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成果集成任务(908.ZC.Ⅱ-02)的成果,也是《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1994年初版、2001年英文版、2008年增订版)的延续与深入:是至今收录中国海洋物种最多、图文并茂的书;是外44家单位的112位专家共同劳动结晶。这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含28000余种物种,分上、下两册。下卷《中国海洋生物图集》,含1.8万物种的原色图或黑白图,分8册。按五界分类编排,与上卷的物种相呼应。供海洋、水产及涉海人员参考应用。
《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光学特性与遥感》主要依据2006年夏季、冬季以及2007年春季、秋季共四次覆盖中国近海海域的水体光学调查资料以及1999-2009年共11年的中国近海水色水温遥感调查资料,并结合外相关的近期历史资料与研究成果,描述了水体光学及水色水温遥感要素的调查原理、方法与关键技术,分类统计了各要素的量值范围、修剪平均值、标准差等基本信息,介绍了海洋光学特性资料在科学研究等方面综合应用的实例,分析阐述了我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水体光学要素和水色水温遥感要素的时空分布趋势和变化特点。 本书可供从事海洋研究的科技人员,海洋管理人员,海洋企事业机构中的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主要论述海洋潮汐现象及其成因,引潮势的各种展开,潮汐调和分析、谱分析及响应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太阳辐射潮,潮波数值计算,工程潮位,固体潮分析及海潮对固体潮的负荷效应等方面的内容。本书既可作为海洋学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海洋气象、海洋工程、海洋测绘、地球物理等学科的科研参考书。
沉积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仍然是沉积物质之母岩的风化剥蚀、介质搬运、沉积体的形成及其后发生的各种过程。但是,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沉积学研究的视野在不断扩大,调查研究方法在不断更新和多样化,与相邻学科间的交叉,尤其是与层序地层学和地震地层学等新兴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包融更为紧密,从而使沉积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向前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则是必然的。本书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来认识晚第四纪以来中国的海洋沉积史,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 全书分两大部分,编为总论,第二编为各论。 总论讨论了沉积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一些重要概念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评述。目的在于使读者了解近一二十年内这一学科的主要进展和存在问题,以及作者立论的根据和出发点。作者试图应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
海岸工程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在沿海地区通过漫长岁月的生产活动与改造环境的实践而逐步发展形成的,到了20世纪50年代已具有雏形并出现了该术术语,又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岸带开发活动的工程实践,已形成为一门新的技术学科。本书对此予以概括论述。全书分为10章,又可概括为4组内容:首先探讨了海岸环境特征、海岸带开发与海岸工程的形成、发展;其次论述了与之有关的海岸动力因素,海岸泥沙动运与岸滩演变及波浪与海工建筑物的相互作用;第三概括了海岸防护工程、海港工程与河口冶理工程的内容及当代外的成就;第四论述了工程环境资料的现场测取手段与分析研究技术、工程方案的物模验证试验及数值模拟技术;最后以附录介绍了与近海工程交叉的人工岛工程。作为专业技术论著为读者提供新学科发展的信息,也为从事此专业的科技工作者
俄罗斯海洋调查和海洋研究的历史极其丰富,包含了大量全球尺度的重大科学发现。然而,完全回溯长达300年历史的综合性多学科海洋调查是很困难的,这本由N.N.米哈依洛夫、E.D.维兹洛夫、V.I.罗蒙诺夫著的《俄罗斯的海洋调查》所展示的仅是从17世纪末至今这段时期内俄罗斯人在航海和海洋调查活动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和取得的重要结论。目的是使人们熟悉国际海洋科学机构,了解俄罗斯海洋调查的历史和现状。需特别指出的是,这本书对于从事海洋调查研究工作非常具有参考价值,从中可以了解到俄罗斯海洋调查及相关研究的丰富信息。这本书还包含了俄罗斯海洋自主调查、参与国际研究项目、世界海洋研究机构所完成的工作中选取的航次和重要结论。
《中华医学百科大辞海》(以下简称《辞海》)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医学辞书,并兼有《医学百科全书》的双重功能。内容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军事医学、实验诊断学、新发展的边缘学科和医学名词释疑。编写原则是:更新知识、开拓视野、内容新颖、涵盖面广,有的先进性、科学性和较强的实用性。特点是简明、扼要、新颖,体现了“全、新、精”的内容实质。本着“质量”和“宁缺毋滥”的原则,贯彻始终。 编写《中华医学百科大辞海》,既是医学文献事业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医学界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它既是20世纪医学发展历史的回顾性总结,又是21世纪医学进展现状的综合性参考书。本书在编排体例上有别于一般辞书,既遵循各学科的独立性又兼有医学百科全书的双重功能,从而使广大医学工作者获取现代医学信息,博览
《中国近海海洋图集 海洋光学特性与遥感》绘制了8个光学要素和7个遥感要素的平面分布图,光学部分包括:遥感反射比、漫衰减系数、总吸收系数、衰减系数、后向散射系数、黄色物质吸收系数、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和总颗粒物吸收系数;遥感部分包括: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悬浮物浓度、海水透明度、水下光漫射衰减系数、离水辐亮度和气溶胶光学厚度等7种海洋环境因子;另外,本图集还绘制了四个光学要素的断面分布图,包括:漫衰减系数、总吸收系数、衰减系数、后向散射系数。
腐蚀、疲劳和磨损是造成海洋工程损伤和破坏的主要原因,海洋工程的材料延寿对保障海洋装备和结构物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促进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是《材料延寿与可持续发展》丛书的分册之一,以海洋工程为对象,首先介绍了海洋环境的特点,海洋腐蚀的形式及其影响因素,海洋腐蚀的一般防护方法,然后介绍了不同海洋工程装备和结构物的具体腐蚀控制措施。同时还阐述了海洋工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与延寿技术、海洋工程结构的环境-力学损伤行为与预防方法以及船舶及海洋工程动力系统中的磨损失效、预防和修复技术。 本书可供船舶及海洋工程研制、设计、建造、使用、维护维修及管理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参考。
本书是《挑战者号航海考察科学成果报告》的第40卷,属于整套报告中动物学系列的第32卷,内容包括三部分:靠前,角珊瑚目;第二,海鸡冠亚纲的增补报告;第三,深海中的角海绵目。《挑战者号航海考察科学成果报告》于1896年出版,是挑战者号科学考察船在1872年至1876年进行的世界上靠前次综合性环球海洋考察的科学报告,经76位科学家长达23年的整理分析和悉心研究而写定,为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刘修德主编的《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东山湾》建立了东山湾水动力、水质、悬沙数值模型,针对历史围填海工程进行了水动力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生态环境、海洋资源和经济损益的回顾性评价;根据海洋规划、功能区划和当地需求等,设计了未来围填海方案,利用水动力模拟手段,结合海洋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评价,分析了各类围填海对港口航运、海洋生态环境、资源及经济的影响,综合评估了东山湾围填海方案。
《海洋工程装备》分8章,主要讲述海洋工程装备及海洋工程企业两方面内容。《海洋工程装备》首先明确海洋工程装备的定义以及所包含的类型,展示一幅海洋工程装备经济、战略的全景图。其次介绍海洋工程装备的世界格局及南海战略,围绕我国及世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结构以及近年来飘忽的南海石油以及南海局势做进一步深入的讨论。最后介绍我国主要海洋工程企业以及它们同国外的主要差距。 《海洋工程装备》适合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的领导和员工阅读参考,也适合在校大学生学习使用,还可作为各金融投资机构人员的参考资料。
《海南珊瑚》将珊瑚在腔肠动物分类中的地位、分布在海南省海域中的主要珊瑚种类、珊瑚形态和结构、生态习性和繁殖、珊瑚的经济价值、珊瑚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屯渔戍边维护祖国领海权益一些基本知识、资料和建言介绍给读者,目的在于激发读者自觉爱护自然之心。
本书结合海洋工程环境及结构特征,介绍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包括线性振动、非线性振动、振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风、浪、流等对海洋结构的作用机理、确定性载荷和波浪载荷计算理论,同时结合海洋固定平台、铰接塔平台、单点系泊与锚泊系统及浮式结构等,介绍海洋结构波浪作用下动力响应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深海平台动力分析问题作了简单介绍对海洋工程结构非线性振动响应特点和分析方法进行了深入介绍。 本书特色是紧密结合海洋工程技术发展需要,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以大量海洋工程结构实例分析贯穿全书。 本书可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类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教材,也可供水利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力学类等专业学生学习之用,还可供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海洋工程钢铁材料》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海洋工程材料丛书”的分册之一。 本书全面论述了海洋工程用钢的材料体系、基本理论和工艺技术原理,低合金钢的力学性能、服役性能(特别是耐海洋大气腐蚀性能)、焊接性能等共性问题;同时也就低合金高强度钢在舰船、海洋工程领域的发展沿革、新需求与挑战和相关新研发进展,以及对不锈钢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发展、重点应用领域和产品特点作了相关阐述。 本书旨在为海洋工程用钢相关的产品研发人员、工程设计者和用户提供参考,也可作为相关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及研究生选题的依据和指导。
《海洋波浪能综合利用:发电原理与装置》结合作者訚耀保多年来在外的研究成果以及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海洋波浪能发电实例,系统论述和总结了海洋波浪能综合利用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同时介绍了其发电原理与装置,以及研究进展和海洋试验案例。内容主要包括:能源及其利用规则,海洋波浪性质与能量转换方式,固定摆式和浮力摆式波浪能发电原理与装置,振荡水柱式波浪发电原理与装置,越浪式、鸭式、筏式、点吸收式以及磁流体波浪发电原理与装置,小型海洋发电站与波浪能转换器前沿技术等。书中附有国外海洋波浪能发电起源、专利与应用实例。本书力图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侧重系统性、前沿性,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海洋波浪能综合利用:发电原理与装置》适合海洋能及其重大装备研究、开发、制造和管理的
《浅海声学被动定位技术》利用简正波建模方法对浅海声场的空域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水平线列阵的匹配场定位和时反聚焦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匹配场定位的虚拟时反实现方法,在距离相关海洋环境中其计算代价远小于传统匹配场处理;提出了基于宽带信号自相关函数的目标定位稳健方法,该方法无需估计多途到达时延结构,且对搜索网格失配和声速剖面失配具有宽容性。《浅海声学被动定位技术》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与实验验证结合比较紧密,书中研究的大多数方法都得到了计算机仿真以及海试数据的验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人类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给予极大的关注,而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充当了重要角色。针对不同专业背景读者的需求,该书以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最基本的理论为主线,在对历史上重要学术观点的回顾的同时,将作者及其团队有关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重要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给读者。本书强调用的观测资料或同化资料来描述自然现象的特征和规律,用最基本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定律去揭示这些特征和规律的物理本质,尽量将重要的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该书将为致力于地球科学研究、气候变化研究和气候预测的读者带来浓缩易懂的基础知识,启发他(她)们的思路;为关注海洋在气候变化中作用的读者提供知识和信息;该书也将激励新一代的从事海洋和气候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为他们成为未来科学发现的巨人提供正能量。
海洋数值预报是以过去和当前的海水状态为初始状态,通过数值求解描述海洋演变规律的海水运动方程组,并结合观测和同化等手段预报未来海洋现象和状态的一种重要方法。海洋数值预报是开展海洋防灾减灾、海上重要活动海洋环境保障的主要方式。通过本书的学习,能够使读者掌握海洋数值预报基础理论知识和数值技术,熟悉常用海洋数值模式特点,初步具备解决海洋数值预报中常见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必要基础。
《海洋波浪能综合利用:发电原理与装置》结合作者訚耀保多年来在外的研究成果以及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海洋波浪能发电实例,系统论述和总结了海洋波浪能综合利用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同时介绍了其发电原理与装置,以及研究进展和海洋试验案例。内容主要包括:能源及其利用规则,海洋波浪性质与能量转换方式,固定摆式和浮力摆式波浪能发电原理与装置,振荡水柱式波浪发电原理与装置,越浪式、鸭式、筏式、点吸收式以及磁流体波浪发电原理与装置,小型海洋发电站与波浪能转换器前沿技术等。书中附有国外海洋波浪能发电起源、专利与应用实例。本书力图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侧重系统性、前沿性,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海洋波浪能综合利用:发电原理与装置》适合海洋能及其重大装备研究、开发、制造和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