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着沈括和苏轼的历史建构,沈括在宋代的影响,苏沈异同和交往,《梦溪笔谈》与苏轼,特别是《苏沈良方》背后的生命故事,苏轼关于岭南物产的记载,苏轼的交游与互动,考察士人知识的来源与建构。同时列入考察的还有技术知识,如农业、矿冶、水利、渔猎、饮食,以及士人的日常生活(如文房四宝)和苏轼的探索精神等。书中特别以荔枝、柑橘、松、竹、花卉(如牡丹)、茶、酒等为研究案例,从一个个体身上了解相关知识的创造、传播的过程、动力和途径,也藉以认识一个 不同的苏东坡。
甲虫是世界上生态多样性丰富的物种之一,科学家估计,世界上四分之一的动物物种属于甲虫。它们的形态、尺寸和色彩令人目不暇接,使全世界的科学家和采集家趋之若鹜。极端多样的外表意味着惊人的物种数量,仅仅是已经被我们认识的甲虫就有40万种之多,且科学家们推测还有大概100万种尚未被描述。 本书是一部科学性与艺术性、学术性与普及性、工具性与收藏性完美结合的甲虫高级科普读物,在阐述甲虫的起源、分类、进化多样性、摄食行为和社会性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全世界具代表性的600种令人惊叹的甲虫及其近缘物种。比如从极为小巧精致的缨甲到15厘米长的泰坦天牛,从河狸身上微小的寄居甲虫,到体形巨大的大角金龟,本书都做了精彩的介绍。 每种甲虫都配有两种高清原色彩图,一种图片与原物种真实尺寸相同,另一种为特写图片,能清
本书围绕着沈括和苏轼的历史建构,沈括在宋代的影响,苏沈异同和交往,《梦溪笔谈》与苏轼,特别是《苏沈良方》背后的生命故事,苏轼关于岭南物产的记载,苏轼的交游与互动,考察士人知识的来源与建构。同时列入考察的还有技术知识,如农业、矿冶、水利、渔猎、饮食,以及士人的日常生活(如文房四宝)和苏轼的探索精神等。书中特别以荔枝、柑橘、松、竹、花卉(如牡丹)、茶、酒等为研究案例,从一个个体身上了解相关知识的创造、传播的过程、动力和途径,也藉以认识一个 不同的苏东坡。
系统工程的推广和运用已经渗透到整个社会的各个部门,“系统工程” 一词也成为使用频率的科技词汇之一,《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的出版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本书的著者是一个群体,因为本书中除有钱学森与他人合作写成的文章外,还按照钱学森的意愿收入了其他一些人的文章的缘故。《论系统工程(增订本)》编辑时,书中体例是按钱学森意见确定下来的。故本书新世纪版出版时,除对书中文字的差错做更正,并注明各篇的写作时间、出处外,其他的不做改动,以体现原书风貌。
本书总结了南京菜形成以及制作工艺特色,对烹饪技术要领、风味、传统工艺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
本书介绍了全息生物学理论-泛胚论、全息胚学说、泛控论以及针刺疗法和针刺麻醉的生物泛控论原理。
在中医院校英语的教学中,逐步形成了“中医英语”这门课程。所谓的“中医英语”,其实就是中医英语翻译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讲授“中医英语”,实际上就是讲授中医英语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已经出版了多部“中医英语”教材,但“中医英语翻译”教材却比较缺乏。虽然“中医英语”是中医英语翻译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但其教材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英译的中医理法方药,而中医英语翻译的基本原则、标准和方法,还亟待分析总结。 2002年,我们曾编写了《中医英语翻译技巧训练》,基本上是一部中医英语翻译的教材。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医英语翻译已经有了更为规范和标准的发展。为了推进中医翻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根据中医翻译的历史、现状和走势,结合1993年出版的《中医翻译导论》、1998年出版的
本书对“控制自然”观念的历史,哲学和社会意义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它揭示了观念的内在矛盾,阐明环境问题一种更深刻的困境——人对人的控制的征兆。控制自然和控制人这两方面在其历史发展中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控制的真正对象是人。自然主义的崇拜自然和工业主义的征服自然都应加以扬弃。控制自然应重新解释为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控制。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对再生医学进行全面论述的专著。全书共分32章,对再生医学的基本内 容、基本原理以及在临床的具体实践均作了详细的论述。包括:再生医学的发展历史、再生医学的概念和范畴、不同种类动物的再生、胚胎干细胞与再生、成体干细胞与再生、干细胞壁龛与再生、细胞分化与再生、生长因子调控组织修复与再生、炎症与再生、信号转导与再生、基因表达调控与再生、影响再生的主要因素、传统医药与再生、生物技术与再生、皮肤损伤与再生、肝脏再生、血液再生、胃肠道再生、心脏再生、骨再生、软骨再生、肌腱再生、周围神经系统再生、中枢神经系统再生、角膜/结膜/视网膜再生、牙齿再生、胰岛损伤与再生、血管再生、创面组织修复与再生的 失控 、光生物调节作用与再生、生物电信号与组织再生、回顾和展望。 本书可供全国从事再生
本书主要介绍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以及制度实施成效,同时对比美国联邦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提出了改进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具体设想。本书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统计数据库,详细解读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也较为全面、深入地解释了各项管理制度内涵。本书对于从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科研人员具有的指导作用。鉴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我国各类科研机构中的代表性,对于其他各级、各类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也具有的借鉴意义。
本书是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的“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试点及研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方法研究”任务成果基础上写成的。本书系统、全面的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模式选择、路径设计和机制设计等问题,并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进行案例分析,终探索出了科技成果与技术标准有效结合的路径,有利于促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新产品进而形成产业,获得生产的规模化,完成向生产力的转化。
这是一部由19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家、博物学家查德伯恩的四篇讲座组成的简明博物学作品。全书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探讨了博物学与智慧、品位、财富和信仰的关系,展现了博物学这种渐渐被淡忘的古老知识形态与丰富人类日常生活和提升精神境界密不可分的关联。作者希望教育界对博物学给予足够的重视,普通人可以借助博物学更好地感悟大自然、理解大自然,享受更美好的人生。本书语言生动,从矿物、植物和动物王国向人类的精神信仰层层推进,步履所及之处豁然开朗。查德伯恩于19世纪对博物学性质、功能的描述,能令科学史、文化史学者更好地把握历史上博物学所扮演的角色,并为今日复兴博物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系统工程的推广和运用已经渗透到整个社会的各个部门,“系统工程” 一词也成为使用频率的科技词汇之一,《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的出版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本书的著者是一个群体,因为本书中除有钱学森与他人合作写成的文章外,还按照钱学森的意愿收入了其他一些人的文章的缘故。《论系统工程(增订本)》编辑时,书中体例是按钱学森意见确定下来的。故本书新世纪版出版时,除对书中文字的差错做更正,并注明各篇的写作时间、出处外,其他的不做改动,以体现原书风貌。 在《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编辑过程中,新搜集到这一时期散落他处的8篇钱老的文章。决定将这8篇文章收录到《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中。以便更全面地反映以钱学森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研究或复杂性科学,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之一。尽管目前它仍处于萌芽和发展形成阶段,但已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重视,已被有些科学家誉为“21世纪的科学”。本书主要介绍了复杂性概念的科学刻画、复杂性科学的基本特征、思想谱系、基本理论、方法体系、从复杂性的观点看等内容。 复杂性科学或复杂性研究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研究的热门课题,被称为 ”21世纪的科学”。按照传统的理解,复杂与简单是相对的,一个事物在未被认识之前是复杂的,一旦被认识就变得简单。从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看,这种情形是常见的。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表明,不能把复杂性归结为认识过程的不充分性,必须承认存在客观的复杂性,真正的复杂性应当具备自身特有的规定性,即使已被人们认识,即使找到解决
改善每个人的生活是人类当今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无论对社会或对个人来说,这个任务所提出的问题日益复杂。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必须为解决这些问题奠定基础。为此,它们像目前那样仅仅提供许多零星的新成果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复杂性要求各门不同科学之间密切对话。只有它们共同努力,这些复杂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作者赫尔曼·哈肯)担负起了使各种科学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的任务。《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旨在找出能适用于迥然不同的科学领域,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共同原理,激励读者对复杂问题采用新的思想法则去解决,对读者理解复杂系统提供了很好的向导和帮助。
本书是科学哲学、科学史研究者刘华杰教授的一部讨论博物学文化与博物学编史的文集,分三编收录三十余篇文章,内容包括博物学与生活世界、博物学编史纲领、博物致知、博物顺生、博物画的历史与地位、新博物学等。本书记录了作者在新的科技与社会背景下深入思索历史、哲学与文明形态,倡导在一阶和二阶层面同时恢复博物学,探讨天人系统可持续共生的独特学术进路。本书适合环境伦理学、保护生物学、自然教育、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环境史等领域的学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