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宁波大学东海战略研究院重大项目结项成果。它以正史文献为中心,辑录了汉唐史部、子部和集部等文献中关于海洋的记载。书中收录的海洋资料来自正史、杂史、类书、总集、文集、笔记小说等不同的文献部类,内容既有求实度很高的历史性记载,也包含部分文学性描写作品。本书资料的搜集以东海、南海、渤海为中心,以活动在海洋之上的人、发生在海域之内的事及海外交往、海洋物产为重点,为每一条摘录的史料都拟了一个小标题,力求为读者迅速了解资料的核心内容所在,提供方便。每一条史料的摘抄都有相对清晰的时间节点、人物面貌和事件脉络,使读者在阅读条目时就能基本了解史事概貌。
《中国近海海洋图集 海洋光学特性与遥感》绘制了8个光学要素和7个遥感要素的平面分布图,光学部分包括:遥感反射比、漫衰减系数、总吸收系数、衰减系数、后向散射系数、黄色物质吸收系数、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和总颗粒物吸收系数;遥感部分包括: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悬浮物浓度、海水透明度、水下光漫射衰减系数、离水辐亮度和气溶胶光学厚度等7种海洋环境因子;另外,本图集还绘制了四个光学要素的断面分布图,包括:漫衰减系数、总吸收系数、衰减系数、后向散射系数。
本书是《挑战者号航海考察科学成果报告》的第40卷,属于整套报告中动物学系列的第32卷,内容包括三部分:靠前,角珊瑚目;第二,海鸡冠亚纲的增补报告;第三,深海中的角海绵目。《挑战者号航海考察科学成果报告》于1896年出版,是挑战者号科学考察船在1872年至1876年进行的世界上靠前次综合性环球海洋考察的科学报告,经76位科学家长达23年的整理分析和悉心研究而写定,为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刘修德主编的《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东山湾》建立了东山湾水动力、水质、悬沙数值模型,针对历史围填海工程进行了水动力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生态环境、海洋资源和经济损益的回顾性评价;根据海洋规划、功能区划和当地需求等,设计了未来围填海方案,利用水动力模拟手段,结合海洋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评价,分析了各类围填海对港口航运、海洋生态环境、资源及经济的影响,综合评估了东山湾围填海方案。
《海洋工程材料腐蚀行为与机理》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海洋工程材料丛书”的分册之一。 本书是编者基于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和国家973计划项目的研究工作,以我国海洋开发和海防安全为背景,介绍海洋工程材料腐蚀研究进展的一部专著。全书共12章,重点介绍了海洋大气区 飞溅区 潮差区 全浸区和海泥区的海洋环境腐蚀行为与机理、深海环境腐蚀行为与机理、海洋大气中高温环境腐蚀行为与机理、海洋微生物环境腐蚀和生物污损的行为与机理,以及力学 电化学交互作用下的材料海洋环境应力腐蚀和磨损腐蚀行为与机理等方面的新研究成果。 本书可供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海洋工程、机械制造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是高等工科院校中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海有丰歉——黄渤海的鱼类与环境变迁(1368-1958)》是中国学者针对中国海洋生物种群历史的部著作。作者李玉尚利用中国史籍、朝鲜史料、水产档案和口述传说,通过考据与计量的结合,揭示了1368~1958年间黄海与渤海主要鱼类在种群结构、空间分布和资源数量上的变化。作者证实气候突变、水文变化和制度变革,是促使海洋生物发生变化的三个主要因子,厘清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各自所起的作用。本书不仅确定了中国环境史上的一些关键时点和事件,而且对600年来中国历史的演进,提供了新的解释。《海有丰歉——黄渤海的鱼类与环境变迁(1368-1958)》读者对象主要为历史学研究人员,其次为水产科学、海洋科学等自然科学研究人员。
《中国近海海洋图集 海洋光学特性与遥感》绘制了8个光学要素和7个遥感要素的平面分布图,光学部分包括:遥感反射比、漫衰减系数、总吸收系数、衰减系数、后向散射系数、黄色物质吸收系数、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和总颗粒物吸收系数;遥感部分包括: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悬浮物浓度、海水透明度、水下光漫射衰减系数、离水辐亮度和气溶胶光学厚度等7种海洋环境因子;另外,本图集还绘制了四个光学要素的断面分布图,包括:漫衰减系数、总吸收系数、衰减系数、后向散射系数。
本书从海洋层结和海洋Brunt-Vaisala频率等基本概念出发,系统地阐述了有关海洋内部混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要的观测实验结果以及若干参数化方法。本书着重介绍近20年来国际物理海洋学界在海洋内部混合(主要是铅直混合)领域所取得的重要观察及研究成果,同时介绍了5种海洋内部混合的参数化方法,其中包括作者本人提出的大洋细结构混合参数化方法。在本书的最后部分,简述了两个与浅海内部混合相关的研究课题,即浅海内波的遥感监测问题和近岸海域的泥沙输运问题。 本书可供物理海洋专业作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材使用,同时对于若干相关专业(诸如海气相互作用科学、海洋生态学、海洋沉积动力学、河口海岸动力学、遥感海洋学及海洋声学等)的科学工作者和研究生也是一本深有裨益的参考书。
海洋观测监测作为现代海洋探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对海洋的水面和水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调查,涉及到海洋学科的方方面面。本书按照具体的海洋子学科,将海洋观测监测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技术装备进行了分类,包括:物理海洋测量设备,海洋生物监测设备,海洋化学监测设备,海洋光学监测设备,海洋气象监测设备,观测监测设备需要搭载的各类平台。针对所属各个学科的技术装备,我们又根据其具体观测内容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对它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每一种观测设备既有不同国家、不同厂家研制生产的产品,又有不同原理、不同结构、不同作用、不同应用方式的各种型号产品。本书通过对相同或相近功能的不同型号的主流产品进行性能介绍、技术指标对 比、应用分析和对比评述等,使海洋工作者能够对海洋观测监测装备有一个较
海岸带与全球气候变化、海面变化、陆架环境变迁、人类的生存与繁衍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距今3万年前,那时气候温暖、冰川融化、海面升起,东中国海发生了献县海侵,海岸线已到达河北省的献县一带。夏东兴教授在40余年的不懈努力中,科学思维活跃,研究视野开阔。他提出了若干新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开辟了适合我国海岸研究的新方法与思路,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在海洋地质学界有着重要影响。
本书介绍了海洋声层析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首先,对海洋声层析技术涉及的主要方面:海洋声学、正问题及反问题作了概述;然后介绍了海洋环境中声波传播问题的求解,即正问题,包括不依赖于传播距离和依赖于传播距离两种情形,并考虑了海流对声波传播的影响;接着对海洋环境中声波传播的观测及观测中的主要环节作了介绍;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海洋声层析技术的核心部分“反演”,即求解反问题,具体分为面向数据和面向模式两种情形; ,介绍了声层析技术在海盆尺度的海洋环境(即大尺度海洋环境)探测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海洋能资源分析方法及储量评估》利用笔者30年从事海洋能资源储量及开发利用环境条件调查研究与评价工作的积累和收集到的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全球和中国的各类海洋能资源储量及计算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分析和评价。并指出了尚存在的、有待研究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今后我国开展海洋能资源储量调查计算和资源研究的建议。书中还引用了各类海洋能资源储量调查计算的大量成果图表资料,以便读者查阅。为便于非物理海洋专业的读者阅读,书中对一些物理海洋的专业名词、术语做了较详细的解释。《海洋能资源分析方法及储量评估》的读者对象为海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各级相关管理部门的官员,各相关大专院校的教师及学生。
《海洋数据分析:原理方法与应用》以过程的基本知识为首章内容,相继介绍了七大类行之有效的海洋数据分析方法——谱估计、线性系统分析、线性均方估计、信号的经验模态分解和Hilbert谱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小波谱分析、海洋变量及其极值的统计分析。每一大类又包括若干分析方法,其中信号带经验模态分解、快速带通数字滤波和熵分布等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才出现的。在方法的论述上,本书既强调原理也注重应用,并给出应用实例。《海洋数据分析:原理方法与应用》可作为海洋科学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的科技工作者参考。