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阐述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 SAR)理论、技术方法与应用,汇集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本书采用理论验证、实验分析与案例展示相结合的手段,系统阐述SAR成像基本原理、SAR参考框架与投影转换方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原理、SAR影像配准方法、参考椭球面相位计算方法、干涉相位滤波算法与质量评价、相位解缠原理与方法、In SAR地形三维重建方法和In SAR形变探测方法,最后,综合介绍In SAR前沿技术及其应用情况。本书所陈述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在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和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监控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海量遥感数据不断涌现。遥感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平台的出现为海量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彻底改变了传统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运算效率,使得全球尺度的快速分析和应用成为可能。作为国内首次对遥感云计算平台的应用和实践进行详细介绍的专著,本书重点以当前方兴未艾的谷歌云计算平台为例,为遥感云计算的应用提供指南和应用案例。 本书聚焦遥感云计算的科学和技术前沿,从理论与基础、实践与简明教程、经典应用案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介绍遥感大数据和遥感云计算的背景、基本概念与原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遥感云计算平台的应用编程实践,然后列举了遥感云计算在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及生态学应用的最新研究案例,最后介绍了当前可用的国内外主要卫星数
本书是在国产时空遥感云服务平台PIE-Engine系列用户手册和培训素材的基础上,集作者多年遥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理论研究和开发实践经验升华凝练而成的。本书结合时空遥感云服务平台PIE-Engine设计理念、基本功能和技术特色,系统介绍了时空遥感云服务平台PIE-Engine基本理论、关键技术、操作流程和专题应用。本书聚焦时空遥感云服务技术前沿,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海量遥感数据在线处理、遥感数据科学分析、全栈式遥感智能解译、遥感数据共享与发布的理论与操作实践于一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复杂的遥感云服务技术问题。
本书分为10章,主要介绍了GNSS高精度定位的基本概况和基本原理。作为一种尝试,本书略写同类型书籍中常见的空间大地测量的基本原理和观测方程内容,避免与现有的教科书雷同。同时,本书从物理、通讯和地球物理的角度,以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为起点,推导并介绍GNSS电磁波信号的基本特征和传播介质的影响,阐述GNSS信号及系统误差的物理机制。同时介绍接收机内部捕获、跟踪和提取GNSS信号的系统设计,输出数据的压缩原理和数据传输方式,阐述GNSS高精度定位和定向测姿原理,以及数据分析中比较前沿的算法。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入手,涵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规划、建设与支撑业务等全方位的内容。全面阐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与发展的新动态、新思维、新经验。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共12章,内容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进入新时代,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总体规划,自然资源多维立体协同感知网构建,自然资源多源时空数据自动化处理体系构建,自然资源时空数据库建设,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安全与运维三大保障体系建设,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工程,自然资源专项调查工程,自然资源监测工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案例,广西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的探索。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利用多源异质In SAR观测值实现高精度三维地表形变测量的理论、方法与应用。主要内容包括:In SAR一维地表形变测量方法,尤其是一维形变在地质灾害解译中的局限性;In SAR二维地表形变测量方法,重点对比和分析了POT和MAI两种主流方法的精度和适用性;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In SAR三维地表形变测量方法,包括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的构建,以及在不同应用实例中的模型优化;基于先验信息约束的In SAR三维地表形变测量方法,包括GNSS观测约束、方向约束和模型约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实例;In SAR三维地表形变测量的“三高”发展趋势。
具有高精度地表形变监测能力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是遥感应用领域中的前沿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结构健康监测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城市基础设施InSAR监测方法与应用》聚焦基础设施安全InSAR监测应用,首先概述雷达干涉形变测量基本理论,然后介绍适应于不同建成环境监测的时序InSAR方法,通过典型案例展示了其在桥梁、地铁、机场、建筑等基础设施形变监测中的表现,*后给出了面向工程化应用InSAR系统的研发思路及方法。通过《城市基础设施InSAR监测方法与应用》内容,旨在提高雷达遥感技术在城市监测中的精细化水平,推动InSAR在基础设施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安全运维方面的应用。
面向大数据,本书提出数据场、云模型、挖掘视角、李德仁法等空间数据挖掘的新方法,揭示在不同层次“规则+例外”的挖掘机理,总结数据源的内容和管理,研究遥感图像的大规模智能检索、地物分类和变化检测,时空分布的视频数据挖掘,夜光遥感图像挖掘,滑坡监测数据挖掘,以及GIS数据的关联规则、分布规则、决策规则和聚类挖掘,成功用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城市发展评估、国际热点区域的人道主义灾难评估、公共安全事件的监测预警、无人机视频的动态目标跟踪、火车车轮的形变检测、土地利用的分类与变化检测、滑坡监测的数据挖掘、银行选址的预测评估、区域经济分析等领域,研制了空间数据挖掘系统SDMsystem,实现了从空间大数据向大价值的实质转换。
本书内容分为四部分,共10章:卫星测高技术原理部分,系统介绍传统海洋卫星测高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如何利用双星跟飞卫星测高模式的轨道特点;高度计测量原理部分,系统介绍微波雷达高度计测量原理(包括传统雷达高度计和合成孔径雷达高度计测量原理)和GNSS-R海面高测量原理;重力场和海底地形反演部分,主要介绍确定垂线偏差的黄金维求解法、桑德韦尔法和奥尔贾蒂法以及卫星测高数据与重力异常的误差传播关系;海洋重力场应用部分,介绍海面高 定标和相对定标方法以及建立海上定标场的若干考虑,重点介绍海洋重力场信息在低空扰动重力场赋值、潜载惯性导航系统重力场补偿、重力匹配辅助惯性导航和 高程基准统一中的应用。
本书从航天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结合作者多年从事航天摄影测量工程实践的经验,系统地介绍了航天光学卫星摄影测量定位理论与方法,内容涵盖了摄影测量基本理论、光学卫星摄影测量工程系统、光学影像预处理、相机参数在轨标定以及光学影像高精度定位等内容。
发展天基对地观测技术是国家重大需求。为此,我国成像卫星持续高密度发射,在轨卫星数量持续增加。它们在国计民生的众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像卫星任务规划是成像卫星任务管控系统中的核心功能之一,它所解决的是如何高效利用在轨卫星资源服务来自不同部门、不同用户的对地观测需求,起到了“指挥中枢”的作用。本书系统阐述了成像卫星任务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首先对成像卫星任务规划问题进行了概述,综述了其基础理论方法;然后阐述了区域观测任务分解方法、成像卫星调度方法、移动目标搜索任务规划方法;此外还阐述了成像卫星任务规划仿真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以及作者对成像卫星任务规划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本书内容涵盖了作者在该领域多年研究取得的成果,具有系统性、新颖性和前沿性等特点。
本书系统介绍了利用GNSS监测地壳形变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GNSS地壳形变数据高精度处理、地壳形变信息提取和断层滑动时空反演三部分。本书从GNSS数据质量评估、基线解算等方面介绍了GNSS地壳形变数
本书是一本较系统和详实地论述GNSS-R卫星测高方法及水下导航应用的科学专著。全书共18章,主要内容包括:基于新一代GNSS-R星座海面测高原理提高水下惯性/重力组合导航精度研究进展;GNSS-R卫星海面测高概述;GNSS-R海面风场测量及反射信号处理方法;GNSS-R海面测高及反射信号处理方法;海面有效波高测量及信号处理方法;GNSS反射信号接收处理平台设计;GNSS海面测高反射信号的部分干涉处理;互调分量对干涉GNSS-R测量的影响;基于TechDermoSat-1星载GNSS-R的海冰相位测高;GNSS-R波形统计及其对测高反演的影响;利用CYGNSS计划获取的星载GNSS-R数据测量湖泊水位与表面地形;提出重力场-法向投影反射参考面组合修正法,并提高GNSS-R镜面反射点定位精度;提出海洋潮汐时变高程修正定位法,并提高星载GNSS-R镜面反射点海面定位精度;提出星载下视天线观测能力优化法,
《大地坐标系统及其应用》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大地坐标系统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分别对大地坐标基准、大地坐标系统、大地坐标参考框架等相关概念以及大地坐标系统的发展作了简要介绍;对地球椭球理论、地球参考系统、国际大地测量坐标系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结合参心大地坐标系统对我国大地坐标系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为满足我国地心坐标系统CGCS2000的推广应用,《大地坐标系统及其应用》除了介绍国家、区域地心坐标系统,还对CGCS2000及其参考框架进行了重点介绍;从应用角度系统介绍了大地坐标系统变换和地图投影变换;最后系统概括了时变大地坐标系统及其应用的相关内容。《大地坐标系统及其应用》在叙述上力求深入浅出,以方便读者掌握大地坐标系统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大地坐标系统及其应用》可作为高等院校测绘类本科生或相关专业
孙世友、谢涛、姚新、刘锐、张林主编的《大地图(测绘地理信息大数据理论与实践)(精)》从大数据与测绘地理信息 技术融合发展的理念出发,面向各行业特定的分析应用需求,以时空多维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为基础,综合采用空间分析、数据挖掘和模型分析等技术,构建形成了地理信息知识化应用和服务业态的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本书可为指导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大数据建设与应用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全书展现了“大地图”建设的全貌,是作者们长期从事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在理论、实践和经验的分享,有利于广大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的进一步探索和开辟视野。
高光谱遥感作为监测植被碳动态的新手段已得到高度重视并逐步发展,利用地基和卫星高光谱观测技术,可以快速识别陆地植被光合动态变化以及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准确估算陆地碳源汇提供科学支撑和理论参考。本书详细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高光谱观测的方法、技术及规范,重点阐述了近地面和卫星水平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的观测技术、反演算法、数据处理及生态应用,为改进植被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深入认识生态系统碳循环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推动生态遥感和生态学基本理论的发展,同时有助于拓宽我国自主研制高光谱观测系统的应用面,提高仪器设备的国有化率,提升我国自主研发能力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