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本书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全书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后一篇,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极具可读性,读者通过本书亦会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本书由世界三大自然博物馆之一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倾全馆之力,与诸多法国科学家共同打造,以图像形式梳理人类对已知世界的认知边界,致敬18世纪法国著名博物学家、《自然史》作者乔治 布丰。 博物学是从命名现有事物开始的,这本书让我们在约200件万里挑一的珍贵藏品中 看见 自然生命,理解万物是如何演化的。全书分为8个篇章,横跨古生物学、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等多学科领域,从始祖鸟到现代鸟类,从地球岩石到地外陨石,涵盖自然界的方方面面。艺术品级别的影像质量,搭配策展级别的编排,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46亿年的地球历史中,在广阔的宇宙中,搭建人类已知自然世界的知识宫殿。 近400年博物收藏,沉淀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深刻洞察,堪称影像版《自然史》。
此刻闪耀的星系之光,是亿万年前的宇宙,写给未来人类的情书。 我们身处一个由亿万星系构成的宇宙网络当中。每一个星系本身,都是一个绝**有而无比迷人的世界,它们是宇宙中闪烁着微光的“岛屿”,是宇宙的基本构成单元;它们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意义非凡,呈现出令人心醉的壮丽景象。 对这些古老星系的眺望,意味着对宇宙演化史的回溯,令我们人类得以窥见宇宙的最初。正所谓,目之所及最深远处,便是时光最久远时。一本书就是一对翅膀,一架望远镜就是一台时光机,带我们飞到时空边缘,置身于万物起源、鸿蒙初辟时。我们会看到宇宙的风起云涌、星云的聚散离合,新生恒星如萤火般在黑暗中亮起,超新星在绚烂的爆发中走向死亡。 这本星系的画传将带我们“亲历”众多星球的诞生、成长与消亡,让我们在赞叹宇宙之美的同时,逐步掌握宇宙
本书是“十四五”国家重点图片出版规划项目“临近空间低速飞行器技术丛书”之一,系统分析了临近空间的应用价值、临近空间飞艇的特征优势及应用场景,提炼出临近空间飞艇昼夜循环驻空过程中外界热辐射环境变化下氦气“超热/超冷”引发的浮力囊体安全压力成形浮力保持的核心关键基础问题。本书结合总体技术解决途径将国内外临近空间飞艇科学分类为抗压技术体制和调压技术体制两大类,剖析了临近空间飞艇的环境、被控对象、控制设计及控制目标等一般特点及两类技术体制飞艇飞行控制独特的难点,进而完整论述了其动力学与热力学耦合建模、飞行控制设计、航线巡航与区域驻留典型模式下飞行控制和长航时能力评估仿真、低空缩比飞行试验验证平台设计及实飞试验等过程。本书研究对象基本覆盖国内外现有临近空间飞艇主流技术体制,内容涉及建模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作为一种空天对地观测的遥感数据获取技术,与可见光和红外成像载荷相比,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工作效率,并具备在恶劣气象条件下能够穿透云层、雾霾、雨雪等获取地面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信息的优点,其已成为世界上海洋观测乃至对地观测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鉴于此,该书紧密围绕SAR的成像原理,依据作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对他人成果的提炼,开展SAR对海洋环境动力要素的反演以及海上环境安全保障监测辅助功能的研究和总结,并结合我国 十三五 规划海洋环境观测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针对海面风场反演技术、海浪反演技术、海洋内波反演技术、台风与台风浪反演技术、海洋内波反演技术、海底地形反演技术、海面溢油监测技术、海面舰船监测技术等分别开展了技术方法介绍、研究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为第1卷,收录竺可桢1916 1928年的文章、讲演词、工作报告、会议提案、书信等68篇,另有专著3种。这些文稿比较集中地发表在《科学》《东方杂志》《史地学报》等刊物上。 1910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批留美 庚款生 ,1913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气象学。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在留美期间,竺可桢成为中国科学社的首批社员,并开始参与《科学》杂志的编辑工作,撰写过大量通俗科学文章。在中国科学社后来每年一次的年会上,也多有演讲和论文发表。 回国后的竺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为第4卷,收录竺可桢1960 1973年的文章、会议致词、工作报告、序跋、提案、审稿意见、信函、题词、诗作,专著《物候学》的初版本和修订本,以及个人收藏的思想自传、入党申请书、履历表、证明材料等,凡171篇。 1960年,时处三年困难时期,竺可桢已达70岁高龄,却依然四处奔波,躬行于穷乡僻岭之间。资源考察、沙漠治理、南水北调、自然保护、科学 支农 等,是他1960 1965年所思所行的主题。1962年他72岁时,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夙愿。 文革 时期,竺可桢虽然得以列入特殊保护名单而幸免
本书针对复杂工程系统设计的多学科优化问题,全面的介绍了多学科优化、灵敏度分析、可靠性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供了航空航天系统不确定性多学科分析和优化的新途径,并给出了相应的优化设计实例。阐明并实现了在不确定性存在情况下复杂航空航天系统设计过程中的近期新方法。为了达到缩短设计周期的最终目标,本书提供了集成大量组件和约束的方法。同时,还提供了关于各种问题的见解,包括学科耦合,敏感度分析,不确定性的传播,可靠性分析与全局性多学科问题的优化,研究范围涵盖了当前正在研究中的领域。
本书对雷暴和强对流产生的环境条件、对流风暴的分类及其雷达回波特征、雷暴演变的临近预报、强对流天气的环境背景特征与临近预警技术以及雷电的形成机理及预警预报作了介绍,利用国内强冰雹、龙卷、雷暴大风和对流暴雨典型个例,重点论述了0~2小时特别是0~1小时的强对流天气主观临近预报技术,有助于及时捕捉灾害性天气,及早做出预警预报,从而避免和减少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
本书介绍了人类航天目前具有代表意义的100个民用月航天器,这些航天器包括火箭、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本书分三个阶段介绍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第一阶段是1957-1977年,这一时期人类刚开启探索太空的旅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太空竞赛也让是航天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创造了进入太空、驻留太空、登陆月球、探索火星的历史;第二阶段是1977-19997年,这一时期载人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太空望远镜粉墨登场,多国为科学研究进行航天合作;第三阶段是1997-2017年,这一时期国际空间站建成,人类开始探索更远的星空空,中国航天也成就斐然,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本书详细介绍了航天器的研制背景、设计方案、试验脸飞行历史和事件。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使读者不仅掌握世界民用航天器发展历程,而且了解世界载民人航天和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为第2卷,收录竺可桢1929年至1949年6月的文章、讲演词、工作报告、会议提案、咨询答问、书信、序跋、公告、启事等,凡287篇。 1928年至1946年,竺可桢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亲自主持在南京北极阁营建气象学研究基地,培养和凝聚了一支精干的研究队伍,办刊物,开年会,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着力推进国家气象事业建设。 继地质学和生物学之后,气象学成为迅速实现本土化和体制化的代表性学科。竺可桢以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出色的组织才能,赢得了学术界和社会的承认,他自1935年
由一位天文学家做你的向导,前往银河系边缘和更远的地方,深入研究观星和太空观测的历史,了解黑洞如何为星系提供动力,并了解不同星系类型的分类。这本富有启发性的书,近200幅从未公开过的天空摄影照片和不可思议的视觉创意手绘图,将会开阔你的视野。宇宙的奇迹在这里等待着你!
北极是气候变化的中心。地球上没有哪个地方的变暖速度比北极更快。在这里,气候变暖的速度至少是地球其他地区的两倍。但是我们对北极的生态环境和复杂气候过程知之甚少…… 海冰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当冰层破裂,相对温暖的海水与极冷的空气接触时,会发生什么?在极夜的特别条件下,在春日阳光越来越强、冰层下出现迸发出新生命之前,生态系统会发生什么变化?北极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又在多大程度上是气候变化的推动者?……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有史以来蕞大规模的极地探险项目MOSAiC(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计划)启动了。2019年9月20日,“极星号”破冰船从挪威特罗姆瑟港口出发,去往冰冻的北极,随着浮冰开始为期一年的漂流。来自20个国家的科学家登上了这艘船,研究北极海冰和气候变化的后果。 本次考察由著名纪实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