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到民国,不少朝代有过专管测绘的官职和机构设置。测绘技术科学的基础和实力的真正形成,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成为现实。随着全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测绘事业迅速进步,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有战斗力的、高素质的科学技术专业队伍。他们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为科学事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堪与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相映同辉。 面临21世纪,世界测绘科学技术正在阔步前进,日新月异。测绘学研究和工作范围已从地球扩展到太阳系空间,要绘制月球、金星、火星、木星等的星图;大地测量已由陆地扩展到海洋,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学科发展成多学科综合研究;测图技术已从航空遥感进到航天遥感,建立长基线高精度测量体系;制图技术正在全面向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变,等等。另一方面,中国社会
本书在简述多波束系统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围绕多波束测深数据和图像数据处理两大主题,就系统测量过程中的基准、声速、辅助参数测定、测深数据处理、声呐图像的形成、处理、应用以及与侧扫声呐信息的融合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重点介绍了这些领域的进展、采用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对从事海洋测绘的科研及工作人员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分为10章,主要介绍了GNSS高精度定位的基本概况和基本原理。作为一种尝试,本书略写同类型书籍中常见的空间大地测量的基本原理和观测方程内容,避免与现有的教科书雷同。同时,本书从物理、通讯和地球物理的角度,以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为起点,推导并介绍GNSS电磁波信号的基本特征和传播介质的影响,阐述GNSS信号及系统误差的物理机制。同时介绍接收机内部捕获、跟踪和提取GNSS信号的系统设计,输出数据的压缩原理和数据传输方式,阐述GNSS高精度定位和定向测姿原理,以及数据分析中比较前沿的算法。
《空间数据与空间分析不确定性原理》共七篇计18章,系统地阐述空间数据与空间分析的不确定性理论体系。篇为概述,主要介绍不确定性的相关来源与概念,以及不确定性理论的数学理论基础。第二篇阐述空间数据不确定性模型,包括空间数据位置不确定性模型、属性不确定性建模以及位置与属性不确定性综合模型。第三篇介绍空间模型不确定性建模。第四篇讲述空间分析不确定性建模,包括叠置分析位置不确定性建模、缓冲区分析位置不确定性建模和线简化位置不确定性建模。第五、六篇分别给出空间数据质量控制模型和空间数据质量信息表达。第七篇总结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书从阐述电磁波的偏振出发,介绍极化波及目标极化散射的表征矩阵,以及各个矩阵间的转换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极化SAR图像特点及目前外主要极化SAR系统发展状况。本书全面系统地讲述了目前极化SAR处理方法及应用的有关内容,其中包括极化定标、极化SAR目标相干分解、极化SAR目标非相干分解、极化SAR变化检测等。最后,从极化信息重建、数据分解和分类等方面介绍了极化SAR一个新的发展趋势——简缩极化SAR基本原理和应用潜力。
作为地质大调查项目“中国超大型镍铜铂岩浆硫化物矿床预测研究”的成果,本书的撰写是在我国50多年来资源勘查和研究基础上进行的,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化,本书重点反映了这方面的许多新成果。书中的主要内容涉及到我国镍铜铂岩浆硫化物矿床的资源分布与现状、典型矿床实例、成矿背景、成矿规律、资源潜力与找矿方向等方面,是我国该类矿床研究成果的总结。
本书研究了测量地球重力场参数的主要设备及现代方法。叙述了陆、海、空、天重力测量的专用设备,重点介绍了俄罗斯研制的Chekan系列、GT系列重力仪。重点研究了重力异常动态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叙述了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以及 滤波、自适应滤波及平滑方法的应用经验,讨论了利用球面小波分解综合处理航空重力测量数据和 重力场模型的可能。叙述了包括重力测量法、天文大地测量法、惯性大地测量法三种确定当地垂线偏差的方法、硬件设备及信息处理方法。
本书研究了测量地球重力场参数的主要设备及现代方法。叙述了陆、海、空、天重力测量的专用设备,重点介绍了俄罗斯研制的Chekan系列、GT系列重力仪。重点研究了重力异常动态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叙述了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以及 滤波、自适应滤波及平滑方法的应用经验,讨论了利用球面小波分解综合处理航空重力测量数据和 重力场模型的可能。叙述了包括重力测量法、天文大地测量法、惯性大地测量法三种确定当地垂线偏差的方法、硬件设备及信息处理方法。
本书着眼于马六甲海峡咽喉要道涉及国家两洋战略,以新的海洋防卫观,国家海洋安全战略与空间信息技术的视觉,就国家战略地理空间,阐述了马六甲-新加坡海峡地理载体的多源空间信息及其属性,为实现海峡智能化战略信息分析系统先行的基础。以四个区段由西向东,进行了海峡目标空间信息融合与量化,并对其地理价值图文并茂地逐一进行了阐述。最后针对海峡通道的战略区位,表述了海峡专题基础信息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