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区域海洋》是在讲授《中国近海区域海洋状况》课程的基础上,对讲义进行修改、补充、改写而成。其主要特色:(1)以实测资料和多年统计结果为主要依据,将近50年来外在中国近海获得的曾被认可的成果,进行综合和概述。(2)覆盖面大,系统性较强。叙述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黑潮源地海域的自然地理、气候特征;海区的环流、潮汐、海浪的波候特征;海区的海洋水文要素分布及其变异,如温、盐、密度、水团、海冰、透明度、水色等水文特征及其重要现象等。(3)实用性较强。书中以记述海洋现象、变异特点和物理概念为主,对机理一般不作探讨。对有争议的问题,摆出各家的观点。这不仅对专业人员有帮助,对非专业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本辑收入一组有关史前至唐代北部湾沿海社会生活、海上经济联系、行政管辖的专题论文,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这一区域早期历史的海洋特色;其他专题论文分别探讨了明清时期因经济、政治原因导致华人大规模向海外流动、海外贸易中的水手管理、珠江口湾区国际性走私网络与贸易变迁、妈祖信仰及其比较研究等重要问题,挖掘利用大量手的中外文献材料、考古文物资料及田野考察发现,视野独到,考证精微,具有较高学术水平。
《近海环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设计和使用近海环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型的相关知识,内容包括海洋流体动力学若干基础模型和完整方程组及定解条件;离散动力学方程的一些数值方法和差分格式以及格式与物理规律的关系;展示了从二维至三维,由均匀海洋至非均匀海洋,由固定岸界至运动岸界,由规则矩形网格至无结构网格,由正问题至逆问题等诸多模型或设计模型的特殊方法。书中强调了对近海环境至关重要的近海天文潮和近海环流模型的特征;对与海洋环境动力学直接相关的物质输运模型,也做了普遍性的介绍。 《近海环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型》可作为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参考书,也可供开始涉足海洋环境动力学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
《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光学特性与遥感》主要依据2006年夏季、冬季以及2007年春季、秋季共四次覆盖中国近海海域的水体光学调查资料以及1999-2009年共11年的中国近海水色水温遥感调查资料,并结合外相关的近期历史资料与研究成果,描述了水体光学及水色水温遥感要素的调查原理、方法与关键技术,分类统计了各要素的量值范围、修剪平均值、标准差等基本信息,介绍了海洋光学特性资料在科学研究等方面综合应用的实例,分析阐述了我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水体光学要素和水色水温遥感要素的时空分布趋势和变化特点。 本书可供从事海洋研究的科技人员,海洋管理人员,海洋企事业机构中的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研讨会和本文集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研究》集刊的一部专集,就是基于此而成为本课题邀请外专家学者们共同研究的成果之一的。论文作者们针对东北亚海上交流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一专题领域,各以或宏观或中观或微观的视角研究其中的重要问题,开拓了许多以往不曾涉及或不曾深入或不曾认识的学术空间,以充分的史料、严谨的论证阐发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值得充分重视。需要指出的是,本专集论文作为本课题研究的成果之一,尚非本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因此,作为一部会议论文集,本专集在编辑过程中只对个别文字、个别表述作了适当订正,史料、观点等,均尊重各位作者的原文原意。
“珍珠:来自江河海洋的珍宝”展览是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面向世界推出的一个巡展,系统展示了自古以来阿拉伯海湾地区天然珍珠业的发展历程,既涵盖了海湾珍珠的采集与贸易状况,也诠释了珍珠饰品巧夺天工的设计艺术,以及世界范围内人工培育养殖珍珠的尝试等多方面的内容。《珍珠:来自江河海洋的珍宝/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121幅图,分为珍珠的自然历史、海湾地区的珍珠、历史中的珍珠、天然淡水珍珠、养殖珍珠:开拓者、中国的天然珍珠与养殖珍珠6部分。
《太阳能海水淡化原理与技术》较系统地介绍了以太阳热能为主要能源的各类海水淡化技术。对各类新型的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进行了分类和总结,简要介绍了太阳能集热技术和它们的技术特点。重点讨论了传统被动式和主动式的太阳能蒸馏器、空气加湿除湿型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和多种太阳能技术结合的海水淡化装置,介绍了它们的原理和性能。还讨论了与常规海水淡化技术相结合的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吸收式与吸附式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对它们的能量利用效率和性能系数进行了分析和计算,介绍了它们的运行原理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最后,对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的经济性以及常用的装置材料进行初步讨论,提出了部分建议。
地球上3.6亿平方千米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海洋环境复杂多样,理化性质独特;微生物群落结构新颖多样,包含了细菌域、古菌域、真核生物域和病毒等多个类群,估计物种有2-10亿种。新奇独特的海洋微生物是发现新材料、新功能、新基因、新机制的理想资源。《中国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共10章,按环境多样性、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化学多样性、生物活性多样性、生物功能多样性、生物机制多样性和多样性的利用等介绍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利用。
《中国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名录2017》一书收录了截至2017年底得到国际地名委员会核准的49个海底地理实体,以及我国开展过调查但已被命名的18个海底地理实体,并参照海底地理实体命名的技术要求对我国已经发现的42个海底热液区的名称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和收录。此外,还收录了227个规范性地名,并将其他单位编制提交SCUFN 核准的7 个国际海域海底地理实体名称汇总,编写形成供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为更进一步扩大使用范围和提升影响力,将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予以出版。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共分九章,主要介绍各类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成果,包括海洋中的生物资源、生物多糖、生物多肽、牛磺酸、多不饱和脂肪酸(DHA、EPA)、生物活性碘、微生物资源,以及海洋微生物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与海洋生物酶、海洋微生物与海洋药物。以近10年的科学研究为素材,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解读,既包括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化学结构、作用机理等理论性研究,又兼顾的应用进展。
地球上3.6亿平方千米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海洋环境复杂多样,理化性质独特;微生物群落结构新颖多样,包含了细菌域、古菌域、真核生物域和病毒等多个类群,估计物种有2-10亿种。新奇独特的海洋微生物是发现新材料、新功能、新基因、新机制的理想资源。《中国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共10章,按环境多样性、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化学多样性、生物活性多样性、生物功能多样性、生物机制多样性和多样性的利用等介绍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利用。
这册台风图集汇总了黄海站、东海站众多锚系式观测浮标观测到的22018年期间28个台风经过我国沿海的实时观测数据,这些数据来之不易。试想一下,当台风到来的时候,观测船只因为人员和船舶的安全必须进行避风,所以不可能获取到台风的实测数据,而雷达、卫星等观测设施则采用的是遥测方式,更不能得到台风过境时的实测数据,所以最终这些锚系式浮标在坚守岗位,获取到宝贵的台风实时数据,这些宝贵的实时观测数据便成了研究台风的实测资料。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重点结合2012年中国、周边和国际海洋事务发展的特点,对社会和公众关注的一些海洋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评述,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海洋发展的国际环境、海洋法律与海洋权益、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海洋环境与海洋资源、海洋政策与海洋管理、中国大洋事业的发展等六大方面。
本书以丰富的影像资料,从学生时代、学术活动、为人处世、家国情怀等多个角度,细致入微、全面立体展现了金翔龙院士求学、科研及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现了强海国士的风采和魅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