洛姆是第一位認為「愛」和「愛的能力」值得談的心理學學者,1956年,談愛的專書《愛的藝術》問世。佛洛姆告訴讀者,愛和世上所有的技藝、學問一樣,也是可以學習的;愛不是讓人捉摸不定、求之不得,或任人玩弄於鼓掌的東西,愛有紮實的理論與實踐的方法。他提出的主張是: 「沒有愛
從愛與創意出發,藉由說故事通往孩子心靈的祕密花園 英才早逝的敘事治療大師?麥克?懷特,與廣受歡迎的家族治療師艾莉絲.摩根,藉由生動、有趣的敘事治療,讓曾經受創的孩子重新敘說、看待自己的故事,更透過關係中的互相支持,激發出孩子的自信與能力。 本書以許多鮮活生動的兒童案例,詳述了敘事治療的概念與技巧。這不僅是一本值得推薦給社工、治療師、青少年社區工作者的必讀物,更是許多老師、家長在與孩童溝通時,不可不知的敘事寶典,孩子的心靈需要協助,才能跨越艱難、長出自信。
用心理學幫助父母解答遇到的各種問題與煩惱!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但你還是有必要了解,甚麼樣的愛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孩子從出生到長大,心理需求會不斷變化,表現出各種各樣迥異的行為。本書探討嬰幼兒到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心理需求,幫助了解孩子的性格、行為特點,帶你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讓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 本書特色: 了解兒童成長的真正需要 心理學專家親自解讀兒童心理 圖文並茂,兒童畫風輔助說明
德国心理学经典,销售超过百万册,15国语言授权 你害怕让人透不过气的关系?或者时时恐惧会被抛弃? 你对日复一日的生活感到彷徨?或者对改变感到不安? 本书带你发掘心头乌云密布的原因,陪你在心理上重返现场, 了解与接纳恐惧,对旧伤做适当弥补,勇气与力量将再度萌生。 恐惧是一种警讯,暗示我们「哪里不对劲了」,或许是一个我们不愿经历的处境,或是一样我们不曾正面迎战的东西,而我们用恐惧做为封条,把它封在心灵角落。心理学权威李曼医师由恐惧的根源符应出四种人格,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内心的拉扯,寻找自我与人际调解的契机: 分裂(害怕失去自我,避免与人往来);忧鬰(害怕分离与孤独,落得百般依赖);强迫(害怕改变与消逝,守着熟悉的事物);歇斯底里(逃避既定事实与规范,专断自为)。 每个
從神話中尋找聖杯的少年、挑戰不可能任務的少女, 探索男女兩性成長時內在的整合歷程。 從榮格心理學的觀點,每個男性內在都藏著陰柔的特質(阿尼瑪),女性內在也具有陽剛特質(阿尼姆斯)。榮格分析師強森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在本書中說明,瞭解男性與女性的心理發展歷程,就如同瞭解自己一樣,至關重要。 在強森眼裡,神話的故事情節最能展現幽微的心靈變化歷程。因此他透過中世紀聖杯傳說《漁夫王》以及希臘神話《艾洛斯與賽姬》,分別探究男性與女性在人生歷程中會遭遇到的陰影與挑戰,以及在經歷一切後所邁向的成長,無論生理性別為何,讀來都能感到趣味橫生,心有戚戚焉。 強森說:「現代職業女性活躍於男性世界中,陽剛特質的發展對她們愈形重要。」他又說:「我們(在賽姬的故事)所說的陰柔特質,到處都可以
內容簡介 我們無時無刻不戴著面具。 哪怕摘掉偽裝的「假面具」後所暴露出來的「真面具」, 也是一個面具。 幾齣熱門的社會劇與極具爭議的殺人無罪判決,到底給社會帶來了什麼不一樣的省思?或許,我們有許多不平之鳴要撻伐犯罪者,但或許我們也可以選擇花一點時間,閱讀這本書,理解這些我們可能每個人都有,只是我們成功整合,而他們對自己的人格面具的強力分裂仍然無能為力。 心理困擾是如何產生的?我們又該如何化解心理困擾?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就隱藏在我們的人格面具特質之中。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人格特質就如同面具一樣,每個人會在不同的場合下,表現出不同的人格特質,帶上不同的人格面具。如果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是整合的,那麼他會活得很幸福、平靜;相反地,如果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存在著衝突、分裂,就
漢斯是一名開朗活潑的小男孩,自幼備受父母寵愛。三歲的他開始對「小雞雞」產生強烈興趣,並出現把玩*莖的行為;到了四歲,克服對新生妹妹妒意的他,和身邊的男女玩伴發展出各式「愛戀關係」 漢斯快滿五歲了,有天他突然產生對馬的強烈畏懼,他不敢出門、害怕街上的馬兒會咬他,並一路延伸至害怕載滿重物的馬車 在這距今近百年的經典案例中,佛洛伊德再次闡明閹割威脅、伊底帕斯情結和潛抑作用在孩童早期性發展過程中如何衍生及運作。藉由漢斯父親的第一手紀錄,佛氏徹底顛覆了維多利亞時代人們對所謂「純真無邪」兒童的刻板印象,並經由案例分析,向世人揭露幼兒令人驚異的複雜思緒與機敏的洞察力。他企圖證明精神官能症的動力源頭來自於嬰兒期的情結,而精神官能症患者,不論年紀大小,所呈現潛抑現象的多重性及病理素材的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